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美只因乡情醇

2015-12-09 00:44刘世明
雪莲 2015年15期
关键词:村庄

刘世明

没有张扬,没有喧嚷,静谧得如同故土臂弯里那条抒情的小溪,亲切自然,淳朴得宛如村巷里那些流淌的民谣,深厚凝重。一幅幅融写实与夸张、历史与现实、环境与人文为一体的色彩斑斓、感情凝重的河湟写意画栩栩展现在我的面前,这就是祁俊清的组诗《河湟村庄》留给我的最初影响。

最早读俊清的《河湟村庄》,是他发表在2008年第8期《新湟中》上的《地窑》、《白土庄》、《拉尔干》等一组诗。我是在不经意间拿起《新湟中》时偶尔读到的。读着读着,眼前忽地一亮,我的心头奔涌出一股浓浓的对故土的感念之情。祁俊清,这个生于地窑,长于地窑,吃着地窑的饭,喝着地窑的水,沐浴着地窑的阳光,呼吸着地窑的清风长大的真正的感恩的汉子,怀着对故土的一往深情,从这个平常人看来再平常不过的小村庄的名字里悟出了它的源流,它的多彩,它的灵性,它的价值。那些魂牵梦绕的村庄历史,那些浪漫多姿的村民情话,那些厚重朴实的乡风民俗,那些天然雕饰的自然风物,村名里流淌的故事,乡音里蕴涵的哲理,无不成为他笔下那一句句一行行奔涌而出的深情的诗句,牵引着读者的思绪,扯动着读者的感情。

这位从河湟村庄走出来的湟中诗人,诗心难抑,诗情奔涌,湟中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留下了他四处走访、苦苦行吟的身影,于是,他让我们读到了这一百多首以河湟村庄名字为题的组诗。这些诗,或地域特征,或掌故传说,或历史沿革,或人物风貌,向我们展示着河湟村庄的神奇,神秘,质朴,厚实,俊秀。他最初发表在2008年《新湟中》第八期中的《地窑》就是一首以吟诵诗人故乡村名渊源和特征为主题的诗:“这是哪一位定居者的创意/掘地为屋,筑窑而居/与鼠类为邻/于是,稼禾与野草高高在上/炊烟和五谷结成夫妻/沉醉为春的生机秋的丰盈/民歌也一粒一粒举着胚芽/把根深进去/吃着炒面/喝着开水/和我的妹子同长同行/于是我的家园/挺立成大地上的一座村落/方方正正的庄廓院/是它一个又一个/血脉相连的儿女/老祖母呵,我们怎能忘记/就以你古朴的称呼/为我的村庄命名”。不论是我们的先民掘地为屋还是筑窑而居,诗人的出生地“地窑”都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在这片土地上“稼禾与野草高高在上/炊烟和五谷结成夫妻”,先民们从原始的刀耕火种走向文明的精耕细作,辛勤的劳作,凝集着我们先民最朴实最真挚,最富有情感,最具有人性的民歌,也在以最原始最独特的方式同生生不息的村子一同长大。“于是我的家园/挺立成大地上的一座村落/方方正正的庄廓院/是它一个又一个/血脉相连的儿女”,庄廓院,村落,家园,这一个个最具家乡象征意义的符号,在诗人的意象里是那样富有历史的厚重感。拟人化的描写将抽象的历史人性化,使我们置身于一个古老而又神秘,简朴而又静谧的村庄。“老祖母呵,我们怎能忘记/就以你古朴的称呼/为我的村庄命名”,古老村庄的名字诗意地幻化为一幅简洁传神的写意画,既是对小村现实的描述,又是对故土历史的回望。、

在《河湟村庄》中,以表现河湟地域特征的诗还有许多,我们从中读到的不仅仅是诗人透过地域特征所体现出来的或幽静、或壮美、或恬谈、或优雅的诗意,还读到了诗人从地域特征中所体现出来的或思考、或追述、或赞美、或言情的主旨。“白土山下/一字儿排开的日子/左一幅庄廓/右一幅庄廓/绿在墙板筑起的巢里/十八转儿的闪花草帽/心牵上拔草的白布凉圈/吃旱烟喝烈酒的汉子/是阳世上最毛洞洞儿的男人/叫六月的花儿心动/左一声阿哥/右一声尕妹/丝丝缕缕都是痴情/白土庄的白/是白牡丹的白/开在岁月的高崖上/雪一样的破了”(《 白土庄》),读着这样的诗,我们首先感受到的是白土庄这一小小村庄的地域特征:白土山下土庄廓一字儿排开,一户挨着一户.白土庄人在简陋的庄廓院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着他们的生活,但他们有属于他们的特别的爱,“闪花草帽”爱上了“白布凉圈”。这爱就在春日劳作的田间地头,“花儿”就是他们最纯情的爱的表白。“十八转儿的闪花草帽/心牵上拔草的白布凉圈”这种对河湟乡村爱情的述描和赞美,不仅“叫六月的花儿心动”,也让我们读诗的人砰然心动。

大家知道,村庄的名称不单是一个村子的称谓,还是一个地域历史和文化的载体,往往蕴涵着浓厚的社会文化背景,是对这一地区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河湟村庄不仅传承着河湟地区的风土人情、文化意蕴,还承载这个地方的掌故传说、历史沿革等,一个村庄兴许就是一部河湟千年沧桑巨变的简史或宿影。一个村名就是一个故事,一个村名就是一段鲜活的历史。在湟中县四百多个自然村中,就有许多村庄的名字和我们河湟的历史文化紧紧联系在一起。如发现史前文化遗址的卡约、海藏咽喉的镇海堡、史称伏羌堡的徐家寨、黄教创始人宗咯巴的诞生地鲁沙尔,以及国师营、班仲营、千户营等,这些与河湟古老的历史文化息息相关的村名,就是我们的祖先从最早踏上湟中这片土地到在这片土地上历经征战、安家落户、繁衍生息的最具说服力的证明。1923年在湟中县云谷川的卡约村与下西河村发现的卡约文化遗址,说明我们的祖先很早就繁衍生息在这片土地上。在祁俊清的河湟组诗中,我们也分明读到了那些散发着浓浓的历史气息的诗。《卡约》就是一首较为典型的借史抒怀的诗:“在先人的呼吸里呼吸/在先人的稼穑里穑穑/在先人的牛羊里牛羊/陶,这些纯朴的兄弟/古老却不失新鲜/气息清新如炊烟的淡蓝/长了一茬又一茬的五谷/钟情于泥土/青铜的光芒辉映新绿/籽粒饱满的阳光/盛满庄户人家的坛坛罐罐/陶,我的憨厚的兄弟/与骨们石们比肩/一起长成绿绿的田禾/双肩落满岁月的风霜/忧伤但不沮丧”.卡约文化的出土,不仅使河湟文明光芒四射,更让华夏文明光芒四射。这些新石器时代的坛坛罐罐、骨针、石斧们“光芒辉映新绿”,“清新如炊烟的淡蓝”,滋润着我们的思绪,滋养着我们的神经,诗人从流逝的岁月中,道出了村庄留给我们的感悟,即便“双肩落满岁月的风霜/忧伤但不沮丧”。

据史料记载,早在汉武帝时代,河湟地区遍布戍边的营地,许多先民从内地迁徙到这里来,屯田戍边,繁衍生息.这里西壤羌地,东接中原,是西去羌地的咽喉之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因而也就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因之许多地名便与营地、屯兵、战争等连在了一起,成为河湟历史特殊的印记,流传千古,保留至今。位于湟中县西川的国师营、班仲营、总堡、镇海堡、多巴和南川的总寨、徐家寨(旧称伏羌堡)、老幼堡等地名就与许许多多的历史连在一起,讲述着那些古老而久远的往事。读着以这些村名为题的诗,我们仿佛在和历史促膝而谈,进行跨越千年时空的对话。“国师遗弃的一地灰烬/被知情的漠风吹燃/举起摇曳的青油灯/聆听月光与羌笛的凄婉/在寒冷的夜晚开放/捡起脚下的丝绸古道/将叮咚的驼铃/锻打成汽笛的声声长鸣/公路和铁路逶迤西去/乡村的摇篮曲又添了多少彩虹诗韵/有多少往事值得回首/有多少时光值得珍藏/农事簇拥着青青的民谣/春分夏雨/秋露冬阳/”(《国师营》).如今国师的军营已不复存在,羌笛的凄婉也悄然长逝,古丝绸路上叮咚的驼铃已被“锻打成汽笛的声声长鸣/公路和铁路逶迤西去”的现代化交通所取代。逝者已去,历史不再,“有多少往事值得回首/有多少时光值得珍藏”,寒来暑往,岁月悠长,村庄的故事就藏在这神古老的名字里绵软悠长,“春分夏雨/秋露冬阳/”,永远地定格在这片土地上,温暖我们的思绪。

在祁俊清的组诗《河湟村庄》中,除了我们读到的对这些蕴涵深厚历史底蕴的村名的抒怀诗外,更多的则是对古老而年轻的山村的吟唱。让我们看看他描写大小南川几个村庄的几首诗,体会体会诗人敏锐的洞察力、感受力、想象力。写“徐家寨”他道:“这些民族啊/他们将刀枪弓箭装缸/酿成香香的九曲儿/从青稞里析出来/欢欢地流淌/不信,你就剖开/这是羌人的咳嗽/这是鲜卑的呼吸/这是匈奴的情歌/这是吐蕃的烟火/还是春风智慧/吹去汉唐/又吹去宋元明清/将家园一一退还/农耕还是市场/任我自由”据史料记载,由于徐家寨南通马鸡沟峡,西接蚂蚁沟,东连去东沟滩、斑马坡、峡门的大道,扼南川要津,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早在唐朝时,徐家寨已是一个重要的军事防御之地,北宋崇宁年间在今徐家寨曾设倚郭县,并筑起了一座南北长400米,东西宽300米的只开东门的城堡,称“伏羌堡”,意为降伏羌人的城堡,后来在清朝乾隆年间改名为徐家寨。如今的人们怎么也想不到,几千年前这里曾是硝烟弥漫的战场。诗人从村庄的悠远历史中感受到的是这片土地的厚重,感受到的是一个地域和一个民族的征战和兴衰,“这是羌人的咳嗽/这是鲜卑的呼吸/这是匈奴的情歌/这是吐蕃的烟火”,用拟人化的排比句,勾勒出 -幅走马灯般动荡不息、时代转换的历史场景。尽管时光已将过去的故事在人们的记忆中一点一点淡化,但它真实而固执地存在于河煌谷地的村名中,不时地撩拨着我们的神经,让我们的思绪好沉好沉。他写“泉儿弯”:“一弯清浅的眉眼/一抹随意的草/一地鹅黄嫩绿的韭菜/是我五月抛来的一缕平平仄仄的微笑/即使破衣烂衫/即使容颜不整/即使鬓发枯焦/我都深深的爱着你/我的热吐吐儿的故土”泉儿弯就因一眼眼的泉水而得名,也因一眼目艮甘甜的泉水能养人,才有一个人,一户人,几家人在这里生根,成长,壮大,他们感恩泉水,也不离泉水。“即使破衣烂衫/即使容颜不整/即使鬓发枯焦/我都深深的爱着你/我的热吐吐儿的故土”。诗人从村名的意向中有感而发,前一小节赋予山泉自然美的描画,后一小节写出了人们对故土的不离不弃和热爱之情。诗虽短小,但主题鲜明,情感炽烈,对河湟村庄的爱戴与赞美之情跃然纸上。

和以上两首诗借古抒怀、借景抒怀的凝重不同,祁俊清写《谢家寨》和《逯家寨》贝0写得轻松而自如,似乎还带有一点诙谐和幽默。“摘下满天星星的一颗/用南川河里的水洗洗/一村灯火就亮了/庄廓院是一尾尾怀孕的母鱼儿/年年受精年年产卵/就汇成一泓斑斓的湖了/”盲人刘延彪与众不同/他的板胡上长着三月的眼睛/炳河湟春讯沿着琴弦涌来/有的是土地的秋色,有的是碧波的鱼跃/有的是天天开张的爆竹的欢笑/而最精彩的,要数穿村而过的一宁湟高速”(《谢家寨》)我的故乡谢家寨,是全县最大的一个行政村,因村民张占山破天荒第一个在南川养鱼而在南川有名,因被誉为“河湟阿炳”的盲人刘延彪而远近闻名。诗人以这两个人物的形象为抒情主体,为勇于在现实中创新和变更的谢家寨赋予了一种新的诗歌内涵,“而最精彩的,要数穿村而过的一宁湟高速公路”将极富有时代特征的时代变迁为村庄带来的新的前景写了出来。“城市步步紧逼/你无路可走/索性穿上西服打上领带/开着自家的小车/过过当老板的瘾”(《逯家寨》),临近城市的人们,正逐渐改变着自己的生活,以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门楼举着村名的朴实/和清爽的农家乐/并肩而立/亮丽成一抹亲切的风景/乡村城市眼睛”(《逯家寨》),在村庄农耕生活向城市生活的进程中,新的事物并未完全取代旧的事物,它们只是村庄生活中的一个新亮点,是人们追求的新目标。迈进城市生活的人们思想开放了,观念更新了,“曾在山野烂漫的花儿/此刻住在宅院/深情的呼吸柄于光碟/只要手指轻轻一按/泥土与田园的气息/便瞬间弥漫”面对这样浪漫而惬意,生动而活泛的场面,我们的诗人如何不能为此而动情,为此而高歌?

而让我觉得最具有特色的是他写的《楸子沟》、《贾尔藏》《红岭儿》等几首诗。面对着这些地处脑山区的村庄,他的诗中流露出的是对他们特有生活方式的深情的描绘和赞美。“依着那棵楸子树/你一天天长大/长成丰满的姑娘/长成壮实的小伙/把少年唱得缠绵经典/你憋屈山路太弯/你烦恼坡地太陡/住在心尖尖上的梦想/是一线清请的水流/为拉羊皮不粘草的沟沟岔岔/披上一领绿色的衣衫/鸟在树林里呜叫/蝉草丛中吟唱/楸子沟,楸子沟/你的眸子日渐苍翠/脸上的微笑阳光一样灿烂”(《楸子沟》).不难看出,这里勤劳的村民依靠着那棵曾结满了他们希望之果的楸子树,在一天天长大,长成丰满的姑娘,长成壮实的小伙,长大的还有他们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和希望。楸子沟的眸子“日渐苍翠/脸上的微笑阳光一样灿烂”。(《楸子沟》)

“你以为你穿上一身戏装/我就认不出你了/把脸抹的五花六道的/一会儿唐朝/一会儿宋朝/你能抹去身上的炕烟味儿吗/唱吧唱吧你尽管唱吧/唱你的薛仁贵/唱你的秦响莲/用秦腔唱用眉户唱/用土生土长的平弦唱/我都爱听/记住,卸了妆可别忘了找我/地里种啥/而后去哪儿打工/我们得好好拉拉”(《贾尔藏》).好一个神气的贾尔藏,好一个热闹的贾尔藏,好一个攒劲的贾尔藏,好一个迷人贾尔藏,他们把大戏唱遍了大小南川,唱红了湟中。他们唱出了激情,唱出了名声,唱出了精神,唱出了洒脱与豪放。唱戏成了他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一个内容,也成了他们通晓古今认识世界的一座桥梁。年年如此,感动着,启迪着,滋润着这方水土上的那些不知疲惫的心灵。

“谗人的驴肉/比天上的龙肉还要好吃/那味儿飘来/香的二月二的/喷嚏一个连着一个/比草牙儿绿的还早的/是烤了一冬天火的心思/给红红绿绿的想法/浇上一声声悠长的吆喝/摆在会场/身后的山岭/燃烧成激情的旗帜/这一身褪不去的红衣绿裤/将夏的浓郁秋的热烈/统统珍藏”(《红岭儿》).这是一年一度的二月二红岭儿会,会上那谗人的驴肉,远播着这个地方的名声。四面八方的吃客们、唱家们、买家们、汇集于此。高亢的吆喝声、欢快的花儿声、粗旷的猜拳声此起彼伏,把这几天的日子闹的红红火火,热热闹闹,淳朴的村民们“将夏的浓郁秋的热烈/统统珍藏”。

读俊清的诗中,让我们倍感亲切的是他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和赞美。村庄名只是抒发他对这片土地情感的一个载体,他对这片土地和土地上的山山水水、父老乡亲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这感情就是对他们春种秋收的祝福和期盼,对他们生活命运的关注和重视,是从骨子里渗出来的那种对农村农民的手足之情。我们从他的诗里处处可以见到这样的句子:“泅在外公的民歌里/你的忧伤与欢喜/是我心愿上两株不老的树/母亲你挖野菜的童年/在我的怀念里瘦弱/一如路边蓝幽幽的马莲花/古老而不失亲切”“孔家,我也是你血脉的一支/火一样热烈的红黏土/是我性格的原质”(《孔家》),对孔家的情感就是对母亲的情感,孔家的血脉和性格就是他的血脉和性格。“洪绪家的毛驴/是洪绪家的功臣/多年来为他家服务/任劳任怨,勤勤恳恳/比儿子还要顺手/洪绪家的毛驴/是洪绪家的亲人/洪绪啊,你可要善待亲人/别在永不着的时候/把它牵到骡马市场上/卖了驴肉”(《西堡》),近乎白话的诗,让我们倍感亲切和感动,这感动源白于他的质朴和率真,以及他的对生命的珍爱。在某种意义上说毛驴是中国几千年农耕文明成熟和进步的功臣,在庄户人的眼里他就是家庭中的一员,理当生老病死之后将其好好掩埋。洪绪家的毛驴走进诗人的心里,成了他魂牵梦扰的放不下大的心思和话题。“洪绪啊,你可要善待亲人/别在用不着的时候/把它牵到骡马市场上/卖了驴肉”。对毛驴的这份情感,就是对故土的情感。这情感会感动上苍。“站在父亲的目光里/田啊,你笑得像父亲一样憨厚/秋日里/父亲开心的望着我/又望望你/然后吧嗒吧嗒地抽着旱烟/抽得有滋有味/父亲把你/也当成他的儿子/你知道吗/我被自己的顿悟/深深感动/田啊,那你就好好活着/既然我们是亲兄弟/我们的血管里就流着父亲/质朴的品格,和农人/九头牛也拉不回的执著”(《田家庄》),在这首诗里,诗人将自己和“田”视为父亲最钟爱的儿子。读着这样的诗句,我们怎能不为他的这份执著,这份真诚,这份深情而感动呢?

诗是语言的艺术,是诗人情感的白然流露。语言上的高度凝练和概括,表达上高度形象和抒情是它的基本特征。祁俊清的诗始终追求的是一种自然而真切,含蓄而深刻,悠远而恬静的风格。这应该是深受田园诗人陶渊明影响的缘故。这位生长在南朔山脚下的农家子弟,对田园生活格外热爱和向往,因而他的诗歌也特别注重以朴素的笔调描绘农村生活和田园风光,捕获那些在常人看来微不足道的意象赋予它独特的艺术感觉和审美情趣,使最普通的生活和事物诗意盎然,充溢着一种回味无穷的魅力;语言上追求一种近乎白描的朴素明朗的风格,让人读来感到既亲切又韵味意长。

在读祁俊清的组诗《河湟村庄》的时候,我想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面对新世纪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们的许多村庄将在城市的高楼大厦丛中逐步消失,那些承载着河湟几千年历史和文化的家园连它们的名字一起日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和记忆。我省著名作家井石先生在给靳育德先生的《河湟杂记》作的序言中有感于西宁城部分地名的消失而写道:“地名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它带着历史风云的烙印,记录着城乡发展的轨迹。所以说,作为传承历史地老地名,就是一座城市的记忆,是一笔不可忽视的珍贵的文化遗产,每一个老地名中都含有一个典故或一段历史故事,它赋予了古城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名片,这些地名容易使人想起古城的历史,它见证了这个城市当年的风风雨雨,也伴随着今天的前进步伐”,“而老地名的消失,其实就是一个城市、一个地区历史和文化的断裂,是城市失遗的表现。”这是一个十分疼心的问题。随着总寨、多巴、汉东等地区一些地方的开发,许多村名即将消失。值得欣慰的是我们的诗人用他多彩的笔为这些村庄留影,用形象的文字为我们的村庄树碑立传。一想到再过若干年我们的后代兴许只能从诗文里体味某些村庄的的历史风貌,我不禁感慨良多。真心希望祁俊清能走出湟中,用他真诚的笔,朴素的情,为大河湟的村庄写诗作画,为我们即将消失的古老村庄树碑立传。

猜你喜欢
村庄
我的小村庄
村庄,你好
雪后的村庄
村庄
村庄及其他
村庄
我的小村庄
村庄在哪里
真的是村,村庄的村
村庄治理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