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素琴
摘要:现代教育重视素质教育,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小学数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通过寻找素材时机、创设问题情景、营造和谐环境等方面来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创新思维;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9-0234-02
“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新课程改革明确指出,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而在实施素质教育的改革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也是新世纪对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呼唤。小学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营造和谐环境,激发创新动机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环境与小学生学习有着必然的联系,愉悦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是启迪小学生思维、开发小学生智力、培养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活动的重要前提,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最优状态,而紧张的课堂气氛难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是师生之间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就是营造一种师生之间和谐、平等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愉快地学习数学,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肯想、敢想的情感,对学生的创新想法要特别呵护、启发、引导,切实保护学生“想”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增强学生思维的内驱力,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动机,使之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能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使用鼓励的语言、信任的表情和及时的肯定表扬,激发学生的各种动机,启迪他们的创新精神。例如,在进行《长方形的面积》教学时,教师先是安排了一个抢答环节,展开了一个别开生面的竞赛:先用课件出示了以下几个图形,接着问:下图中,如果每个小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那么这些图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分米?
学生在回答前三个图形的面积时,都是争先恐后的,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但是等到第四个图时,大部分同学就没有那么积极了,只有小部分的同学小声嘀咕,与刚才的活跃气氛相比有天壤之别。这时,教师可以抓住这个机会,问道:“你们知道它是多少平方分米吗?”学生们都在摇头,我又问:“那你们想知道这个图形到底有多少平方分米吗?”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想!”“好,那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寻找求这个图形面积的规律。”在这样的情境下,全体同学进入了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沉浸在学习的快乐中。
二、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创新思维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数学教学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注意使学生有获得间接经验的同时也能够有机会获得直接经验,即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逐步升华,从好奇变为主动求知,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我乐学”,完成自我价值的实现。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只为讲而讲,一言堂,满堂灌,学生易觉得乏味,激不起兴趣,在此情景中进行教学收不到好的效果。学生的学习是认知和情感的结合,每个学生都渴望成功,这是学生的心理共性。
一般说来,创设问题情景就其内容形式来说,有故事法、生活事例法、实验操作法、联系旧知法、伴随解决实际问题法等;就其意图来说,有调动学生积极性引起兴趣的趣味性问题,有以回顾所学知识强化练习的类比性问题,有与实际相结合的应用性问题等。在实际教学中,针对不同学生可以采取不同的做法:对于综合性比较强、比较灵活的问题,可以请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同学来回答;对于一般性问题,可以请学习成绩中等的同学来回答;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可以请暂时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来回答,这样所回答的问题与他们的实际相符,回答问题的正确率就高一些,他们获得成功的机会就多一些,学习兴趣就会浓一些,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可能性就多一些。此外,还可以通过教师给学生及时的支持和鼓励,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如鼓励学生自己出题、改题,小组与小组之间进行相互考查和评议等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商的变化规律之后,教师用课件出示了三组口算题:
第一组:360÷60 90÷30 640÷80 140÷70
第二组:5600÷600 670÷30 9800÷500 4700÷500
第三组:370÷25 120÷15 140÷35 450÷18
第一组针对学习暂时有困难的学生,在说出准确的答案之后,还要求说出思维过程。这组题目相对简单,所以学生的正确率很高。
第二组针对学习一般的学生,在说出准确的答案后,重点要求说出余数是多少。
第三组针对学习较好的学生,要求他们运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如:370÷25=(370×2)÷(25×2)=(370×4)÷(25×4)、120÷15=(120×2)÷(15×2)=(120÷3)÷(15÷3)等,这样有针对性的习题,大大提高了学生回答的正确率,增强他们的成功感。
三、寻找素材时机,训练创新思维
教材是一座创造的宝库,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学习过程中,教材还是学生获取知识和能力的主要途径。而数学课本中存在着更多能训练学生创新思维的素材,应该把它们挖掘出来,不失时机地训练创新思维。
1.利用一题多解,训练发散思维。教学中注重发散思维的训练,不仅可以使学生的解题思路开阔,而且对于培养学生成为勇于探索新方法、新理论的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一题多解是训练发散思维的好素材,通过一题多解,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不同的观点去分析思考同一问题,从而扩充思维的机遇,使学生不满足于固有的方法,而寻求新法。例如这样一道题:李师傅要加工3080个零件,他用4天加工了280个零件,照这样计算,加工剩下的零件还需要多少天?教师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学生经过几分钟的讨论后,想出了四种解法。解法一:先求每天加工多少个零件和还剩下多少个零件,再求需要加工多少天?(3080-580)÷(280÷4)=40(天);解法二:先求每天加工多少个零件,再求加工这批零件一共要多少天,最后再求还要多少天?3080÷(280÷4)-4=40(天);解法三:先求这批零件的总数是他4天加工零件的多少倍,再求加工这批零件一共要多少天,最后求还需要加工多少天?4×(3080÷280)-4=40(天);解法四:先求还要加工多少个零件,再求还要加工的零件数是4天加工零件数的几倍,最后求还需要加工多少天?4×[(3080-280)÷28]=40(天)。答:加工剩下的零件还需要40天。
2.抓住分析时机,训练联想思维。联想是由一事物想起与它相关的事物的一种思维方法,联想能使学生进行多角度地去观察思考问题,进行大胆联想,寻求答案。在教学中,教师应抓住有利于训练联想思维的时机,强化训练。培养联想能力主要有以下几点做法:
(1)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进行横向联想。例如:教师在应用题复习课上给学生出了一道题:“一根绳,长180米,剪去总长的三分之二,做了15根跳绳,余下的还可以做几根同样长的跳绳?”要求学生用分数应用题、比例方法、工程问题进行解答。再比如:口算375÷25时,要求学生进行思考,可以用多少种方法进行口算。大部分学生经过思考后都可以说出:(375×2)÷(25×2),(375×4)÷(25×4),教师问:“还有别的方法吗?再想想?”思索一会儿后,少数学生小声地说可以用式子375÷5÷5来计算,教师及时加以肯定。经常进行这种联想,不仅可以使学生对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更加清楚,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还可以使学生思维广阔、灵活,发展创造性思维。
(2)引导由浅入深地思考问题,进行纵向联想。如我们给学生一些备件:“一个工厂,计划一个月(30)生产500个机器零件,实际工作效率提高了20%。”要求学生根据题目中已知条件间的数量关系联想可能提出的问题。学生经过思考,会逐个提出下列问题:①计划每天生产多少个?②实际每天生产多少个?③实际每天比计划多生产多少个?④实际这个月生产多少个?⑤实际超额完成多少个?⑥实际完成任务用了多少天?⑦可以提前几天完成?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发现题目中数量关系,提高解题能力,而且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总之,小学数学是基础学科,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广阔领域,只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给学生一个创新的支点,并持之以恒地、科学地进行有效训练,就一定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新世纪人才。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应贯穿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