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再认识

2015-12-09 07:23王蓓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16期
关键词:两极分化共同富裕改革开放

王蓓

摘要:“共同富裕”思想是贯穿整个邓小平理论体系的核心、灵魂和主线,它既体现了邓小平理论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邓小平理论的整体性,又集中体现了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扬。当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新阶段,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战略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日益加剧的“两极分化”趋势加剧了贫富悬殊,影响了社会稳定,并成为精神污染的基础。重新学习和理解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共同富裕;两极分化;改革开放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6-0078-04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年均增长率持续在10%左右。2013年我国人均GDP突破6000美元大关,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但是当前我国也面临着一个突出问题——贫富差距。1978年我国的基尼系数是0.16,据2014年1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为0.473,虽然是继2009年以来的第5年稍稍下降,但仍然处于国际公认的“收入差距大”的区间。如果按照民间学者的统计数据计算,形势还有可能更加严峻。相对国家GDP的增长速度,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较慢。除个人收入差距过大外,我国还存在着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相当严重的差距问题。为此,我国改革开放事业和邓小平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某些忧虑和置疑。

要解决实际建设中出现的偏差,往往要追溯到理论认识的源头,那就是邓小平理论中的“共同富裕”思想受到了片面的认识。如邓小平提出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逐渐被演变为“以经济增长为中心”;“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论断也被演变成了不顾法律规章、自然环境、人的承受能力一味地追求GDP增长速度的“发展论”。再如,把“共同富裕”看成只是一个长远的目标,游离于社会主义整个过程或小康社会之外,把牺牲公平当作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最终目标或理所应当付出的代价,导致轻视社会公平。所以,对邓小平“共同富裕”的思想,应该形成一个全面发展的概念,把它作为贯穿于社会主义始终的重要特征,才能从理论上正本清源,解决当前我国突出的贫富差距问题。

一、“共同富裕”思想在邓小平理论中的重要地位和意义

2014年8月20日,习近平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对邓小平做出了高度评价,认为他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公认的享有崇高威望的卓越领导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创立者。”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判断一个理论是不是一个体系,就看它有没有一个贯穿始终的主题,有没有联结各个组成部分的灵魂。在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中起中心、纲领和统帅作用的是“共同富裕”思想。“共同富裕”思想是贯穿于整个邓小平理论体系的核心、灵魂和红线,使邓小平理论联结成为一个有机的科学体系。因此,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与邓小平理论的其他组成部分不同,不仅使邓小平理论的各个组成部分得以遵循一定的顺序和规则组织起来,而且体现了邓小平理论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

首先,“共同富裕”思想体现了邓小平理论的社会主义性质。黑格尔指出:“质是与存在同一的直接的规定性……某物之所以是某物,乃由于其质,如失掉其质,便会停止其为某物。”[1]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才能实现共同富裕,只有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才能持续发展,因此从一定意义上看,共同富裕与社会主义是直接同一的,是社会主义质的规定性。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制度正是要求人民群众处于奴隶状态,使他们本身转化为雇工,使他们的劳动资料转化为资本。”[2]社会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的对立物,它对资本主义的否定不是只表现在社会形态上的转换,而是以价值目标的转换。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是为了人的发展,它比任何剥削社会都更关心和重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因而社会主义是以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最高价值的。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是让每个人都享有充分的发展权,这个价值目标是社会主义所追求的终极价值目标,是恒定不变的,贯穿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必须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也就是要实现共同富裕。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就是以追求共同富裕、实现共同富裕、发展共同富裕为主要内容,集中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邓小平把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核心提出来,指明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主义”、“两极分化不是社会主义”,即表明了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要求,又体现了邓小平理论的社会主义性质。

其次,“共同富裕”思想决定了邓小平理论的整体理论体系。一个严谨的理论体系往往是从某个简单的范畴衍生出思想群。正如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大厦是建立在《资本论》中商品的分析之上,马克思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社会中“最简单、最普通、最基本、最常见、最平凡”的关系——商品交换关系,揭露出社会的一切矛盾关系,最终揭示出资本主义必将被社会主义取代的客观规律和历史发展方向。作为一个逻辑严谨的科学体系的邓小平理论,共同富裕就是这样一个居于理论体系核心部位的细胞。邓小平理论从共同富裕这个简单的范畴出发,衍生出社会主义建设的若干规律,进而构建起邓小平理论体系大厦,使得邓小平理论形成了内在逻辑严谨、形散而神聚的思想体系。

十五大报告指出:“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3]邓小平认识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之所以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犯了许多的错误,走了许多的弯路,“总起来看,这主要就是不完全懂社会主义。”[4]邓小平先后提出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不是社会主义”的著名论断,最终提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的本质理论。endprint

共同富裕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是“共同”和“富裕”的辩证统一,揭示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要解决贫穷的问题,也要解决不公平的问题。就此衍生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和政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公平和效率、真理性和价值性、相对性和绝对性等一系列的范畴,包含着邓小平理论体系的一切矛盾的萌芽形式,这些范畴的矛盾运动又进一步衍生出若干规律,进而形成了邓小平理论的整个体系[5]。十五大报告指出:邓小平理论包括九个方面的基本思想,即: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问题。这九个方面的一系列范畴都衍生自“共同富裕”的理论。

发展道路论解决了共同富裕中公平和效率的矛盾。社会主义公有制内在的公平原则,解决了共同富裕中“共同”的问题。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着如何从本国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出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促进生产力发展,有效地解决共同富裕中的“富裕”问题。发展阶段论揭示了社会主义发展的长期性和阶段性之间辩证统一的规律,是共同富裕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矛盾关系的衍生,这意味着我国在现阶段还不可能实现同步富裕和同时富裕,也不可能实现按需分配,而是人与人之间以及地区与地区之间有所差别的、相对的共同富裕。根本任务论揭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重点性和全面性之间的辩证统一的规律,是共同富裕所包含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关系的衍生。发展动力论也体现了共同富裕中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关系。

最后,“共同富裕”思想集中体现了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扬。邓小平牢牢把握住“共同富裕”这个关键的范畴,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又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马克思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运用辩证唯物揭示了社会主义必将取代资本主义的一般历史规律,为人类描绘出了美好的未来社会——共产主义社会,这种社会的基本特征包括:物质极大丰富、劳动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按需分配的原则、消灭了三大差别、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等,其中最基本的特征就是社会成员共同享有丰富的社会物质资料,也就是共同富裕。但是,由于在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不同时期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不同,共同富裕的目标并没有成为社会主义运动追求的主要目的。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共产党人面临的核心问题是阶级斗争、夺取政权的问题,直至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也走了一段弯路,正是邓小平在正确把握国际时代主题、结合中国实际国情的前提下,力挽狂澜,实现了国家建设重点的转移。所以,“共同富裕”思想的提出,正是邓小平勇于尊重实践发展、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结果。共同富裕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具有强烈现实性、鲜明时代性的范畴,它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又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中的特殊规律。

二、两极分化是当代中国各种矛盾的根源

邓小平深刻地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如果搞两极分化,情况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相应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这就是说,两极分化会使整个社会四处冒烟。可以说,“实现共同富裕”和“消除两极分化”像一条红线贯穿于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思想之中,不可分割。然而,从现实情况看,我国已经出现了明显的两极分化的趋势,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事业。

首先,两极分化趋势加剧了贫富悬殊。据《2013胡润财富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底,全国有105万名千万富豪和6.45万名亿万富豪。也就是说,目前全国每1300人中有1人是千万富豪,每2万人中有1人是亿万富豪。据称,中国富豪人数在世界上仅次于美国和日本,排第三位,而且每年以近10%的速度增加。党的十六大、十七大都讲了要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但据国家统计年报显示,2011—2013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和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对比情况来看,二者虽然都有增长,但是中位数都低于人均收入,这说明中国贫困的群体还是比较大的。实际上中等收入者(以年收入10万元计算)全国不足20%,此种状况同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是不相容的。这样下去,比邓小平所假设的1亿人口与9亿人口之比的两极分化要大得多。现在和将来发生的矛盾皆源于此。正如邓小平一针见血指出的:“所谓两极分化就是出现新资产阶级”。联系实际,可以说两极分化是现实和今后深层次矛盾的主要根源。可见,虽然我国全体居民生活水平整体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居民收入差距拉开了,同时出现了贫富悬殊的趋势。

其次,两极分化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认为,现在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问题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已经不是贫穷问题,而是社会的普遍不公正性问题,这是中国现在所有社会矛盾和所有社会问题的根源。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室主任谭扬芳统计,1993—2003年间,我国群体性事件数量由1万起增加到6万起,参与人数也由约73万人增加到约307万人;2007年已经超过8万起;2008—2009年更是群体性事件频发时期,有学者把这个时期称为“群体性事件发生及引人关注的第一个浪尖”。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13年社会蓝皮书指出,中国近年来每年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可达十余万起;据中国全国总工会统计,2013年1~8月,全国共发生120多起围绕工资纠纷,规模在百人以上的集体停工事件,发生在19个省、规模在30人以上的有270多起。与群体性事件相关联的社会稳定和贫富分化问题,近年来也成了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在2012年中国城市居民关注的十大社会问题中,“社会稳定”和“贫富分化”分别位列第五和第三。社会稳定问题在2011年首次入榜排在第九位,2012年则跃升第五,受到22.2%的居民关注,贫富分化问题在2007年第一次入榜排在第七位,2012年升至第三,仅次于物价和房价。endprint

最后,两极分化成为精神污染的基础。当前,在一部分暴富阶层的影响下,中国社会到处迷漫着一股“铜臭气”,有些人出现了不健康的价值观,以追求金钱为唯一的目标。甚至一些“专家”竟然公然宣扬“赚钱就是为人民服务”(茅于轼语),这对营造积极向上、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十分不利。价值观的冲突和紧张,主要表现为资本主义价值、社会主义价值和中国传统价值三者的冲突。有些旧社会存在的腐朽现象早已消除,而今沉渣泛起,而且有所扩展。竹立家提出,目前中国有三个不能低估:第一是不能低估官员的贪腐程度;第二是不能低估知识分子的堕落程度;第三是不能低估中国老百姓的愚昧程度。官员的腐败固然有他们自身的原因,但是外界的温床也十分重要,两极分化同时滋长了官员腐败的土壤。正像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所指出的“糖衣裹着的炮弹”一样,必然有人来腐蚀干部。从现在查处的事实看,大量的腐败都是那些富豪行贿造成的。个别政府官员的腐败行为直接导致作为社会治理的中心的政府威信和公信力下降。邓小平曾经说过:“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6]

三、实现共同富裕是破解中国当代社会深层次矛盾的钥匙

邓小平说:“我的一贯主张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大原则是共同富裕。一部分地区发展快一点,带动大部分地区,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7]而许多地方只强调“先富”,却不顾及“共富”。在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中,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根本要求,而我们很多同志的社会主义制度意识淡化了,甚至认为只要少数人富起来,其他都是次要的。我们应该认识到,“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只是调动广大人民发展经济的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社会主义发展成果是由人民所共享的,从这一意义上来讲,“先富”之人只有在带动其他人共同致富的情形下才是合理的。而作为政策执行者的各级行政机关则应该制定相应政策,在本地区发展的同时带动其他地区共同富裕,在本地区一部分人已经富裕的情况下要让另一部分人也走向富裕之路,这样的社会发展模式才能健康合理、充满生机。

总之,“实现共同富裕”是破解中国当代社会深层次矛盾的总钥匙。从现实出发,应对战略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的新情况,我们必须重新认识邓小平关于“实现共同富裕”、“消除两极分化”的思想,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同步提高认识,调整政策,充分利用共同富裕的凝聚力化解各类矛盾,调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从而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参考文献:

[1][德]黑格尔.小逻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202.

[2]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788).

[3]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1(324).

[4]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11(58).

[5]易重华.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05:55-56.

[6]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53.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113.endprint

猜你喜欢
两极分化共同富裕改革开放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农村八年级学生学习英语两极分化问题的思考与对策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农村初中学生数学成绩两极分化的成因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