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海霞+王焱军+赵星悦+彭镜
摘要:对于大学生而言,手机的使用已经成为一种普遍行为。而当大学生手机使用已经延展到课堂,就会对课堂教学产生影响。本文即从大学生课堂手机依赖角度分析影响大学课堂教学的三个因素,包括自我觉醒、教师管理以及同辈影响。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构建以“自我”为中心,师生互动、同辈影响以及隐性的学校环境改善的模型。
关键词:手机依赖;角色扮演;师生互动;参照群体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6-0205-02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基于教师与学生相互作用过程中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在此过程中,教育的目的更多的是体现出学生通过参与课堂教学提升知识、提升修养,进而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手机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将手机带进课堂甚至在上课期间使用手机更是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大学生课堂手机依赖也随之产生。所谓手机依赖并不是指对手机本身的依赖,而是过度滥用甚至沉湎于游戏、网络、短信、拍照等手机功能,并因此危害了工作、学习等正常生活和心理健康,手机依赖实际上是一种“行为成瘾”[1]。大学生课堂手机依赖现象的产生直接影响了高校课堂教学活动。
一、大学生课堂手机依赖情况
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需要排除不和谐因素的干扰,大学生课堂使用手机更是影响了师生间的互动过程,进而影响了课堂教学。
1.学生上课普遍存在使用手机现象。此次调查采用问卷的形式对重庆市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1600份,回收问卷1530份,有效问卷1383份,有效回收率为86.4%。调查显示,重庆市大学生普遍存在学生课堂手机依赖行为。当问及“您上课使用手机的频率是多少?”回答经常的比率是37.0%,回答偶尔的比率是59.63%。从中得知,学生在上课带手机的情况下,会经常或偶尔拿出手机,进而脱离课堂教学。
2.学生上课使用手机做与课堂学习无关的事情。在被问及“课堂上,您一般用手机来做什么?”时,排列在前五位的分别是聊天(QQ)(17.2%)、看时间(14.3%)、看新闻(13.9%)、刷微博(9.8%)、打游戏(9.5%)。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大部分是用于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其中看时间与看新闻这两种行为表面上看与课堂教学并不冲突,但深究原因,可以看出,拿出手机看时间是课堂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现,使用手机看时间也反映出学生并未被课堂教学吸引;课堂上用手机看新闻表面上是学习知识,实则反映出课堂教学效果的不尽人意。学生不注重系统的学习,只注重碎片信息的拾得。“大脑中充满了各种知识,由于是被动接受的,信息放置有点乱,有的互相矛盾。”[2]由此对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产生不利影响。
二、影响高校课堂教学的因素分析
高校课堂教学的因素主要有学生自我、教师以及同辈因素的影响,三者共同影响高校课堂教学效果。
1.学生自我因素。在被问及“您会不会因为上课玩手机而没听课感到愧疚?”时,有57.1%的同学回答“是”。学生上课玩手机并不能直接将这种行为定性为学生不学无术。学生上课玩手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缺少学习及生活目标。缺少目标的大学生不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于是沉迷在手机世界里,排遣自己的时间。第二,急功近利思想。学生急功近利思想主要表现在希望通过手机的强大功能快速地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而不是自我对信息经过识别、整理、加工,进而形成自己对待社会信息的思考。“手机已经成为人们获得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每个信息都有可能对人们的生活方式或工作决策产生影响,因此,人们害怕失去任何信息。”[3]
2.教师因素分析。教师的观念与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上课学习状态。学生上课喜欢玩手机,基于教师的原因主要是教师的素质发展不全面。优秀的教师需要具备多种能力,欠缺某一方面的能力都会对有效的课堂教学产生负面的影响。教师素质发展的不全面性在课堂上表现为:第一,教师忽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教学的本质首先在于这是一个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作用过程,没有这种相互过程就没有教学。”[4]教师基于课程完成计划,在备课时更多地考虑的是自我的讲课进度、希望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为学生教授更多的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将有限的时间用于与学生进行互动。第二,未制定良好的课堂规则。在被问到“上课是否有玩手机被教师提醒的情况?”时,91.2%的同学回答“没有”。由此可以看出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缺少对学生相关行为的约束。第三,教师对待学生的观念存在差异。在课堂教学中,对于课堂表现积极的学生,教师会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的照顾,而对于课堂上的“沉默学生群体”,教师会忽略他们的存在。
3.同辈因素的影响。同辈之间的影响是相互的,“在某些情境中,个体想要以某种方式行动,但内心有些束缚,阻止个体这样做,接着,他看到群体以他想要的方式去行动了,于是他跟着这种方式行动,由榜样的束缚转变为行为的传染。”[5]
调查显示,当学生看到身边同学在玩手机时,有66.6%的同学会有相同的行为,可见同辈之间的行为是具有传染性的。在课堂中,一旦有一小部分群体产生相关行为,就会带动另外一部分人去效仿这种行为。由此,课堂的整体向好氛围就会转向反面。
三、构建有效的大学课堂的建议
课堂教学的目的侧重的是学生能力的提高,而学生群体是由单个的学生组成。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构建的应该是以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即从个人的角度审视与周围人的关系,进而通过相互之间的联系共同促进高校课堂教学。
“自我”可以是学生群体中的任何一个个体,“自我”的课堂有效学习需要学生作为自己的审视者,认清自己的社会角色,并通过自己的角色扮演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当一个人具备了充当某种角色的条件时,去承担这一角色,并按照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做出行动时,这就是社会角色扮演。”[6]确定自我的社会角色的前提是清楚地知道“我是谁”,“自我”在自身的成长过程中,承担着多种角色。对于“自我”现阶段的成长来说更多的是承担子女、学生、同学的角色。在角色确定后,需要角色表现与角色建构。“自我”的角色表现与角色建构,更多的是体现在基于角色确定后的责任承担,为目标的确定以及为目标付出相应的努力,从而让自己的角色扮演得更出色。“自我”通过社会角色的扮演,明确自身责任,就会在学习与生活中寻找最有益于自身发展的道路。endprint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完成的重要因素。其基础应该是师生情感的互动。人本主义教学观中强调促进学生学习的关键在于特定的心理气氛因素,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上,教师应该更加主动赢得学生的认可。教师应该制定合理的课堂行为规则,规范课堂行为。同时,教师要创新教学理念,引导教学方式变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主持人、观察者、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学生被推到了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7]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简单地给学生以“正确”的答案,而应该是引导学生自我思考,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在高校的课堂教学中,与“自我”联系密切的是同辈群体。同辈的观念与行为会影响“自我”的观念与行为。同时,多个“自我”的观念与行为也会影响同辈群体。“参照群体是个体在心理上所从属的群体,是个人认同的为其树立和维持各种标准,提供比较框架的群体。”[6]单个的“自我”总是与自己所处的集体中的大部分的行为为参照标准,以大多数人遵循的行为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以实现自我的集体融合。同辈群体的课堂学习观念、学习行为会直接影响自我的课堂行为。当同辈群体中的一部分人在课堂中表现出行为失范时,就会影响另一部分同学的行为选择,自制力差的学生受到同辈群体行为的影响更大,率先行为失范的同学会成为这些同学的模仿对象,进而将课堂示范行为扩散。基于参照群体的相互影响,课堂教学应该注重同辈之间的相互影响,营造良好的同辈影响氛围。因此,教师就在这种同辈群体的关系中扮演一个重要角色,自我与同辈之间的关系又转换为教师与同辈群体之前的关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做好部分同学的引导作用,通过示范同学的行为积极地影响另一部分同学的课堂行为,进而激发整个群体的课堂学习。
课堂教学中的主要关系是“自我”、教师、同辈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隐性的学校环境也会与三者产生相互之间的联系。学校提供教师以更多的教学自主权,给予学生优美的校园环境,文化环境也会为课堂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
四、结语
大学生课堂手机依赖行为受自我、教师、同辈以及隐性的学校环境影响。自我的角色确定与角色扮演、教师与学生实现情感的互动、同辈之间互相规范、教师对同辈群体的积极引导是实现高校课堂教学的有效方式。良好课堂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成长成才、促进教师实现自身价值的实现,也可以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红,王洪礼.大学生的手机依赖倾向与孤独感[J].心理卫生评估,2012,(1).
[2]张学冬,杨华.由管理学生课堂玩手机而引发的思考[J].教育艺术,2012,(3).
[3]梁娜,杨烁.80后大学生的手机依赖程度调查报告[J].学术平台—受众与媒介素养研究,2009,(3).
[4]韩蓓花,朱国新,谢佳伟.大学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双重实践及互动[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5]曾天德.大学课堂教学中的师生情感互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2,(9).
[6]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121-122,130.
[7]李贵安,赵志鹏,郑海荣,宋永成.国际一流大学课堂教学模式对我国高师院校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的启示与实践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