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凡辉 杨志 刘平礼 熊友明 张杰
摘要:本文在海洋石油工业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海洋石油工程专业对学生的基本技能要求,设计了综合理论先导、现场体验和改革考核方式等环节,进行了海洋油气工程专业本科人才生产培养模式的初步探索。在后续实施过程中,要注意设计内容的全面并落到实处,才能促进该实习模式的逐步完善。
关键词:海洋石油工程;人才培养;生产实习;模式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8-0027-02
我国高等教育已呈大众化趋势,高等教育规模在连年急剧增长,使得我国由高等教育小国迅速跨入了高等教育大国的行列。为了提高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明确提出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改革项目,其目的就是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创新性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的战略服务。西南石油大学的海洋油气工程专业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海洋油气工程专业办学模式应是多层面、多方位和多角度的,只有结合学校具体实情,寻求一条符合自己学校发展道路的人才生产实习培养模式才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
一、石油工业发展新特点
1.石油需求旺盛,各国间角力竞争不断强化。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在通过较长衰退期后又开始复苏,特别在经历了东南亚金融危机后,经济回升迅速,世界范围的GPD增长达到3%~4%,由于经济增长所导致的石油消费需求也不断增加,对于那些快速发展中的发展国家,能源及石油消耗问题尤为突出。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亚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能源需求旺盛,约占全球能源需求增量的40%和发展中国家增量的70%。而世界石油市场的风云变幻,亦牵动着经济发展的神经。长期以来,围绕世界油气资源的利用,主要生产国和消费国在石油生产、消费、储运、市场和定价等方面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2.海洋正在成为全球油气资源重要的接替区。截至2008年底,全球已有66个国家能源生产达到峰值。从世界发展趋势而言,从常规的老区走向非常规的新区,从浅海走向深海是近30年来世界海上油气开发的两大特点,深水已经成为未来油气资源争夺的主战场。
3.海洋石油工业国际化趋势更加明显。海洋油气工业发展的国际化是历史趋势,它是由多方面的综合因素造成的。既是由于油气资源的重要性,也是由于当前国内、外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地理区域等各方面决定的。(1)油气资源自身区域上的分布不均衡是造成油气工业发展国际化最根本的原因。中东地区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分别占据了39.6%、22.4%,北美地區油气资源量分别占了17.7%、18.6%,前苏联地区的油气资源分别占流入15.1%、32.7%,而包括中国在内的亚太地区油气资源仅占流入7.5%和8.1%。油气资源区域分布的不均衡性直接导致了现代油气工业的发展必将走向国际化。(2)各国经济社会发展速度的不均衡是导致石油工业发展国际化的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近年来,中国、印度和拉美等一些发展中国家对石油、天然气的需求量大幅度增长,而与此同时,这些国家本身国内的原油产量又无法满足经济增长对石油天然气资源的需求,所以开发海外市场是必然的选择。(3)石油公司之间的相互收购与兼并加剧了世界石油工业的国际化。
二、海洋石油工程专业人才能力要求
现代油气田勘探开发工作对象越来越复杂、开发难度越来越大,要求海洋石油工业现代人才必须具有较高的工程意识应用能力、创新意识、石油精神等专业素养。
1.工程应用能力。高等工程教育的实践使人们充分认识到了,要培养具有现代意识的工程师必须坚持科学教育与工程应用并举的原则,这是由工程自身所特有的“实践性”、“综合性”、“应用性”、“明显功利性”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对工程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工程师培养的全过程。因此要求石油工程专业培养的专门技术人才应当具备工程基础理论和海洋石油工程专业知识,能在海洋石油工程领域从事油气钻井工程、采油工程、油藏工程、储层评价等方面的工程设计、工程施工与管理、应用研究与科技开发等方面工作,获得石油工程师的基本训练。
2.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由基础性能力(包括自学能力、表达能力等)和专业业务能力(包括信息的获取、决策管理能力等)组合而成的一个能力结构体系。在全球石油资源短缺的大环境下,各国已经将目光转向了以前认为没有工业开发价值的非常规油气资源和深海油气藏领域,而这些区块往往储层条件复杂,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开采成本很高,因此对油田开发技术进行革新迫在眉睫。海洋石油工程类专业培养的学生作为海上油气田开发的“排头兵”,对于其创新开拓能力的培养显得尤其重要。
3.吃苦耐劳石油精神。海洋石油是一个艰苦的行业,石油工程师如果没有献身海洋石油工业的远大理想是难以胜任的,这就要求海洋石油工程专业的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素质以及优良的人文素质。
三、海洋油气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生产实习模式探索
生产实习是海洋石油工程专业学生了解海洋石油工程专业知识的重要实践性环节。通过生产实习,并辅以现场操作人员、技术人员等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学生对海洋石油工程专业的感性认识,为后续课程学习和毕业后工作打下基础。
1.理论先行环节。首先让学生深刻意识到,当到达实习生产现场之前就应该十分明白,实习中将看到什么、如何观察、怎么将观察的东西进行归类,通过“眼(看)、嘴(问)、脑(想)”,从而真正领会和消化吸收,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体型与实践操作充分结合起来。在实习实施过程中聘请了中海油能源发展公司人力资源服务公司海洋石油培训中心、中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川西采气厂、斯伦贝谢等单位20余名技术与管理干部担任实习队兼职指导教师从理论上给同学们进行深入讲解。
2.现场体验环节。根据西南大学所处位置为四川盆地,同学很少有机会真正意义上接近海洋石油的实际情况,西南石油大学克服了重重困难,充分利用本科生参加大中学生海洋知识竞赛、工程训练以及实习基地建设等资源。将实习内容分成三个阶段:
(1)理论强化学习和成都周边国际公司的参观学习。邀请具有丰富现场经验的工程师给同学们作基于贴近生产实际的有关国际公司学术与管理报告,以及到斯伦贝谢、川庆钻采院基地参观实习等。
(2)中海油天津塘沽参观学习。主要是依托中海油能源发展有限公司人力资源天津分公司培训中心、中海油工程技术公司天津分公司等相关单位,通过邀请专家现场报告和实地、实物参观,让同学们充分了解和认识中国海洋石油油气生产概况、海上石油作业安全知识等内容,让同学们在接近海洋油气工程勘探开发的实际进行进一步加强实习的认识。
(3)中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川西采气厂、校内实训基地。在同学在通过对专家的理论知识讲解、参观学习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導带领同学们到川西采气厂的现场进行采气工艺流程、设备参观,校内实训基地参观与操作,强化同学们对实习的进一步认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通过上述步骤和措施,实现了海洋油气工程专业生产实习过程中的“理论先行—实物分析—现场体验”的三位一体、递进学习的生产实习新模式,达到了“充分利用校内、校外的各种资源,提高生产实习效果”的目标。
3.改革考察方式。考核是海洋油气工程生产实习教学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检验实习效果的有效途径,对实习成绩的考察评定模式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为了客观、真实地体现学生在生产实习过程中的态度、对知识掌握程度、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生产实习考核小组采用了综合考察平时表现、口头表达、生产实习日志与生产实习报告相结合的多元、立体化的化评判方式。
四、结语
本文在海洋石油工业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海洋石油工程专业对学生的基本技能要求,进行了海洋油气工程专业本科人才生产培养模式的初步探索。本文意在抛砖引玉,以期更多地从事海洋油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相关人士共同关心、出谋划策,切切实实做好海洋油气工程专业的生产实习安排和工作,促进海洋油气工程专业本科生产实习实践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钱国英,徐立清,应雄钱.高等教育转型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2]刘国荣,秦祖泽.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特性及其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4,(12).
[3]李晓兰.深海石油——新一轮竞争角力场[J].海洋石油,2010,(2):47,76.
[4]陈军斌,屈展,孙燕波.石油工程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11):55-58.
[5]黄维安.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满足石油工业国际化需要[J].石油教育,2011,(3):81-84.
[6]倪玲英,孙宝江,徐加放.海洋油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问题探索[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9(5):173-176.
[7]李志刚.海洋油气工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石油教育,2011,(2):89-91.
[8]周守为.海上油田高效开发技术探索与实践[J].中国工程科学,2009,1l(10):5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