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是教师上好课的前奏曲,是一节课的有机组成部分。如何让语文彰显个性,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更爱学语文呢?我认为老师的引导非常关键,而在这些引导中,开场白尤其重要!
一.创设情境,感染学生
一节成功的课堂就是一次成功的演出。老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在整个演出中,新课的导入就是第一幕。如何演好第一幕呢?这就需要创设情境。创设情境即指用形象的语言把某个场合的情形和景象描绘出来,使学生通过联想与想象,获得鲜明生动的感受。例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的代表作,上课时如何导入才能让同学们尽快把握住这首气势恢宏、笔力遒劲的豪放词作呢?我是这样导入的:“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而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绣华章喷薄而出,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元丰五年,漫步长江岸边的苏东坡,望着奔腾不息的长江水,看着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情难自已,于是把酒临风,挥毫醉书,传世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就诞生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词,观赏词人笔下的赤壁,聆听诗人心灵的独白……”同学们为我营造的意境所感染,马上就领会了这首词,而且当堂把这首词背了下来。再比如,在讲解《绝版的周庄》一文时,我先让学生欣赏图片资料,增加感性认识,让学生走进周庄,进行情感交流,然后让学生齐声背诵白居易的《忆江南》这首描绘江南春色的词作,词中的一个“忆”字既写出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怀念之情,又从中生发出一种蓬蓬勃勃的韵致,把学生带到美不胜收的情境当中。接着我说道:自古江南出美女,自古江南美如画,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领略江南古镇周庄的诗情画意吧……
二.妙设疑问,引发好奇
在导语中,我们如果巧设疑问,不仅能巧设悬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对学生所学知识熟悉和巩固,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需要老师用精心设计的问题来激发学生好奇心,帮助他们进行探究性学习。如果围绕知识诞生的原始情境来设计问题,我们就把知识得以产生的问题还给学生。例如我在教《蝶恋花》时是这样设置导语的:“有这样一位词人,他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他的《浣溪沙》中有‘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原诗: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二句,传诵颇广。知道这位词人是谁吗?对,他就是晏殊。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首颇负盛名的词作——《蝶恋花》。”学生都聚精会神的听我说,认真去思考这个问题,异口同声地说出了词人的名字,自然也就引入了本节课的内容。再如我在教《秋声赋》时是这样导入新课的:“一年四季中,春天是美的,春光灿烂,艳丽动人;夏天也是美的,热情奔放,令人回味无穷。那么,秋天呢?更是令人难忘的。在中国的诗句中,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有哪些诗句是描写秋的。比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再比如马致远的《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当然还远不止这些,大家一起看黑板,这些都是描写秋的佳句,大家一起来读一读,同样是描写秋天的,却呈现出了不同的特征,讨论一下,不同在什么地方?学生思考几分钟之后,然后回答:左边的诗句描写秋天的景象有枫叶,有排云直上蓝天的鹤,这些景物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右边的诗句描写秋天的景物凋零,一片萧条。同样是写秋天的,却体现出了不同的美,那么,宋代文坛领袖欧阳修又是怎样来写秋天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秋声赋》。”这样的妙设疑问,把抽象和枯燥的事物形象化,诗意化了。学生们自然也就在思考中理解了。
三.妙联旧知,提醒学生
“联”即把学生前后所学的知识相互联系起来,并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及其特点导入新课。因为有已学过的知识及曾体验过的生活,所以在进入新课时学生会感到很亲切,便于学生们快速入题并自然地展开联想和想象。在学习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时,我采用了这样的导入方法:“在初中的时候,我们学过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我们为毛泽东主席所描绘的‘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辽阔壮美的自然之景所陶醉,更为伟人涵盖天地、吞吐宇宙的英雄气概所折服。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词作《沁园春·长沙》,看看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心境之下的所绘之景,所抒之情。”这样我就既回顾了旧知,又轻而易举的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廖桂武,语文教师,现居湖北宜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