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麦秀
摘要: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在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推进高校的学科专业建设以及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已经引起政府、企业和高校的高度重视。但是,在现实中,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仍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在分析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所面临的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途径,并进一步研究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校外实习基地;长效机制;建设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5-0026-02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历史渊源
在新中国建立初期,为了培养专门从事外贸工作的专业人才,我国的部分高校在其专业设置中就专门设立了国际贸易类专业。然而,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全面封锁禁运的背景下,我国实行了国家统制的对外贸易政策,在当时的国际国内环境下,这种政策的实施的确使我国取得了重要的成就,但是,这种政策有着不可避免的缺陷,它使得我国无论在贸易范围还是在贸易规模上都受到很大限制,使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非常小,与此相适应,我国的外贸高级人才的培养规模也比较小。1979年改革开放后,为了适应经济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需要,一些高校陆续设置了国际经济、国际贸易、国际商务、工业外贸等专业,这些专业很快就成为社会追捧的热门专业,也为社会培养了大量急需的人才。
1998年,教育部对大学本科专业目录进行了调整,将国际经济、国际贸易、国际商务和工业外贸四个专业合并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这次专业合并使得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方向性更加明确,适应性也更强。许多高校根据教育部新的专业目录重新调整了本校的专业设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随之成为各高校普遍开设的专业。该专业是为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对复合型涉外专业人才的需求而设立的。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存在的问题
全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始自1999年,在此之前,高考招生规模和录取率普遍比较低。据统计显示,1977年,恢复全国高考的第一年,当年高考报考人数为570万人,其中,录取人数为27万人,录取率仅有4.7%;即使到了1998年,全国高校扩招的前一年,当年高考报考人数为320万人,录取人数为108万人,录取率也只有33.8%。到1999年,全国高校大规模扩招的第一年,当年高考报考人数比1998年减少了32万人,为280万人,但录取人数却增加了52万人,达到160万人,录取率高达55.6%,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增长。2000年之后,除了2007年的全国高考录取率为49.6%之外,其余年份的录取率都维持在55%以上,其中,2011年、2012年、2013年和2014年高考录取率分别高达72.3%、75%、76%和74.3%。下图描述了扩招前后全国高考录取率的变化情况。
在全国高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的情况下,经济学作为一门“显学”历来受到人们的追捧,社会的客观需求和良好的就业预期更使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受到各类院校以及学生的青睐。在全国各种高校中,不仅财经院校扩大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招生规模,而且理工科院校也纷纷增设了这个专业。不仅如此,各高校还扩大了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有关的研究生招生规模,形成了从博士、硕士、本科到高职、高专不同层次的国际经贸人才培养和供给体系。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毕业生的数量也在持续增加,而社会能够为大学毕业生提供的就业岗位赶不上毕业生的增长数量。在毕业生的供给超过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的背景下,许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学生就业难也就成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热点问题,同时也成为各高校面临的一个难题。尤其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不仅招生规模大,而且实际操作性强。针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文从学校、企业、师资队伍和教师本身等四个角度来分析高校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存在的主要问题。
1.从学校角度来看,缺少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的保障机制。从表面上来看,各个高校都很重视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但是,实际上,这种重视往往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在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的过程中,学校既缺乏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也缺乏和企业进行沟通的正规渠道。学校不是通过官方渠道和企业协商有关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的事宜,而是通过实习指导教师的私人关系开拓校外实习基地。这样做的结果就使得校外实习基地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大打折扣,从而也使得校外实习基地的长期有效性受到影响。
2.从企业的角度来看,缺乏与学校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的积极性。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校外实习基地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这一点已经得到了企业的高度认同。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企业一方面抱怨毕业生动手能力不足,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另一方面又不愿意承担过多的社会责任,缺乏与学校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的积极性。究其原因,主要包括:其一,高校大规模的扩招,使得毕业生数量的增长远远超过了企业的接纳能力,受企业规模、办公场地的限制,企业很难满足毕业生的实习要求;其二,即便一些企业具备接纳毕业生实习的能力,但出于经济效益、商业机密以及生产安全的考虑,这些企业也缺乏接收毕业生实习的积极性。
3.从教师自身的角度来看,也缺乏建设校外实习基地的积极性。一般来讲,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官方渠道由学校主管职能部门负责联系和建立;二是通过私人关系由指导教师以院系的名义负责建立。无论通过哪种途径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由于学校缺乏对教师的有效激励机制,使得教师缺乏对现有实习基地进行有效维护的积极性,更缺乏开拓新的实习基地的积极性,从而导致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难以长期持续推进。
4.从师资队伍的角度来看,能够胜任实践教学的教师严重不足。开展实践教学离不开具有实践教学能力的师资队伍,因此,培养一支具有较强实践教学经验的师资队伍是搞好实践教学的重要保障。然而,在我国大多数高校中,从事教学的教师队伍主要由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构成,大多数教师取得博士学位后直接在高校任教,缺乏在实际部门的工作经验,虽然各高校已对教师提出了在实际部门进行挂职锻炼的要求,但由于时间太短,再加之教师需分批派出,就目前而言,这个政策的执行效果并不理想。endprint
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的路径
在目前的教育体制没有进行根本性改革之前以及现有的社会大环境下,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的有效路径可从以下方面进行探索。
1.加强校企合作。目前,在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的过程中,各高校采用最多的方式是校企合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高校如果还按照计划经济的模式指望企业为其无偿地提供实习基地的做法是行不通的。可行的做法是各高校在利用企业为其提供的实习基地的同时,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为企业提供相应的服务,实现互利双赢。
2.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交易会。各种各样的交易会也可以成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校外实习基地的一个构成部分。各高校可以与主办方协商,将这些交易会作为学校的校外实习基地,学生可以志愿者的身份为交易会提供服务,而参加交易会也可为学生提供实习锻炼的机会。
四、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的长效机制
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有利于高校的实践教学的开展。然而,高校追求的目标和企业追求的目标是完全不同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找到高校和企业的利益契合点,使得双方的合作具有长期性和可持续性,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尝试。
1.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教育主管机构的强力推动。为了能够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级专业人才,实行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然而,实行产学研合作教育,仅仅靠高校自身的推动是远远不够的,国家必须在政策层面进行引导,教育主管机构负责具体落实,方可产生效果。最近几年,在推行教育教学质量评估的过程中,教育部已经将产学研合作作为对高校进行评估的重要内容之一。
2.构建互利双赢的利益驱动机制。在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的过程中,校企之间构建互利双赢的利益驱动机制是保障校外实习基地长期稳定的内在因素。对于高校而言,校企合作带来的利益主要体现在:学校可以通过企业的反馈与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将人才的培养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同时,通过校企合作,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从而使高校能够培养出更加符合社会需要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孟祥宾,魏泽.论高校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144-146.
[2]周峰.21世纪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探索[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8):16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