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建驰
杨松源是大师级的湖笔制笔人。
“在湖州的制笔史上,元代著名笔工陆文宝之子陆继翁是第一个对外传播湖笔文化的人。作为当今的制笔人,不仅要传承湖笔非遗文化,而且应该发扬光大。”在湖州市莲花庄路金颖阁的“制笔大师工作室”里,杨松源对笔者说。
今年58岁的杨松源出生在与湖笔之都善琏镇相邻的千金镇。15岁那年,他进千金湖笔厂学艺,拜择笔名家沈金荣为师。
湖笔工艺大的有10多道,小的有100多道。依据师傅的指导,杨松源端坐在板凳上,左手拿笔,右手拿择笔刀,按照“尖齐圆健”的要求,将笔头外表弯曲的毛以及笔柱里影响平直的毛择去;如是羊毫,还要将笔头端部不透明的杂毛剔除掉。一支好的湖笔是一根毛一根毛理出来的,但工作枯燥乏味。“心静才能学好技术。”师傅这样告诫杨松源。
听师傅说,学习水盆、择笔这两道主要工艺,时间要比其他工种长得多,5年时间也只能掌握基本技能。杨松源牢记师傅的教导,心无旁骛,一门心思学艺,钻研制笔技术。
厂领导看到杨松源进步很快,就让他跟随名师庄渭阳学艺;之后,又将他派往湖笔行业中技术力量最雄厚的善琏湖笔厂“进修”,跟随沈锦华等制笔大师学习择笔。6年多时间里,杨松源从学徒工做到技术骨干,还被提拔负责水盆、择笔车间的质量管理。
改革开放后,杨松源成为千金湖笔有限公司的总经理。
成为当家人后,杨松源面临的问题不少,其中有由于做笔人心态逐渐浮躁、湖笔工艺后继乏人、湖笔难有创新等。好在夫人徐新莲出生在湖笔世家,精通水盆、择笔两大制作工艺,在杨松源旁边左右相助:徐新莲在公司里严把生产质量关,杨松源则将更多的精力用在湖笔工艺的传承和创新上。
杨松源认为,湖笔之所以从元代以来成为毛颖之冠,就在于它的制笔技艺,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绝对不能轻易丢弃。湖笔的主要功能是书画,无论外在质量还是内在质量,都要跟上社会前进的步伐,适合市场的需求。
杨松源说:“湖笔质量好不好?书画家说了算。自古以来,湖笔质量的提高,同书画家的推动是有密切关系的。”笔者知道,明《成化湖州府志》曾这样说:赵子昂的字、钱舜举的画、冯应科的笔,为吴兴三绝。将一名笔工和著名书画大师并列赞誉,就像一些有价值的碑刻,把撰文者、书写者和刻工一起署名一样,这是中国历史对文化尊重的真正表现。
由于杨松源深谙这样的道理,他在湖州搞了书画家试笔房,曾邀请曾宓、汤兆基、姚迪雄、叶武林等名家前来试笔,然后根据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来研究创新湖笔。2011年,他又搞了工作室,收有制笔基础的田根娣、张美蓉、沈根囡三位中青年为徒弟,建立湖笔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团队。
杨松源说,湖笔非遗传承的核心是湖笔制作中特有的披柱法。有了披柱法,才有湖笔的“尖齐圆健、收放自如”的特点。他说,湖笔仍然需要创新,无论制作工艺、毛源选择,还是包装装潢都有创新的空间。譬如过去湖笔羊毫脱脂采用石灰水和硫磺熏,这样的脱脂,容易造成毛毫脱脂过头而松脆断毫。为此,杨松源改为高温和草木灰脱脂毛毫相结合的新工艺,改善了毛毫的性能,使湖笔毛毫保持既能蓄墨又有弹性的最佳状态。杨松源据书画家反映,改进结头工艺。在保持线箍紧、底子平的情况下,采用胶水灌注、固定底部的方法,改变了结头一贯采用松香烫底的传统,避免湖笔在使用时出现掉毛的现象。杨松源又据一些画家如姚迪雄、叶武林对毛笔的特殊需求,创新了像排笔但不等同于排笔的新笔形,通过笔头的长短、粗细、支数多少来组合开发一批湖笔新品种,以适应不同画家的需求。
2013年春,杨松源应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东阳青年万少君之邀,一起合作了一款湖笔新品,由杨松源手制湖笔,由万少君制作精美笔盒。该笔盒用原木水曲柳制作,盒内固定的毛笔不是用传统纸版丝绒作底、中间用绸带缚住湖笔,而是将笔的两端固定在木艺上,该木艺分上下两部分,分别按照笔杆的大小抠出凹槽,合在一起,正好将笔牢牢扣住,如三支装,抠三个槽。取下两端上面的木艺,倒放在桌上,便是笔架,既巧妙,又实用。
近几年,杨松源创新的湖笔品种已有上百款,他手制的两款湖笔“金盖出云”“凌云健笔”作品,被上海世博会永久成列于中国国家馆“九州清晏”书房。
杨松源的公司所生产的千金牌湖笔被中国文房四宝协会连续六届评为全国十大名笔,杨松源也由此当选为该协会副会长,声誉在外。
新加坡是东南亚传承中国书画风气较浓的国家。新加坡书法协会主席陈声桂经书法家谭其蔚找到杨松源,将千金湖笔公司定为新加坡书法家协会、新加坡书法中心、新加坡老年书法大学的毛笔特制中心。9年来,杨松源为新加坡提供特制湖笔上万支,每次反馈都赞扬湖笔好用!
杨松源说,作为当代制笔人,传播湖笔文化不能局限于制笔、卖笔,更多的应是传承湖笔非遗技艺,不让其失传。为此,他撰写有多篇论文《从“披柱法”看“湖颖之技甲天下”》《当代湖笔的创新之路》等。2015年6月12日,杨松源走进秦皇岛,为全国书法教师艺术修养的提高,作了一场《湖笔文化与制作工艺》的讲座。
据笔者了解,中央电视台、浙江卫视、北京卫视等曾多次采访杨松源,请他谈论湖笔。最近,他又参与了电视专题片《毛颖之冠》和电视纪录片《文房四宝》的访谈,向世人传播湖笔文化。
(本文照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