李雨健 朱大明
摘要:科研导师制的实施,主要以导师的科研项目为载体,鼓励本科学生参与到科研中,通过对学生系统的教学、社会实践和科研引导,增加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科研导师;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8-0093-02
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创新人才的培养在我国高等教育中有着特殊意义,其中科研能力的培养则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下,完善本科生科研导师制,培养具有较高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成为与国际高校培养模式接轨的有效途径。
理工科为主的高校,教师都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大部分高校拥有良好的科研平台,基于这样优越的条件,依托科研导师制,指导本科学生参与科研实践活动,将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
一、国内外科研导师制实施概况
国外有“本科生导师制”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针对学生个性差异因材施教的个别指导的教学方法,改传统“教”模式为“导”学模式,主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解决问题和持续发展能力。15世纪初英国“新学院”创办者温切斯特主教威廉·威克姆首创,起初用于研究生教育,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各大高校效仿美国高校实施学分制,将导师制推广用于大学生培养。我国高等院校本科生导师制研究起步较晚,实施模式也存在很多问题,比如理论脱离实践,科研精神培养缺乏,创新能力教育缺失等。在国家发展对创新型科技人才需求迫切的态势之下,高等院校培养人才模式受到了挑战,促生了国内多所高校率先推出了科研与教学改革。为发展科技创新性人才奠定基础,实施本科生科研培训方案成为教学改革的主课题,中国高校中的科研导师制应运而生,多所高校尝试为本科学生配备全程的科研导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所谓科研导师制,是以项目为抓手,科研为纽带,导师主导引领,学生自主探究,促进教师在科研育人中的主导作用。集中优质教学资源,促进高层次教师吸引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培养具备科研素质的学生,营造全员具备浓郁科研意识和学术氛围。培养与提高学生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于2011年率先在学校实施科研导师制,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科研导师制培养创新能力教育模式
1.前期科研兴趣的培养与专业基础知识积累。大学一二年级的本科生主要是基础理论课程和相应的基本实验训练阶段,对科研了解甚少,对自己所拥有的知识也不知道如何进行应用,低年级的学生很难直接参与到导师的科研项目中。因此对低年级学生的培养任务是提高他们对科学研究的兴趣,促进专业基础知识的积累。每一位专业任课教师应当有效地进行课堂应内外的宣讲,充分调动学生对科研的兴趣,积极引导学生理解所做科研工作的价值与意义,促进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学校对学生开放各类基础性实验平台,供学生参观或体验,使学生对科研有一个感性上的认识,以开阔视野和思路;举办各类与科研相关的讲座或者学术讲座,鼓励学生主动积极获得研究课题相关的基本知识和资料,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科研的方法;举办各类专业学科竞赛,加强学生对专业基础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和专业基础知识应用能力。通过多渠道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以及加强专业基础知识的积累,为将来进入导师的科研项目打下坚实的基础。
2.中期依托科研导师制模式的教育培养。科研导师的选聘。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专业学习指导能力,有主持的科研项目,能够为学生提供进行科研学习的平台,保证对学生的指导时间,师德高尚、责任心强的教师都有资格也有义务聘为科研导师。导师的选聘工作由各个教研室具体负责,符合条件有意向的教师向系上提出申请,每届本科生从大三年级(第五学期)开始实行导师制直至毕业。导师的聘任工作需在大二年级(第四学期)第二学期完成,导师聘期一般为二年。
学生的申请选拔。思想积极上进,学习态度端正;本科二年级及以上;有着参与科研的浓厚兴趣和较强的创新意识,能够协调好正常教学计划内的学习和参与科研的时间,或在科技创新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都可以向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自愿提出申请,申请在大二年级(第四学期)第二学期完成。学院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及奖励政策,鼓励更多的学生能够参与到老师的科研项目当中。
师生互选确定指导关系。导师选聘和学生报名结束后,学院通过网站、QQ平台等多种渠道将导师的情况发布给学生,包括导师的基本信息、联系方式、研究方向、近些年的教学与科研情况、在研项目、对将来参与项目本科生的要求及数量。学生根据导师和自身的情况,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以电话、邮件或其他方式与导师取得联系,介绍本人的基本情况及参与科研的愿望、想法等,争取参与科研的机会。互选机制,对教师和学生都能进行有效的激励。最终互选结果学院统一汇总登记,正式确定指导关系。
科研导师对学生的指导培养。师生确定指导关系后,首先,导师根据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对参与项目的意愿以及综合素质情况,并结合自己的在研项目,对学生制定相应的培养目标,最终选定一个小的研究课题,向学院科协申请立项,进行实践研究。在这个过程中,导师指导学生如何查阅文献、自主选题、自主设计实验、组织实验方案、实施试验、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和撰写总结报告、发表科技论文、申请专利等工作。掌握科研学生在参与课题研究中,不断地深入了解科研,在参与科研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
3.后期参与科研取得成果的提炼。为了充分发挥科研导师的指导作用,更好地推动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的蓬勃开展,学生在科研导师的指导下参与科研的成果必须有效及时地得到提炼。成果提炼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第一种,学生参与科研中取得成果在老师的指导下直接在公开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或进行专利的申请,既使成果得到了有效的提炼,也使学生对科技论文的写作发表的技巧及专利申请的方法有了深入的了解。第二种,教师根据学生参与科研的情况,指导学生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或“大学生创业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的申请、开展、结题,使学生对科研项目的开展的全过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同时综合能力得到迅速提升。第三种,学生直接根据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进行毕业论文的选题,这样大大地增加了毕业论文写作的时间,提高了论文的深度,提升了毕业论文的质量。第四种,是最普遍的一种,即每年的3月份学院举行科研导师为指导教师的大学生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集中对学生参与科研取得的成果进行集中提炼。竞赛面向全院全日制在校学生征集在参与科研过程中已成熟或趋近成熟的作品,竞赛征集作品类别包括: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实践报告或学术论文和科技发明制作和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四大等。凡具有原创性的观点和发现,具有重要理论或现实意义的论文皆可。学院对征集到的作品,进行集中答辩,专家评审,对于优秀的作品学院进行奖励。既促进了学生间的交流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也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
三、科研导师制实施的保障措施
首先是制度保障。学院制定了《科研导师的聘任及考核管理办法》、《本科生参与科研的管理办法》、《推进教师吸纳本科生参与科技创新项目的实施方案了》等一系列的制度,既涉及了导师的聘任考核、学生的选拔管理,也涉及了导师和学生的激励奖励措施等方方面面,保证了科研导师制的实施。其次是经费保障。学院积极申请学校的学工及教改项目,争取得到资金的支持,同时学院还单独从学生活动经费中拿出部分供学生申请参与科研的基金,为学生参与项目提供部分自己支持。再次是时间保障。基础专业课及一些选修课尽量安排在低年级开设,毕业论文的选题与学生参与的科研实践相结合最佳,这样既符合教学规律也有利于保证学生参与科研实践的时间。
四、科研导师制的作用
科研导师制的实施,以导师的科研项目为载体,鼓励学生尽早接触科研工作。根据各个年级学生特点、素质和能力不同,分阶段、有目的执行导师制。在长期系统的教学、社会实践和科研引导中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因势利导、发挥所长,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研究的积极性,促进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重传授知识、轻能力培养的缺陷,充分做到了理论授课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发挥了专业教师在育人中的主导作用,提升了本科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为本科生在培养方式上做了大胆的探索,高起点地構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张菡,黄天寅.全程化科研导师制下的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6).
[2]汪劲松,王卫东,潘继承.生命科学专业本科生科研训练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
[3]锁义,李容,潘乔丹,等.本科生导师制下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1,(1).
[4]刘月秀,谭仕林,徐正春.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8).
[5]于永,高艳阳,仪建红.本科生导师制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