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孙晓红 申玲玲 赵霄宇
交流分享诊断谋划
——新闻传播学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研讨会会议综述
文/孙晓红 申玲玲 赵霄宇
在新媒体时代、国内多家院校新闻专业硕士培养竞争激烈的背景下,为了办出鲜明专业特色,培养出高规格的人才,西北政法大学邀请八家新闻学院以及业界专家举办了新闻传播学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研讨会暨立格联盟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论坛。九位院长就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学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相关见解、建议与构想;与会的多位新闻媒体业界专家指出了传媒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提高人才素质的举措。为拓宽教师、学生的视野,了解学界、业界关注、研究的问题,会议期间还举办了有关讲座以及交流活动。
新闻传播;专业硕士;人才培养;建议;构想;举措
2015年5月30日,“新闻传播学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研讨会暨立格联盟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论坛”在西北政法大学隆重召开。这是立格联盟新闻传播学院举办的首次会议。由西北政法大学主办,该校新闻传播学院承办。
本次参会代表由院校及业界专家构成。院校采用5+3的模式,除立格联盟的中国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西北政法大学外,还包括陕西三所具有学术与专业硕士学位培养资质的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业界专家来自新华社、中新社、光明日报、法制日报、人大报刊复印资料、陕西日报、西部网、西安晚报、西安人民广播电台等。
立格联盟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共同签署了《立格联盟新闻传播学院合作备忘录》。与会者就“大数据时代媒体人综合素质评价与提升”、“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学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和传媒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等学术问题展开热烈讨论。利用会外时间,西北政法大学邀请学界、业界专家学者为师生们带来了两场讲座,一场访谈;5月31日上午,与会的四位专家与本校教师举行了座谈。
会议的开幕式由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孙江主持。副校长郭捷教授代表西北政法大学致开幕辞,对到访的各位新闻传播学院的院长和业界精英表示热烈欢迎。郭捷教授在致辞中讲到,在新闻传播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媒体融合时代,深入研究学术硕士与专业硕士的不同培养模式,走内涵式发展道路,面向实践、走向开放,深化研究教育改革、课程改革,教师素质发展,议题重大,非常有探讨必要。并且希望立格联盟新闻传播学院之间建立长效联动机制,通过多种交流形成合力,实现共赢。要对学生负责、对国家负责,培养有担当、有本领的新闻人才。
华东政法大学人文学院院长范玉吉代表立格联盟院长致辞,范玉吉教授对立格联盟内部非法学专业的第一次会议予以高度评价,并提出“法制新闻专业命运共同体”,指出五所院校的新闻传播学院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是:在法学为主导的院校内、在全国新闻学专业中被边缘化的问题。他希望联盟内部加强交流合作,增进友谊,为学科发展提供平台,做出特色,提升竞争力。接下来举行了两场主旨不同的研讨,一是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学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模式;另一场是传媒人才问题诊断与改进建议。
(一)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学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研究
该场讨论由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慕明春教授主持,共有八位教授进行发言。
西北政法大学研究生教育院院长王健教授提出,要思考学术硕士和专业硕士各自的定位。专业硕士培养应该更突出应用层面,要整合学校资源,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以职业为背景、以需要为导向、以质量为核心,克服我国人才培养中的经学教育传统和评价标准体系不健全等难点。在具体的实践中,王院长提出了五点建议:一是在具体的人才培养中,行业主管部门要有绝对的发言权;二是实行双导师制,且导师要全程参与、深度合作;三是注重实践基地和案例库建设;四是建立自我评估和反馈机制;五是重视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
西南政法大学全球新闻与传播学院戴靳教授在介绍该学院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重点分享了学院国际化办学的模式和方法,为其他院校的人才培养提供了有益的思考。他提到该院通过组织、承办大型国际学术会议、鼓励教师赴国外访学、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吸引海归学者加盟等形式提高教师素质,通过邀请国外学术专家进行讲座、“大篷车课堂”等让学生赴国外采访,积极加强与国外联系,形成“法制新闻,国际视野”。
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李震教授充分肯定了西北政法大学侧重法制新闻的专业特色,认为在新闻教育同质化严重的今天,明确办学定位,做出特色非常重要。指出专业硕士与传统学术型硕士相比只是一种不同的培养类型,而非不同的层次。培养应致力于业务精英;为了培养复合型人才,可以考虑在“双导师制”的基础上聘请如财经、法学等方面的导师,形成“三导师制”,有助于学生在某一专业领域的深入学习。注重全媒体时代对人才的多种基本能力的培养。
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杨立川教授主要针对专业硕士教育中的理论教育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杨教授认为在传统的理论教育中都带有太强的工具性色彩,将人文学科过度技术化。要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而高级应用型人才应该“理论渊博、业务熟练、人格完善”。在新闻专业教育上,应从学科特质出发,综合人文学科、社会学科及部分自然学科的知识,抓核心,打基础。同时重视记者价值观及个人品格的培养。
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杨琳教授认为在专业硕士培养中不可轻“术”,在奠定学生专业理论学习的同时,也应重视学生思维、思想能力及价值观的培养。她分享了美国、英国等学校专业硕士培养目标个性鲜明,针对性强等特点;对当下专业硕士培养提出了业务精湛、潜力深厚、可持续发展等建议。
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刘斌教授对于“区分学术硕士与专业硕士的意义有多大、非法学专业在法学独大的院校应如何走下去”提出了思考。认为当下多所院校要树立“内争资源,外聚实力”的思路,通过扩展平台,加强内外交流,扩大教学影响。在专业硕士培养方面提出了三点建议:打特色牌,加强传播法教育;注重实践,培养应用型人才;立格联盟内五所院校增强联系与交流。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助理余秀才副教授提出在新媒体时代,在传播技术快速发展、业界积极探索改革的背景下,学校教育也应积极改革转型。他侧重介绍该院的有益改革经验:通过专业细分、科研项目推动教学、设立双导师制、依托学校主流学科进行课程设置等,积极探索专业硕士培养教育的新模式。
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罗朋教授介绍了学院发展情况,指出该校新闻专业硕士培养的总体思路是:“服务需求,提高质量”,具体措施有:加强导师库建设(侧重业界专家以及法学理论与实务专家的选聘及任务落实)、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加深理论教育、加大实践力度等,以前瞻性的眼光,脚踏实地的作风在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方面做出特色。
(二)传媒人才培养问题诊断与改进意见
本场讨论由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助理申玲玲老师主持,新华社、光明日报、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法制日报、中新社、陕西日报、陕西科技出版社、西部网等媒体专家就传媒人才培养的问题进行了积极的讨论。
新华社陕西分社陈昌奇作为该社第一批全媒体记者,根据自身实践认为学校应加强学生实际操作技能(摄影、摄像)的引导训练;同时提出应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文字能力,在新媒体时代,使传统文字表述适应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特点;关于法制新闻的报道,认为应跳出“法制”的概念来报道新闻,多重视法制精神的培养。
西部网副总经理刘晓斌提出破题与破局的概念。认为学校在学科设置时应更多的考虑人才运用场景的问题,同时,教师的角色应实现由权威者到项目人、经理人的过渡,教师更多的是进行平台资源的搭建,让学生自主的学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此外还应重视专业型媒体人的培养,突破教育体系的僵化格局,实现与复杂多变的人才市场需求的对接。
《法制日报》经济部主任万学忠针对新媒体冲击下学校教育的困惑提出见解。他认为学校关于新媒体时代新闻人才如何培养的困惑是完全没有必要的。网络时代的重要特性之一是迭代性,新闻传播更多的表现为一种动态的过程,同样新闻的教学也是一种发展、动态的工程。传播的技巧、形态在不断变化,但是优秀媒体人身上所具有的责任、激情、悟性、技巧等素质是不变的;变化的仅仅是传播的终端,其内涵不变,传承的人文精神、信仰不变。此外,由于不同的媒体具有不同的报道风格,学生更多的是在实践中来学习,而学校要培养的更多的是语言能力、勤学好问等素质的培养,一种法制思维、法律技能的培养。
新华社电视节目制作管理中心主任马宝军认为,由于传媒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所以学校人才的培养更应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及自身的素质。媒体更需要的是具有较强动手能力(行文能力、操控能力、构图能力等)、较强专业素养、具有阳光积极的态度、不断进取精神的人才。这些精神、品格、素质方面的能力是在教学中应该着重培养的。
陕西科技出版社副总编辑宋宇虎提出传媒所引领的文化,代表着民族的传承,所以学校在培养媒体人时更应注意学生洞察力、大局意识、法制观念的培养。洞察力是要善于在看似平凡的事物中发现新闻;大局意识是要站在国家、民族的高度长远的来看新闻报道的价值和内容;法制观念是在新闻报道中要具有法制精神。
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心编辑部主任李明霞认为在培养新闻学人才时,不仅要重视学生理论功底、理论基础的培养,同时还要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包括新闻知识、法律素养、实际操作技能等,还要培养学生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了解中国的国情现状。
《光明日报》总编室副主任李亚彬从学生就业角度的角度出发,认为学校人才培养应重视三个方面:首先是一专多能,某一领域精深的专业的知识,同时对其他多个领域又多有涉及;其次注重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的培养,在从业中体现出对于弱者的关怀,同时也有对于权威的不盲从、不迷信的态度;最后培养一种文化品位和独立的思想,凡事能有自己的见解想法,不人云亦云。
中国新闻社陕西分社采编部主任冽玮提出在实践中需要的是复合型的全媒体人才、一专多能的全才,更重要的是要重实务、接地气,具有观察社会的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面对90后更自我的特点,良好的人际交流的能力就显得更为重要,她提出优秀的新闻人“做人要比做事更重要”。
北京威尔帝公司总设计师杨帅林就新闻人进入商业公司所应具备的素质提出看法。他认为在新闻越来越商业化的时代,进入商业公司成为越来越多新闻院校学生的选择,在公司中要想做好“新闻”,最重要的是要抓住新闻中符合公司利益的营销点。商业公司看中的是学生营销思维、策划能力的培养。
讨论结束后由西北政法大学教务处处长王麟教授致闭幕词,王教授指出在互联网新兴的传播形态下,大学新闻教育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反思新形势下人才的培养模式,积极进行关于课程、教学改革创新的研究讨论是十分必要的。此次学界、业界专家的共同讨论可以为学校专业硕士培养带来有益思考。“相遇之时虽短,友谊之树长青”,他希望各学校之间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能够不断加强交流合作,谋求新媒体时代的共同发展。
新闻传播学院充分利用这次与会专家多,领域不同的特点,让专家通过做学术报告、访谈、交流等方式,拓宽教师、学生的视野,了解学界、业界关注、研究的问题。
5月29日晚,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刘斌教授进行了题为《当前主流媒体报道中的四个问题》的讲座,讲座由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慕明春教授主持。在讲座中,刘教授分析了在当前互联网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传播速度与格局、舆论重心与凝聚力都在发生变化,我国主流媒体的弊端也日益暴露。刘教授将这些存在的问题概括为“僵”、“怕”、“哑”、“涩”,即公式化与概念化现象、围着领导转、哑巴现象及法律问题道德化。同时刘教授也分析了这些问题的原因,指出现行的体制机制是问题的根源,政治力量的支持使得主流新闻的行政色彩浓厚;其次公式化、概念化的报道方式使新闻缺乏可视性,许多信息公布滞后;最后经济利益驱使、记者素质也是造成问题的重要原因。面对这些问题,刘教授认为要挽回主流媒体的地位,必须坚持三项原则、强化五种意识,即真实性原则、引导性原则和有度原则并存;强化新闻舆论的开放意识、主流媒体的主动和反映意识、传播的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法律意识。
5月30日晚,华东政法大学人文学院院长范玉吉教授带来了“新闻离真相有多远”的主题讲座,讲座由李清霞教授主持。范教授从五个方面分析了新闻与真相的关系:一是“究竟谁在发言”,新闻传播者不同,在报道或传播中掺入主观因素导致偏差;二是“眼见未必为实”,不够客观的呈现会导致偏差;三是如何“定义与构建新闻”,认为新闻从业者要善于发现,学会对素材的整理和构建,并指出当下新闻伦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四是“实现目的的手段”,认为虽然暗访等在新闻界里已经屡见不鲜,但在真相与道德面前,必须要有一个限度来把握尺度;五是“合乎伦理的价值观”,认为要用恰当的词汇来报道新闻。范教授认为记者有怎样的水准,人们将看到怎样的世界。
当晚,新华社CNC电视节目制作管理中心主任马宝军、中国新闻社陕西分社采编部主任冽玮、法制日报社经济部主任万学忠三位业界专家与孙晓红副教授进行了一场“分享精彩感悟世态”的访谈。在关于“记者记录真相,但面对灾难性的新闻报道总会引发各种好或者不好的舆论时,应该如何取舍”的问题中,三位专家一致认为要体现人文关怀。万学忠主任表示做此类采访时,要明白自己的出发点和目的,以及其中的意义。对于受害者的报道记者更应是出于一种人文关怀的目的,而非一种好奇心,应该传播一种社会正能量。马宝军主任认为记者这个职业的目的就是为了记录真相、挖掘事实背后的问题,在没有碰触新闻伦理底线的前提下,不能因为记者选择了记录而否定他这个职业,要用效果倒推的方式进行思考,追求效果的最大化。冽玮主任认为,建立在新闻伦理之上的灾难性新闻采访,应该要传递正能量、恪守新闻伦理。对于“如何克服采访过程的阻碍,获得新闻素材”的问题,三位专家的主要观点为:记者要想获得新颖的素材,首先要学会各种采访技巧;第二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广交朋友;第三要想方设法拉近与采访对象的距离;第四要恪守为消息来源保密的职责。同时他们寄语新闻学子,要有责任感、激情、悟性、技巧,铭记新闻的背后关注的是人民的幸福。
5月31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党委副书记、复印资料《政治学》主编李明霞、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刘斌教授、《光明日报》社总编室副主任李亚彬、《法制日报》经济部主任万学忠,与我院教师就就如何建好师资队伍、提高教师团队实力的问题展开交流,交流会由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王俊荣副教授主持。在座谈会上,李明霞主编主要介绍了收入人大复印资料论文的四大评选标准:学术创新程度、论证完备程度、难易程度、社会价值。李亚彬副主任提出了关于文章写作的四种境界:深入浅出、深入深出、浅入浅出、浅入深出,并认为最理想的境界是深入浅出。刘斌教授主要介绍了该校研究生日常管理、论文质量管理、导师责任以及学院制定的一系列激励、提高教师教学、科研的举措。万学忠主任讲到法制新闻类媒体采纳文章的标准:有新闻由头与法律思维的评论和小论文;希望立格联盟新闻传播学院利用法制日报的平台和人脉设置议题,做大型的深入调查,推出能引起相关部门关注的有价值的话题。交流会后,孙江教授对四位专家的到来表示诚挚的感谢,并希望在今后的学习实践中能够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新闻学教育改革的发展。
孙晓红: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传媒法治、新闻传播理论;
申玲玲: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新媒体;
赵霄宇: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4级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