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涛
摘要:在城乡统筹背景下,重庆市必须高度重视教师人才质量的建设。小学教师的人才质量培养问题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本文针对以重庆市小学教师人才质量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入思考,尝试建构一个开放、多元和系统化的具有重庆特色的小教师资人才培养层级模式。
关键词:城乡统筹;重庆市;小教师资;人才培养;层级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9-0024-02
小学教育作为普九义务教育的重要基础,地位日益凸现,小学教师的人才质量培养问题日益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在城乡统筹背景下,重庆市要构建“西部教育高地”,必须重视小学教师人才质量的建设和发展,小学教师人才质量的科学培养是其关键环节,需要积极地进行培养模式的改革。由于重庆是地处西部的大直辖市,城乡之间、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主城区与非主城区之间的差异甚大,小学教师人才质量的职前、职后培养不能搞“一刀切”,应充分照顾到这些差异的存在。重庆市在小学教师人才质量培养中必须改革以往单一的培养模式,可尝试建构以下层级培养模式。
一、经济较发达地区“2+2”本科学历模式或“4+3”小学教育专业硕士模式
“2+2”本科学历模式:在重庆主城区这些经济较发达地方,由市教委协调联系知名师范大学如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与本地本科院校结对子,形成“2+2”的本科学历小学教师培养模式。即在本市非师范专业本科二年级升三年级期间,组织报名考试,选拔部分优秀自愿从事小学教育事业的学生,送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重点师范院校继续2年的师范专业教育。后两年的培养重点在于小学教学技能方面。此类模式培养的学生,知识面宽,综合素质较好,有一定的教育教学专业技能,发展潜力大,适应经济发达地区对小学师资的要求,将是我市主城区小学教育事业发展的中流砥柱。此类模式培养的学生将大幅度提高我市主城区小学教育师资素质,提升小学教育软实力。
“4+3”小学教育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此类模式在于培养学生的教学实践技能和一定的学术科研能力。在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时增设小学教育专业硕士,在本科毕业生中招收这种应用型的硕士生。在硕士阶段,第一年主要完成教育教学相关知识学习,第二年将学生送至全国知名小学完成教学实践技能阶段学习,第三年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硕士论文撰写。此类模式培养的学生知识面宽、厚,又具有一定的教学实践技能和学术科研能力,是未来小学教师队伍的“领头羊”,是未来小学教育的校本专家,他们将承担未来小学教育理念创新和知识更新的重任。此类模式将改变小学教育由大学专家、教授主导的创新向由小学校本专家主导的创新转变。这一转变将使小学教育创新更加实际,更有生命力。
“2+2”或“4+2”模式培养出来小学师资,学科专业水平和教育理论水平较高,经过几年的实践教学,基本上会成为学校教学和教改的主体和中坚力量,也相对更易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较为成熟的教育教学思路,教学方法也会日臻成熟。这部分教师对众多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成败至为关键。因此,随着重庆市及各区县教育(尤其是小学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需要通过“2+2”或“4+2”模式培养小学师资,这二种模式很可能会成为重庆市小学教师培养的主要模式。
二、经济欠发达地区“3+2”中师+大专连读模式
“3+2”中师+大专连读模式:重庆东部地区部分城乡以及黔江、秀山、酉阳、彭水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经济欠发达,加之地理偏远交通不便,很难吸引和留下大学本科毕业生。针对这类地区小学教师师资培养,可以采取“订单式”培养模式。首先选择条件较好的中师作为培训基地,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验收,指定有关师范本科院校为指导单位,给予该类中师专科学历授予权。然后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定向招收部分中师生,在中师完成“中师+专科”连读培养。在完成中师学习阶段后,通过一个资格考试,即转入大专学历教育。
此阶段可采取灵活多样的模式培养,如由对口支援院校送师资,送课程,完成大专学历教育。也可选送部分优秀学生赴对口支援本科师范院校,组建一个高师班继续深造一年或二年形式完成大专学历教育。此类培养模式优点就是“短平快”,能快速提高欠发达地区师资力量,也能有效解决该类地区师资流失问题,有助于稳定当地小学教师师资队伍。该类模式适应该类地区经济实际,有利于培养欠发达地区的全科型小学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此类模式培养要注重学习基础教育,要注重“中”与“专”的教育衔接。此类模式的特色凸显应结合地区实际放在“全科型”教师培养上,只有这样才能使该类模式有生命力。
三、推行教师校级”1+1”培训模式
校级“1+1”培训模式:对新入职教师可采取“1+1”培训模式。即选拔部分骨干教师作为“师傅”,选为“师傅”的骨干教师每人带一名新进教师,按照师傅带徒弟模式,“手把手”、“传帮带”方式培养新进教师。要求新进教师必须保证每周听一定量的课时数,作为指导教师“师傅”必须定时检查和指导新进教师的教案,要实地指导新进教师的教学技能。
该模式特点是成本低,工学矛盾小,教学技能提升快。但该模式的不足是骨干教师容易按照思维定势带徒弟,教学观点创新少,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容易被忽略掉。新进教师的“新”思维容易和“师傅”的传统理念相冲突,引起一定的“师徒”关系紧张。
完善该类模式就是需要加大骨干教师的培训力度,实施骨干教师“持续充电”计划,不断提高骨干教师的自身素质。作为师傅的骨干教师,要用理解的立场去思考新进教师的思维,不断在“新”与“旧”的碰撞中,找到“新”与“旧”的融合点,这种碰撞的过程也是新的理念生长的过程。
四、推行教师校级交流与职后脱产培训模式(6+1)
目前小学教师就职后,基本是“定岗定员”模式工作,在职期间若不得到相应的“营养”补充,思维将会固化,脱离日新月异的教学理念革新。针对重庆市实际教学情况,笔者提出重庆市小学教师的师资结构的优化和师资素质的提高,可采用教师校级教师交流和职后轮训方式。
教师校级交流模式:根据重庆市的经济结构布局,借助小学地区优势,笔者提出地区间、校与校之间的教师交流计划,即重庆主城区间、主城区与区县间、区县间校级交流,实行跨区域,跨学校间的交流,盘活重庆市的小学教师资源,平衡小学间的地区优势,将重庆发达地区的小学教育资源辐射到欠发达地区,推动小学教育公平。此计划可根据小学教育特点,实行3年一周期的师资交换。师资交换不仅是教师间的交换学习,而且发达地区的教学设备也可采用借用或折价出售方式向欠发达地区学校流通,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和互用。
职后脱产培训模式(6+1):长期的教学工作会产生职业倦怠,也会形成职业的思维定势,不利于师资队伍的健康成长,笔者为此提出职后轮训培养模式(6+1),以期解决相关问题。针对小学教育特点,职后轮训培养模式以6年为一个教学周期,即让完成一个教学周期的老师脱产1年选送到相关高校进行职后1年的工作反思和更新自己的知识库,在这1年时间内,脱产的老师应完成相关的知识更新和论文撰写。在这1年时间的脱产学习中,思维将会活化,教师的职业倦怠将转换成职业势能,不断让在职教师获得职业创新,才能有所作为。
五、积极组建“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专家资源库”培养模式
“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专家资源库”培养模式:市级教育主管部门应积极遴选高校教授资源和小学骨干教师组建“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专家资源库”,通过资源库的运行来辅导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其成长。
目前,我市小学放学较早,可充分利用富足的业余时间,借助“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专家资源库”资源举办讲座,开点书目,指导读书,辅导综述。由于这个专家资源库基本由本市教授和小学骨干教师组成,拥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和丰富实践技能特点,而且具有“本土”气息,能较好的根据本市小学教育实际需要,开出适宜的良方,满足教师发展需要。本资源库的专家长期深入第一线,能很好地捕获教育机会,为理论找到新的生长点,也能使一线教师更好地吸收理论,有利于丰富教师教育发展理论。该资源库运行的缺点就是容易挤占教师业余时间,引起教师反感。故该资源库的运行应纳入教师职后教育学分。而且辅导的内容要体现“新、实、用”特点,“新”就是要观点新,“能”给培训教师耳目一新的感觉;“实”就是要切合本市小学教育实际,要落在实践上,不能给人漂浮的感觉;用就是要能解决实际问题,要有针对性的给予指导,能给教师发展开出“济世良方”,让教师知道怎么做,切实的解惑。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培训教师的共鸣,达到资源库运行的效果,提高小学教师人才培养质量。
总之,在城乡统筹背景下,新时期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的构建,是需要长期发展和投入的复杂社会系统工程,是政府、社会、学校和教师共同发展的结果。本文结合重庆实际,在遵循教师教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尝试建构一个开放、多元和系统化的具有重庆特色的小教师资人才培养层级模式。
参考文献:
[1]重庆市教育委员会.2008年重庆教育发展报告[M].重庆出版社,2008,(1).
[2]蒋亦华.本科层次中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的主体建构[J].江苏高教,2008,(4).
[3]康海玲.关于本科小学教育专业人才模式的思考[J].集美大学学报,2003,(4).
[4]周进军.小教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探索[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8).
[5]北京师范大学教务处.创新教师教育模式,构建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J].教师教育研究,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