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云昊
摘要:在国际贸易人才相对过剩背景下,电力院校在外贸人才的培养模式上如果不立足于自身资源优势,办出特色,将很难与其他高校竞争,也难以持续发展。本文从上海电力学院国际贸易专业建设实践出发,对电力院校特色外贸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并提出构建特色外贸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关键词:电力院校;特色外贸人才;培养目标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5-0101-02
一、目前我国国际贸易人才培养和就业状况
目前,国内大部分高等院校都开设了国际经济与贸易类专业,通过广泛的调研发现:各高校在国际贸易人才培养和要求方面虽然共同点是主要的,但也存在较大差异性。经过十几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培养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已相对饱和,直接表现为近几年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就业相对困难,造成外经贸类专业学生就业相对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二是从20世纪90年代起,全国各地许多高等院校纷纷上马此类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特色与针对性不明显,使得外贸人才不适应市场要求。我校开设国际贸易专业比较晚,同时又是一所具有电力行业背景的理工科院校,各方面都与其他院校存在一定差距。那么我们能不能“后来居上”,走一条有特色的跨越式发展道路呢?这就是本文要探讨与研究的问题。
二、特色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思路
依据上海电力学院的“优基础、强能力、重应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适应我国改革开放深入发展对人才的新需求,依托学校电力、能源学科的优势,上海电力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坚持“宽口径、国际化、实用性、行业化”的电力特色人才培养目标,努力培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专业基础扎实、行业特色明显、综合素质高、应用能力强的有电力、能源知识背景的对外经贸专门人才。经过这几年的探索与发展,目前上海电力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主要有以下特色。
1.注重学生专业综合素质培养的同时,突出强化专业外语的听、说、读、写能力。近几年来,为了适应我国对外开放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上海“四个中心”建设对国际化人才的大量需求,我们加强专业基础教育、专业技能教育,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及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鼓励学生参加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使其成为一专多能的综合性人才的同时,更加突出强化学生专业外语的听、说、读、写能力。除了基础英语外,我们还开设双语课程,并聘请外教上专业课,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交流能力。
2.注重学生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更加突出强化贸易实务和金融证券业务等实践操作能力。在考察、学习国内外各层次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建设情况的基础上,结合上海电力学院人才培养定位和服务面向,我们将人才培养定位为:“宽口径、国际化、实用性、行业化”,基于这一定位,我们在注重学生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更加突出强化贸易实务和金融证券业务等实践操作能力。在课程设计上,我们利用学院较为完善的各类实验设施,开设了综合性的大型作业“会计模拟操作”、“国际市场营销”,还开设了“进出口贸易实务”、“进出口单证及结算”等国际贸易实践类课程,同时还开设了股票、期货、外汇等金融交易的模拟操作课程。
3.依托上海电力学院电力、能源的行业学科优势,突出体现电力、能源贸易人才培养特色。作为电力、能源行业高校,学校要求从事教学的教师必须具有相应的电力能源行业经验,不少教师都会安排专门时间在电力行业与电力企业挂职或兼职,通过校企合作模式,本专业学生每学期至少可以听到6~8学时的具有电力、能源行业背景的专家讲座。他们不仅为学生提供了电力能源经济理论、电力国际化与电力行业产品国际贸易的相关政策,也提供了来自一线的电力能源贸易实践案例。在课程设置上,本专业开设了多门“触电”课程,比如电力发展概论、电力生产概论、电力金融市场、电力系统优化与决策、国际电力市场、电力国际贸易等。在实践课程环节,安排和组织学生到电厂及电力公司等实习单位实习。通过以上途径使本专业学生在学好国际经济与贸易共性专业知识的同时,接触、了解和掌握一定的电力、能源特色知识,从而提升专业学生的竞争优势。
4.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学生走出校门、适应社会、迎接挑战、开创辉煌事业的基因。本专业从大一新生抓起,要求本专业学生必须踊跃参加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活动,参与各课外兴趣小组,参与教师科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第二课堂。在课程设计上,开设了大型实践课程《创业之星》,让同学们进行创业模拟实践。经过几年的努力,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自2011年以来,每年至少有3个团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全国性的学科竞赛活动。自2011年以来,共有15项涵盖校级、市级以及国家级的创新和创业项目立项。
三、实施特色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现存问题
1.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还缺乏本专业领域学术造诣深、知名度高的教学名师。大学肩负着人才培养的重任,人才培养质量取决于教师的业务素质,教学和科研水平是衡量教师业务素质最重要的两个方面,两者同等重要。教学是立足的根本,科研是保证。教学和科研应该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本专业教师在科研和教学上取得了骄人的业绩,但依然存在一定的不足,在科研方面,表现为高质量的论文偏少,国家级、省级的科研项目还比较少。尤其是还缺乏本专业领域学术造诣深、专家级的专业带头人。这种状况的出现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主观方面在于教师普遍缺乏科研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客观方面的原因在于,繁重的教学任务和大量的事务性工作使得他们很难抽出时间静下心来关注学科发展前沿并从事科研,科研精力不够。在教学方面,本专业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不够高,与学生沟通交流不够充分,还没有形成成熟的教学团队,还没有知名度较高的教学名师。这种状况的出现也是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主观上,教师对教学工作重视不够,教师敬业、爱岗、乐教的思想觉悟有所降低;客观上,面对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大学教师的收入相对较低,影响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2.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缺乏深度。依据本专业人才培养“宽口径、国际化、实用性、行业化”的定位,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已经给予了高度重视,但由于主客观原因,这方面做得还不够,仍需进一步加强。主观上,本专业教师大多毕业于国内名牌重点高校,知识结构和思想观念依然偏好理论教学,致使教学中自然而然偏重理论教学,而淡化实践操作教学。客观上,一方面课时总量有限制,扣除各类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留给实践教学环节的课时非常有限;另一方面,实践教学的场地、教学软件、实习基地等条件有限,尤其是校企合作,目前大都流于形式,仅限于实地考察、听报告,还没有真正将合作融入专业实践教学。
3.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方面仍缺乏经验。“高分低能”是当前中国大学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其核心症结就在于培养的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主要是由于大学的教学还是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学生比较被动地在接受教育,缺乏积极主动性,教和学是相分离的,同时教学内容比较陈旧、不能与时俱进,在进行理论教学时不能很好地理论联系实际。本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同样存在这些共性问题,如何发挥教师教的指引作用和学生学的主体作用,在教与学的良性互动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仍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今后亟需解决的问题。
4.专业建设经费的投入不是很充足,分配不均衡,使用不尽合理。目前普遍的看法依然是,社会科学类专业建设和发展不需要太多的经费投入就可以建好,尤其是在以理工科为主的高校,社会科学类专业会更加遭受建设经费投入的“歧视”。本专业作为上海电力学院中为数不多几个文科类专业,在专业建设经费投入上还不是很充足,教师的办公备课条件还不是很好。同时,有限的专业建设经费在使用上还不尽合理,体现在重硬件设施投入轻软件投入,一方面,因为这是可以用定量化指标进行评价和考核的。另一方面,实验室引进的部分教学软件,与现实管理存在差距且需要进行二次开发研究。
四、解决特色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现存问题对策措施
针对以上不足及存在的问题,学院领导、专业负责人以及全体专业教师正积极寻求有效的对策和改进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内部挖潜和校外引进相结合,千方百计提升本专业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其次,采取措施,强化实践环节教学,并尽可能突出电力、能源贸易特色。一方面,借助学校的“双师计划”和“引智工程”,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双管齐下的方式,虚心学习,深入企业,梳理并解决企业的核心问题,与电力行业(能源行业)有关企业建立更加密切的联系,争取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提高学校科研品牌效应,进一步丰富学校的校外实习基地。另一方面,在课程设计上,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条件,进一步增加实践环节教学的课时量。我们正通过积极申请横向课题或与电力企业共同申请纵向课题的方式,争取与电力行业有关的外贸企业建立更加密切的联系,进一步落实和优化电力国际化的实习基地,使校企合作有实质性进展。再次,继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放思想,大胆尝试,努力探索新的、有效的教学模式。借助专业课程建设、教学改革项目和教学改革论文,继续尝试新的教学理念、方法,改变教和学的固有模式,通过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开源节流,尽力争取更多的专业建设经费,并合理配置和使用,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率。教学建设经费是专业建设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我们将通过内部挖潜,提升专业实力,开源节流,尽最大努力争取更多的专业建设经费,同时,围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这一核心目标,合理配置和使用经费,提高经费使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