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忠
前几天,我和几个文友聚会迎接一年一度的记者节时,大家不约而同怀念起德山老师来,提到德山老师,由于他在工作时脸上没有什么笑容,总是板板的,严肃认真,所以他在我们这些搞新闻的学生心目中的影响就是严,一晃德山老师离我们已有11个年头,老想写篇关于德山老师的文章,总是抽不开身,今天终于有时间拿起笔来写一下我的新闻老师——原江苏《射阳报》社经济部主任李德山。
德山老师工作认真严肃。我认识德山老师,还是在20多年前,那时的《射阳报》社还住在县政府大院内,我还在洋马信用社工作,由于我在金融部门工作,写得大多数是农村金融一线的新闻,先是通过邮局寄发稿件,由于我粗心,不是掉字就是多字,新闻五要素变成了三要素,所以我不时接到德山老师打电话来核实稿件内容,并叫我今后不能再出现类似情况。有一次由于我粗心,将洋马信用社累计发放农业贷款150多万元,错写成了150多元,少一个“万”字,德山老师随即打电话要求我再核实一下,果然不错,是由于我粗心,结果才没有出现百万元变成元的笑话新闻。也就是从那时起,我认识了李德山老师。
德山老师待人要求严格。《射阳报>社搬迁到双拥南路后,我也从乡下信用社调到了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办公室专门从事文秘宣传工作,由于我新闻鼻子比较灵敏,发稿又快,用稿心情比较迫切,于是与德山老师接触的机会更加多了起来,再加上我的“马大哈”不良习惯,多少次,挨德山老师的批评和教育,说我稿件当中“闷头桩”太多,尽让人吃“苍蝇”,还有就是造词太多,说新华字典上没有“信合”这个词,而由于我们是农村信用合作社(信合是我们的简称),我发给他稿件中出现了信合这个词,并告诉我,《射阳报》的读者大多数是普通老百姓,造词虽然是创新,但要备注注明或加括号说明,这样读者更能够通俗易懂。正由于这样,我和刘德林、陈允标等几个文友有一段时间都怕见德山老师,现在回忆起来想想,德山老师是对我们好的,俗话说得好“严是爱、松是害”,从那时起,我们就养成了稿件写后要“三看”(一看新闻五要素全不全,二看有没有错别字,三看标题是否新颖贴切)的习惯,尽量在发稿之前不出现差错,减少编辑老师的不必要的工作量。这次,我个人的作品集《耕耘在希望的田野上》就有好多获奖作品是经过德山老师编辑的,如“谁说蚕子不能养”(原载1996年6月12日《射阳报》,荣获盐城市“新光杯”奔小康现场短新闻竞赛三等奖),经他修改编辑的《专业户“奖励”信用社》稿件不但被《射阳报》录用,而且还被《农民日报》、《金融时报》、《新华日报》等国家、省级报纸刊登。特别记得是当时我的一篇信用社支持千秋农民外出包田致富的稿件,经过德山老师的修改,“射阳农村信用社支持农民‘借窝生蛋”的好新闻,跃然“报”上,至今令我难以忘怀。
德山老师生活简朴严谨。在我们通讯员影响当中,德山老师经常穿的是一双黑布鞋,一件黑色中山装,基本上没有看见他穿过新的西装和皮鞋,特别是见到进饭店吃饭,他更是满肚子来气,至于烟酒那是更不谈上。因此,他老人家经常教育我们,人要勤俭节约,不要奢侈浪费,更不要忘本,要始终牢记自己是一名新闻工作者的崇高职责,到采访单位不要谋私,更不能接受单位的礼品馈赠,这样才能维护一名新闻工作者的崇高形象。
2003年底,《射阳报》经过机构改革解散后,德山老师调到了射阳党校工作,到了党校工作后,他仍然工作认真严肃、待人要求严格、生活简朴严谨,特别是生重病住院后,看到我和陈允标等文友看望时,他的眼里总是噙满了泪花,并说自己平时待我们脾气不好,待人严格,不讲情面,请求我们原谅他,当时我们的心情很是难受。
时间过得真快!我们这些昔日的小青年,如今也都到了中年,成为中国金融作家协会的一名会员,德山老师虽然离我们而去,但他的如何对待工作、如何做人等谆谆教诲将始终铭记在我们心中,鼓励、鞭策我们前进、奋斗!
德山老师,我等严师,安息吧!您老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