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病理实践教学模式的探讨

2015-12-09 11:18曾宪旭曹静班振英张威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28期
关键词:病理学实践教学

曾宪旭++曹静++班振英++张威

摘要:诊断病理学作为一门桥梁学科,为临床医生提供疾病诊断、治疗及相关预后的依据,是疾病诊断的“金标准”。本文探讨了诊断病理实践教学的意义,提出了把病理诊断流程融入理论授课过程的教学模式,并穿插以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做好诊断病理学的教学工作为培养临床病理诊断医生提供有力保障。

关键词:诊断病理学;病理学;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8-0157-02

病理学是一门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间的桥梁学科,通过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疾病的形态结构、代谢和功能等方面的变化,进而揭示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和转归,认识和掌握疾病的本质和发生发展的规律,为疾病的预防和诊治提供依据[1]。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尤其是近三十多年来,伴随着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快速发展,传统病理学有了长足的进步和跨越式的发展,特别是这种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为诊断病理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和机遇。

诊断病理学不但能够让医学生了解疾病本质,而且能够显著提高临床型医学生诊断疾病、诊治疾病的能力。因此,在诊断病理学课程教学中,实践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对病理学科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我国部分医学院校特别是一些医学职业院校并没有将诊断病理学课程纳入医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工作的必要培训课程体系,不但使临床医学生缺少了一种工作前的必要知识培训,而且不利于临床医学生的临床诊治疾病,也不利于提高我国医务工作者的整体诊治能力以及临床医生与病理医生之间的良好沟通,最终可能影响对疾病的及时有效诊治。因此,把诊断病理学课程纳入到临床医学生的培训课程体系,并重点开展诊断病理学实践教学工作对提高临床医学生的临床诊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探讨在临床病理教学中如何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开展诊断病理实践教学的意义

病理诊断是临床疾病的最终诊断,是最可信赖、重复性最强、准确性最高的诊断方法,一直被作为疾病诊断的“金标准”,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患者预后方面起着关键作用[2]。在实际工作中,病理诊断大多数情况下并不与患者直接接触,只是根据送检标本、医生描述等信息,结合病理医生的个人知识和经验做出诊断,因此对于病理医师的要求较高,不但要掌握病理学的专业知识,而且对于相关的交叉学科,如组胚、分子生物学、临床医学等要有一定的了解。在国外,病理医师均需通过较长时间的临床实践才能够获得病理医师执照,同时,临床医生也要掌握一定的病理诊断学知识。而在我国,绝大多数病理医师直接来自于医学院校的病理专业毕业生,而临床各科室的医生特别是青年医师对病理知识的掌握也很有限,这往往会成为临床医师与病理医师之间沟通的障碍。为了得到正确的临床病理诊断结果,病理医师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密切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综合各项实验室检查结果及影像学改变,并根据组织标本的肉眼特征以及镜下表现进行综合诊断,这个过程既需要对书本知识的掌握,也需要组织形态学的经验,有时候组织形态学的经验更重要。组织形态学的经验只有通过在临床实践中大量的取材、阅片来获得和积累,因此实践教学在诊断病理教学中的重要性远远超过基础知识教学。另外,病理切片制备过程烦琐、错综复杂,在取材、包埋、切片等流程中极易出现差错,需要大量的实践经验和极强的责任心才能做出合格的病理切片,才能在形态学上去伪存真,做出正确的诊断。因此,必须进行充分有效的实践教学,才能让学生真正了解诊断病理学[3]。

二、诊断病理实践教学的方法

诊断病理学融合了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等医学基础学科和内外科学、妇产科学、肿瘤学等临床学科的多学科知识,是一门应用桥梁学科,也是一门理论性、技术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医学生有效地应用所学知识进行临床病理诊断工作。如何让医学生应用好诊断病理学,需要指导教师立足于“桥梁”的出发点,整合临床与相关基础学科知识,让医学生重视、理解并将其应用于实践工作。

首先,作为一门桥梁学科,病理学科与临床各学科间密切相关,把病理诊断流程融入理论授课过程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诊断病理学中基础理论知识融合了诸多的医学基础学科的相关知识,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信息库,而且枯燥乏味、不易掌握,需要病理医师勤奋学习并不断加以实践,数十年才能略知一二。因此,做好一名病理医生是非常不容易的。如果教师只在短暂的课堂教学中进行理论授课,学生接受到的信息将会非常多且抽象,学生很容易被海量的信息淹没,在枯燥乏味中做个信息的看客,而所得的知识极少。但是,如果将病理诊断流程相关知识融入到理论授课之中,让临床医学生亲身参与并进行实践,不仅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让基础理论知识更容易被掌握,从而大大提高医学生对病理诊断过程的了解以及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从而达到提高医学生病理实践能力的目的。举例来说,我们在课堂上可以设计一位病患的就诊经过,将病理诊断流程及基础理论知识融入其中。讲解过程如下:首先,介绍患者的基本情况及就诊原因:52岁女性患者因外阴接触性出血于妇科门诊就诊,行阴道镜检查发现局部宫颈上皮粗糙,醋白实验阳性,取活检送病理科。其次,详细地为学生讲解宫颈活检标本来到病理科后到制成切片所需要的流程,让医学生跟着这位病患的标本一同体会病理规范的操作流程。最后,切片制作完成后,进一步讲解病变在显微镜下的特点,列条式地讲解宫颈上皮内瘤变的诊断标准,这些均为基础理论讲授内容。通过实践过程与基础理论知识的整合,使医学生更易将显微镜下的图像同病患的临床信息相关联,有了整体的知识概念,而不是单纯的讲述上皮内瘤变的概念及抽象的图像,这样结合实践的讲述使学生更加容易掌握基础理论。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完善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多媒体创新教学模式。素质教育强调发展学生全面素质与综合能力,突出个性品质与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发展潜能与创新能力。在教学工作中注重教学理论研究及教学改革,在实践中发现问题,通过对研究问题进行教学改革,在改革中实现创新。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上进行大胆创新,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着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以计算机多媒体为平台,采取问题引导、讲导结合、讲习结合、讲练结合、精讲启发、视听组合等方式,课堂形式灵活多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为核心,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对静态知识进行动态加工,对动态知识进行分层分析,通过媒体运用的最佳组合,化难为易,使复杂的知识条理化,枯燥单调的形态知识趣味化,抽象问题具体化。在观察、操作、分析、比较等教学活动中,采用设疑引导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创造力,尽可能地提高教学效率,降低教学难度,在扩大新知识量的同时,促进了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同步发展。

另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病理学实习、实践课程学习中,安排“临床病理讨论会”(CPC),以理论知识为基础,首先让学生独立讨论分析临床病例,然后教师进行启发式总结,最终由学生自己获得诊断结论,以提高学生的观察标本能力、形象思维能力、阅片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描述表达能力、镜下绘图能力、创造思维能力等。

总之,在诊断病理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不断探索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思维和理念,同时可将科学研究思路引入教学,为临床病理诊断医生的培养打好理论基础和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陈杰,李甘地.病理科(八年制)[M].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2]李雪,金木兰.临床病理讨论会的探讨与实践[J].中国病案,2013,14(6):66-67.

[3]周小鸽,建兰,柳玮华.断病理教学中开展实践教学工作的探讨[J].中国病案,2014,15(11):66-67.endprint

猜你喜欢
病理学实践教学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流行株感染小型猪的组织病理学观察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研究型学习在传热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的病理学和影像学研究进展
猪渗出性表皮炎的病理学观察
WST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实施
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