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研究

2015-12-09 16:32李宏军陈善峰马成业张东亮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15期
关键词:专业学位研究生建设

李宏军+陈善峰+马成业+张东亮

摘要:本文从提高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实际需求出发,剖析了目前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联合培养基地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建立食品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联合培养基地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食品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联合培养基地;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5-0028-03

随着我国食品行业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相关用人单位对高层次应用型、创新型专门人才需求快速增长,越来越看重研究生的实践水平和应用技能,食品专业研究生的就业方向已更多地从原来的科研、教学岗位转向企事业单位的实际工作岗位。为了适应社会需求的这一变化,我国从2009年开始招收食品科学与工程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而且招生规模不断扩大,2015年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数量将占食品科学与工程类研究生招生总数的一半左右。相关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对研究生培养目标也做了相应调整,从原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术和科研能力的单一学术型研究生为主,转向学术型与以技术应用为主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并重[1]。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不仅要掌握食品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而且毕业后可直接进入食品行业并能适应企业实际工作岗位的需要,能够解决企业生产实际问题、承担具体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2,3]。因此,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联合培养基地的建设及使用对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和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4]。

本文结合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对校外联合培养基地的建设和使用进行初步探讨。

一、食品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联合培养基地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校外联合培养基地对全日制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招生院校分别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来保证和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目前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联合培养基地在建设和使用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院校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程度不够,工程实践环节落实不到位,流于形式。长期以来,我国的研究生教育是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重点,重视培养研究生的学术和科学研究能力,而一直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使得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很好地满足当今社会日益增长的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尽管近些年来,国家逐年加大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各个招生院校也越来越重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的提高,但总体上来说,目前各高校对专业学位的研究生的培养呈现明显的学术化倾向。大部分高校没有建立有效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几乎与学术型研究生相同,论文选题仍然偏重学术研究。尽管目前各高校在培养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过程中大多会安排半年到一年时间到校内外实践基地进行实践和实习,但多数流于形式,不能满足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

2.校外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滞后,不能满足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需求。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是近些年出现的一种新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有效途径,而其中企事业单位作为校外联合培养基地的载体,更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校外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高校和企事业单位之间密切配合、共同努力才能建设好并发挥作用。目前由于国家和各级政府还没有对企事业单位建立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联合培养基地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和资金支持,高校也缺乏对相应企事业单位的技术、人才和服务支持,而且缺乏企事业单位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评价体系,其付出得不到相应的技术、经济和社会效益回报,这必然影响企事业单位建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基地的积极性[5]。

3.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之间缺乏沟通,限制了联合培养作用的发挥。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两个最重要的主体,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专业学位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要突出联合培养的优势,将理论研究与实践能力培养有机结合。然而,在目前的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一般仍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之间则大多缺乏有效的沟通,限制了校外导师作用的发挥,导致无法充分利用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之间的互补作用,不利于高层次应用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3]。

4.缺乏完善的制度保障体系及健全的管理模式和监督机制。目前,虽然全日制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校外联合培养基地的建设和使用受到各级政府和相关高校的广泛重视。但是到目前为止,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出台的关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管理的制度还不完善,尚未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缺乏对整个培养过程系统化的管理,没有明确规定校企双方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责任与义务[5]。已经出台的各项规章制度在执行过程中也没有得到校企双方的足够重视,落实不到位,不能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教学按计划完成。许多高校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还处在起步阶段,研究生和指导教师对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都缺乏正确的认识,多数高校仍采用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和评价标准,与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企事业单位的实际需求相去甚远。

二、建立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联合培养基地的对策

高校办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是服务地方经济,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和技术支撑。因此,以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联合培养基地为平台,以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促进校企共同开展科学研究和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共同探索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的最佳模式和有效途径。endprint

1.校外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遴选的基本条件。①选择具备较强的技术实力和一定的生产规模,行业特色明显的国有大中型企事业单位。研究生校外联合培养基地应是当地食品行业中有代表性的企事业单位。具有一定的生产经营规模和较先进的研发与技术实力、管理水平先进,企业生产经营效益好,能为全日制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生产实践与课题研究提供必要的科研平台和仪器设备。最好建有企业自身的工程技术中心、中心实验室或新产品开发部等科研机构。作为校外联合培养基地的企事业单位还应拥有一支由一定数量的高级技术人员组成的企业校外导师队伍。这些校外导师应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丰富的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所需的技术知识和实践经验,最好承担过相关的技术研发项目或与研究生校内导师有合作课题。②紧密结合高校自身专业发展方向和主要研究领域。高校要选择与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和校内导师的主要研究领域相同或相近的食品类企事业单位共同建立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联合培养基地。这样才能有利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内和校外培养环节的顺利衔接,有利于校内导师与企事业单位校外导师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加强高校与签约企业的科研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以便培养出适合企事业单位需求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学位研究生,促进联合培养研究生的顺利就业。③企业主要负责人要有与学校趋同的价值观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企事业单位的主要目标是追求较大的经济效益,而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则主要是为学生进行生产实践与科研训练提供保障,短时间内企业的投入远远大于产出。因此,必须选择那些具备优良的企业文化,单位主要领导具有远见卓识,有强烈社会责任感,重视企业技术进步,尊重知识和人才,愿意将人才培养作为一种长效投资的企事业单位建立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联合培养基地。只有这样的企业才能有与学校长期稳定合作培养应用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愿望和进一步与高校进行科研项目联合、成果转化、人才录用等合作的潜力,与学校共同承担培养人才的重任。④能为学生提供基本的食宿等生活条件,交通便利。校外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作为全日制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生产实践与校外科研训练的主要场所。目前,各培养单位一般要求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完成6个月到1年的生产实践。在此期间,研究生和校内导师要经常在学校和校外联合培养基地之间往返。所以,校外联合培养基地与学校之间距离不能太远且交通要便利。同时,校外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必需具备相应的饮食和住宿条件,能为学生提供生活和学习的基本生活保障。

2.搭建高水平的合作培养平台。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级政府和广大消费者对食品质量与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视。各个大中型食品企业都纷纷建立了自己的中心实验室和研发中心,购置了大量的先进分析检测仪器和设备,稍加投入和扩充就能满足食品类专业学位研究生课题研究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而我国现有食品企业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从业人员比例较低,应用型高层次专业人才更是缺乏,因此,食品企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食品企业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的重视程度和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高校可以通过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省级和校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国家和省市级工程技术中心以及校企共建研发中心等模式与相关食品企业合作建立校外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并充分利用这些平台来提高本校食品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培养质量。

3.切实加强校内导师、企业导师队伍建设和联合指导水平。校内导师及企业导师是食品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最重要的两个主体,二者的自身指导水平和相互配合的程度是决定高层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目前,高校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特别是那些从校门进校门的青年导师,基本上没有工程应用背景且产业实践经验严重缺乏,无法将自己的研究与工厂实践紧密结合。普遍存在对专业学位和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的差别认识不足,按照学术型研究生的指导方法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只重视理论研究,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校外导师多数是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企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具有丰富的产品硏发和质量管理等方面的实际工作经验。但企业的导师经常缺乏校内师资的严格、规范化的概念,以实用为导向的研究开发思路,往往只关心始末状态,不问过程。企业导师自身工作繁忙,再加上缺乏必要的管理和监督,导致他们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指导往往流于形式。

因此,学校应该鼓励校内外导师之间通过联合申报农业成果转化基金、科技攻关等各级政府部门的纵向科研项目,共同参与企业生产中难题的公关、新产品研发、技术升级改造等,并通过双方的合作加强沟通和了解。在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指导过程中各负其职、密切合作,共同完成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

4.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联合培养基地的管理。学校要与建立联合培养基地的企事业单位签署合作协议,建立稳定的长期合作关系。双方共同为高层次应用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提供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共同建设和管理联合培养基地。规定好各自的权利和义务,联合培养基地的行政事务采取企事业单位负责、校方参与的办法管理;培养经费主要由企事业单位投入,校方予以必要的补充;理论教学及学位论文以校方管理为主,基地积极参与。对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实行全过程管理,校内和企业导师都需要有明确的制度约束,双方要加强沟通与合作,共同参与校外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和应用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及时解决学生在课题研究和工程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5.建立完善的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考核制度和论文管理方法。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理论课程学习在高校内进行,由学校按照相关规定进行管理和考核。校企联合培养的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研究课题由校内外导师共同协商确定,选题要紧密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研究生进入联合培养基地后,主要由基地负责管理和考核,为了督促学生认真完成课题研究和实践任务,由双方导师及相关管理人员组成考评小组,对研究生在培养基地实践期间的平时表现、学习态度、课题研究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评估,并形成考核报告。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论文评审和毕业答辩由高校组织实施,论文评审过程中要充分吸收联合培养基地的考核意见,论文评审专家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至少要有1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企事业单位的专家。

三、结论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联合培养基地是高校与相关企事业单位进行产学研联合的纽带,如果运用得当,会给参与其中的高校、企事业单位和学生都带来利益。

第一,可以为学校高层次应用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提供稳定的校外实践平台,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创造课题研究中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环境,提高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加强了教师与企业间的沟通交流,提高了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形成高校导师和企业技术人员之间密切合作。

第二,对于企业,可以在为社会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做贡献的同时为企业挑选和储备人才,增加与高校同行之间的交流,拓展专业视野和思维,有利于解决企业基础研发能力欠缺、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

第三,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校内外导师的联合指导下,在深入生产一线参加研发的实践中培养和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增强了对企业生产和科研工作的深度了解,为将来走上实际工作岗位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杰,王滨松,梁洋,杨传平,张国财.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4):1260-1261.

[2]唐建峰,车立新,安家荣,俞然刚.专业学位研究生“产学研结合”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4,(7):27-29.

[3]王新荣,李小海,龙泽明,李延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4,(8):16-17.

[4]汪毅能,邹玲,陈启卷.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3,(15):222-223.2014,(33):262-263.

[5]宫晨琛,王守德,芦令超.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实践基地建设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46):250-251.endprint

猜你喜欢
专业学位研究生建设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危害控制技术课程创新型教学平台建设研究
专业学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析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利益相关方的角色分析与协调
努力建设统一战线学
“五老”说和团促进和谐社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