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嘉乐,李善霞
(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 530023)
陈慧侬治疗月经后期疾病临床经验
刘嘉乐,李善霞*
(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 530023)
月经后期;陈慧侬;临床经验
月经后期是指月经周期延后7天以上,甚至3~5个月一行者[1]。临床认为需连续出现2个周期以上,青春期月经初潮1年内,或围绝经期,周期时有延后,且无其他证候者,亦不当病论。
现代医学尚未把月经后期作为独立的疾病,多归于临床症状。月经后期在现代医学多见于卵巢早衰、多囊卵巢综合征、高泌乳素血症等[2],临床主要采用激素类药物治疗,但效果并不理想,且对激素类药物不敏感者甚至无效[3]。同时,长期服用激素类药物增加了子宫内膜增生、乳腺癌、子宫内膜癌、中风等疾病发生概率,多数患者不愿接受。笔者曾跟师陈慧侬教授,其从事妇产科工作几十年,临床经验丰富,对妇科常见疾病或杂病有着独特见解,采用周期疗法治疗月经后期疾病,每获良效。现介绍如下。
陈老在多年的临床经验中总结发现,月经后期并非教科书中所阐述的单一证型,其病机错综复杂,变化多端。陈老认为,治疗月经病首要病证结合,审因论治。《医宗·必读》云:“积之成久病不愈,必致血脉瘀滞。”月经后期也是如此。月经后期多由于女子素体偏忧郁,气机不宣,血为气滞,运行不畅,导致冲任阻滞,久则瘀血阻滞脉络,脉络不通,精血不能如期而至。 “经水本于肾”“经水出诸肾”,故陈老认为治疗月经后期以祛瘀为主,同时兼顾补肾;此外,妇女自青春期经行后,机体始终处于阴血不足状态,且随着年龄的增长,阴血不足变得日益明显,会发展为月经后期、月经过少、闭经、不孕等妇科疾病。因此,陈教授治疗月经后期较为注重阴血的养蓄,考虑长养阴血。
女性月经生理过程为胞宫由泻而盈,由盈而溢,由溢而泻,周而复始有规律变化,按时月经来潮。陈老将月经周期分为行经期、经后期、经前期三个不同时期,以28天为1个月经周期,根据月经周期不同时期肾气和气血的变化,根据月经周期中卵巢功能的周期性变化辨证用药,并按月经周期中阴阳消长转化的规律调补肾阴肾阳,从而恢复卵巢排卵和黄体功能。陈老治疗月经后期以滋阴补肾、养血活血为主,在行经期、经后期、经前期不同阶段,给予相应的方药治疗。
陈老认为月经时期应以活血通顺为主,所谓 “旧血不去,新血不生”。故陈老在月经期常使用活血化瘀中药祛瘀生新,促使子宫内膜尽快修复,有利于非经期补养肾阴,从而滋养内膜。
经后期:周期第6~13天,该时期血海空虚渐复,子宫藏而不泻,呈现阴长的动态变化。女子以血为本,《傅青主女科》云:“经本于肾”,又云:“经水出诸肾”。肾为天葵之源,肾为冲任之本,肾为气血之源,肾为五脏阴阳之本。经后期阴长阳消,为奠定周期演变物质基础的时期,陈老认为该时期应养肾阴,充冲任,以促进卵泡发育。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女子,阴类也,以血为主,其血上应太阴,下应海潮,月有盈亏,潮有朝夕,月事一月一行,与之相符。”明确提出妇女月经病本在养阴血。
经前期:周期第14~28天,该时期由重阴转阳、阴盛阳动的氤氲之时向阴盛阳生渐至重阳转化。陈老认为该时期应以壮阳养血、促经来潮为主,促进黄体发育,健全功能,并根据患者具体症状适当予以理气疏肝、健脾养心等治疗。
陈老在治疗月经后期疾病中,自拟方以滋阴养血活血药为主,如菟丝子、紫河车、熟地、当归、怀牛膝、川牛膝、川芎、丹参、赤芍等。现代中药药理研究表明,在经后期服用紫河车、菟丝子等可促进子宫内膜发育,两种药物具有雌激素、促性腺等性激素作用;熟地、山萸肉可滋阴补血,促进子宫内膜增长;经前期服用川牛膝可引血下行,其有效成分蜕皮甾酮(Ecdvsterone,EDS)可促进VEGF表达,促血管新生,增加毛细血管密度,形成新的侧支循环;行经期服用川芎、丹参、川断活血化瘀,其药理作用为增加动脉血流量、降低血管阻力,扩张子宫内膜血管,降低血液黏稠度,加快血流速度,改善血液循环,从而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有利于血液在血管中流动[4]。陈老采用中医综合疗法可加速盆腔血液循环,改善子宫内膜血供,增加基础内膜血运,子宫内膜脱落,瘀血既去,血脉通畅,月经如期而至。表明中医理论中的肾-天葵-冲任-胞宫轴与西医的下丘脑-垂体-卵巢-内分泌系统存在着某种程度的相似与联系,月经周期中阴阳消长与性激素的波动变化关系密切,通过调补肾阴肾阳,可对卵泡发育、性激素进行调节,从而可调理月经周期。
李某,37岁,已婚,家庭主妇。2014年10月13日初诊。婚后7年前曾有一次胎停育史,身体素虚,月经初潮年龄为14岁,近2年来经事常延后,月经周期为90~180天,经期1~2天,量少,日用1~2张卫生巾即可。色黯淡,质稀,末次月经为2014年4月,现停经已有5月余。患者有生育要求,故前来寻求中医治疗。证见: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足跟痛,夜尿较多,舌质红,苔少,脉沉弱。性激素六项:卵泡刺激素:95.55mIU/mL;黄体生成素:40.05mIU/mL;雌二醇:22.4ng/L。妇科B超检查子宫附件未见明显异常,子宫内膜为6mm。西医诊断为卵巢早衰,中医诊断为月经后期,辨证为肾气亏损,故治疗以补肾益精、养血调经为法。处方:鹿角胶10g、黄芪20g、川芎10g、紫河车10g、山萸肉10g、川断10g、甘草10g、龟板10g、黄精10g、淮山10g、牛膝10g、艾叶10g、当归10g、石斛10g、紫石英10g。其服15剂,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患者于2015年11月2日复诊。患者自诉已有月经来潮,末次月经为2014年10月28日。量少,色暗红,3天干净,有少量血块,自觉口干,纳寐可,二便调。舌质红,苔少,脉沉细。处方:鹿角胶10g、黄芪10g、当归10g、白芍10g、甘草5g、白术10g、牛膝10g、山萸肉10g、党参10g、菟丝子10g。其服7剂,每日1剂,水煎服。
三诊:患者于2015年11月9日复诊。患者自诉口干症状较前改善,纳可,寐欠佳,多梦易醒,大便干结,小便正常。舌黯淡,苔白,脉沉细。处方:黄芪10g、太子参10g、麦冬10g、首乌10g、甘草5g、白术10g、川断10g、香附10g、牛膝10g、地骨皮10g、柏子仁10g。共15剂,每日1剂,水煎服。
嘱其少焦虑,少食辛辣或热气食物,适当运动,如此循环用药3个月。
用药3个月后,患者于2015年2月17日复诊。患者自诉无特殊不适,末次月经为2015年2月1日,月经基本能如期而至,月经周期为31~33天,月经期为3~5天,月经量中,时有少量血块,纳寐可,二便调。舌质淡,苔白,脉沉细。复查性激素六项:卵泡刺激素:22.05mIU/mL;黄体生成素:13.05 mIU/mL。B超:子宫大小正常范围,内膜0.7cm,右卵巢有优势卵泡,大小为1.8cm×1.5cm。
处方:巴戟天10g、白术10g、茯苓10g、淫羊藿 10g、鹿角胶5g、紫河车10g、丹参10g、牛膝10g、甘草10g、当归10g、川芎10g、柴胡10g。共服15剂,每日1剂,水煎服。嘱其隔日继续监测卵泡,近日同房可有望受孕。
按:患者出现月经后期,量少,色黯淡,质稀,均为肾气亏损型表现,平素腰酸软膝,头晕耳鸣,足跟痛,夜尿较多,因患者禀赋素弱或后天伤肾,肾失所养,精血不足,冲任血海亏虚至月经后期,月经量减少;肾虚则腰酸软膝、足跟痛;精血亏少,脑髓不充,故头晕耳鸣;肾虚膀胱之气不固,故夜尿多。治宜“补肾益精,养血调经”,故经后期用熟地、山萸肉、女贞子、首乌、龟板补肾阴;以当归白芍、养肝血,白术、茯苓健脾养血,配伍桑寄生、菟丝子、覆盆子补肾壮阳,“阴中求阳”,阴长奠定物质基础,顺利进入排卵期;排卵期在“阴中求阳”的基础上,加丹参、川芎、牛膝以活血通络助排卵;经前期在运用熟地、山萸肉、女贞子、首乌、龟板等补肾养阴基础上,加用巴戟天、仙灵脾、紫河车、菟丝子等温补壮阳以阴中求阳,发挥阳气功能,推动其气血精液的运行及胞宫孕育作用,故拟方。
[1] 张玉珍.中医妇科学[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131.
[2] 乐杰.妇产科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18-26.
[3] JABBOUR H N,KELLY R W,FRASER H M,et al.Endocrine regulation of enstruation[J].Endocrine Reviews,2006,27(1):17-46.
[4] 徐晓玉.中药药理学[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165-169.
(责任编辑:李岚春)
2015-06-09
刘嘉乐(1988-),女,壮族,广西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医药治疗不孕不育、妇科肿瘤及炎症。
李善霞(1970-),女,广西中医药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医药治疗不孕不育、妇科肿瘤及炎症。
R249;R271.111
A
1673-2197(2015)20-0062-02
10.11954/ytctyy.20152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