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焕萍,徐亚辉
(河南省人民医院妇产科,河南 郑州 450003)
子宫下段收缩乏力致产后出血的临床诊治分析
王焕萍,徐亚辉
(河南省人民医院妇产科,河南 郑州 450003)
目的 对子宫下段收缩乏力致产后出血的原因及诊治措施进行分析,从而提高子宫下段收缩乏力的诊治水平。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5年4月我科收治的子宫下段收缩乏力致产后出血的患者38例作为研究对象,总结其临床资料特点,寻找原因及诊治措施,对疗效进行评估。结果 子宫收缩乏力37例经过促进子宫收缩药物应用、按摩子宫、宫腔填塞纱卷后,子宫收缩好转,产后出血减少,1例经以上处理无效,行子宫动脉结扎等抢救均无效,最终切除子宫。结论 子宫下段收缩乏力是产后出血的常见原因,出血迅猛,需要医生在短时间里积极采取各种办法止血,保留子宫,挽救生命,提高孕妇的生活质量。
子宫下段收缩乏力;产后出血;临床诊治
产后出血是目前我国孕产妇死亡的首位原因,产后出血的四大原因是子宫收缩乏力、产道损伤、胎盘因素和凝血功能障碍[1],而子宫收缩乏力居首位,其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和正确处理,可极大减少出血,挽救生命,保留子宫。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5年4月我科收治的子宫下段收缩乏力致产后出血的患者38例作为研究对象,年龄23~41岁,孕周36~41+2周。其中阴道分娩5例,剖宫产33例。枕后位8例,双胎3例,胎儿窘迫2例,巨大儿5例,头盆不称7例,活跃期停滞5例,第一产程延长2例,非医学因素剖宫产2例,疤痕子宫4例。
1.2 子宫下段收缩乏力的临床特点
子宫体部收缩呈球形、质硬,宫腔无活动性出血。子宫下段及宫颈收缩差、质软,剖宫产术中有活动性出血自宫腔下段涌出,阴道分娩者排除软产道损伤[2]。
1.3 出血量的估计
1.3.1 目测法:即肉眼估计法,凭经验估计,血量常是实际出血量的1/2~1/3。
1.3.2 面积法:浸湿两层敷料的面积来估算,如5×5 cm2计血量2 mL;10×10 cm2计血量5 mL;15×15 cm2计血量10 mL等。受敷料吸水量不同的影响,常常只做大概估计。
1.3.3 容积法:使用弯盘、有刻度的积血器测量,较准确。
1.3.4 称重法:出血量(mL)=(物品用后重量-物品用前重量)/1.05。
1.3.5 容积法+称重法:出血量(mL)=容积法测量出血量+[(物品用后重量-物品用前重量)/1.05]。
1.3.6 休克指数(shock index)估计出血量:
公式:休克指数=心率/收缩压(正常值为0.5)。休克指数与失血量关系见表1。
表1 休克指数与失血量关系
1.3.7 血红蛋白水平测定:血红蛋白每下降10 g/L,出血量为400~500 mL。但是在产后出血早期,由于血液浓缩,或者输液导致血液稀释,血红蛋白值常不能准确反映实际出血量。
1.4 产程特点及出血量
枕后位剖宫产8例,双胎剖宫产2例,双胎阴道分娩1例,胎儿窘迫剖宫产2例,巨大儿剖宫产5例,巨大儿阴道分娩1例,头盆不称剖宫产7例,活跃期停滞剖宫产3例,活跃期停滞阴道分娩2例,第一产程延长阴道分娩1例,第一产程延长剖宫产1例,非医学因素剖宫产2例,疤痕子宫4例。从以上数据看,经过阴道试产时间长、产程异常的子宫下段收缩乏力几率高,出血量500~3000 mL,其中双胎、产程延长导致产妇疲惫,出血更多。
1.5 治疗方法
胎儿娩出后,缩宫素20 U+林格氏液500 mL静脉点滴,剖宫产时子宫下段肌肉注射或阴道分娩时宫颈注射缩宫素20 U,配合按摩子宫;无效时给予卡孕栓2枚舌下含化或米索前列醇2片塞肛;继续出血多时,卡前列腺素氨丁三醇针1支肌肉注射;经过以上处理大多能止血,再无效时,采用干纱卷宫腔填塞,效果不错,也有个别采用B-Lynch缝合术,注意缝合到宫底时缝针穿过肌肉固定;有1例剖宫产孕妇经过以上处理仍出血多,重新剖腹探查,剖宫产切口缝合加宫腔填塞纱卷,出血减少;有1例剖宫产产妇术后给予子宫动脉栓塞术止血,但出血仍多,最终切除子宫止血。
1.6 观察指标及后续治疗
术后注意监测生命体征、腹部切口、宫底高度、子宫收缩、阴道流血情况,监测血红蛋白、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D-二聚体,继续给予促进子宫收缩、输悬浮红细胞、血浆、冷沉淀、补液、营养等对症治疗。
37例产妇经过以上积极处理抢救,产后出血减少,保留了子宫,产后恶露不多,无感染等并发症;1例产妇采用各种措施后仍出血多,切除子宫,术后一般情况恢复可。
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4 h内,阴道分娩者出血量≥500 mL、剖宫产分娩者出血量≥1000 mL,子宫下段收缩乏力居产后出血原因首位,诊断产后出血的关键在于对出血量正确的测量和估计,低估出血量将会丧失最佳抢救时机。据统计,阴道分娩总的产后出血量往往高于剖宫产手术者,这可能与产程时间长致子宫下段收缩乏力有关,也与大家对阴道分娩后产后缓慢出血量的低估与不重视有关。
子宫壁的组织结构,由外向内分别是:外膜,肌层,内膜。子宫收缩主要是依靠子宫肌层的平滑肌细胞,它可能是以肌丝之间的滑行为基础以及兴奋-收缩耦联和收缩蛋白的相互作用;平滑肌细胞兴奋时,膜外有一部分钙离子进入膜内,引起骨浆网和细胞质内其它钙离子贮存库释放更多的钙离子,后者再和细胞质内存在的钙调蛋白相结合,造成平滑肌的收缩。乙酰胆碱能使子宫肌细胞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加,钠内移,钾外移,加强子宫收缩。子宫收缩的特性有:1、节律性:子宫底部不随意的、有节律的阵发性收缩。2、对称性和极性:起自两侧宫角部以微波形式迅速向子宫底集中,左右对称,此为对称性;然后以约2 cm/s的速度向子宫下段扩散,约15 s均匀协调地遍及整个子宫,此为极性。子宫下段收缩乏力的原因有很多方面,常见的有:全身因素:产妇精神极度紧张;临产后过多使用镇静剂、麻醉剂或子宫收缩抑制剂;合并慢性疾病等。产科因素:产程延长、产妇体力消耗过多[3]。或产程过快,亦可引起子宫收缩乏力。子宫因素,子宫肌纤维发育不良;子宫纤维过度伸展;子宫肌壁受损;产次过多、过频亦可造成子宫肌纤维受损,从而导致子宫收缩乏力。
子宫下段收缩不良的治疗措施很多,总结如下:加强宫缩是最有效的止血方法。去除引起宫缩乏力的原因,按摩子宫应用宫缩剂,缩宫素20 U+林格氏液500 mL静脉点滴,剖宫产时子宫下段肌肉注射或阴道分娩时宫颈注射缩宫素20 U;卡孕栓2枚舌下含化或米索前列醇2片塞肛;卡前列腺素氨丁三醇针1支肌肉注射;宫腔纱条填塞;近几年新生的宫腔水囊压迫止血法[4],具有快速、压迫面积广泛的特点,与宫腔填塞纱条法相比,水囊具有可塑性,可改变其形状以充分填塞宫腔压迫胎盘剥离面止血;剖宫产术中可用B–Lynch子宫缝合止血法;另有人采用宫颈钳夹阴道后穹隆填塞术[5],或宫颈3、9点近宫颈内口处缝合,据报道效果也不错。结扎盆腔血管,经上述处理,出血仍不止,为抢救产妇生命,可结扎子宫动脉上行支(经阴道或经腹),无效时行髂内动脉结扎及卵巢动脉子宫支结扎;髂内动脉栓塞术;经积极治疗仍无效,出血可能危及产妇生命时,应行子宫次全切除或子宫全切除术。子宫动脉栓塞术对于个别子宫下段收缩乏力效果差的原因,可能与阴道动脉上行支供应宫颈有关。术中要做好补液复苏及输悬浮红细胞纠正贫血,必要时根据凝血功能及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指标,可应用止血药物氨甲环酸、输注血小板、血浆、冷沉淀等纠正凝血功能障碍。
预防子宫下段收缩乏力,我们可采取以下措施:a.择期手术者,术前刺激乳头诱发宫缩。b.调整产妇一般状态,尽量避免极度疲乏、脱水、衰竭时手术。c.术中胎儿娩出后,立即宫壁肌注缩宫素20 U,有异常情况如:双胎、羊水过多、贫血等,舌下含化卡孕栓1 mg,或米索400 µg,必要时缩宫素10 U小壶推注。d.尽量缩短缝合时间,恢复子宫正常解剖位置。e.可以在术中尝试使用10%葡萄糖酸钙静推,使子宫平滑肌对宫缩的效应性增强,出血减少。f.等待子宫收缩胎盘自然剥离后娩出能减少出血,尽量不手剥胎盘,不然子宫未收缩,胎盘剥离创面血管不被闭合,致出血。g.缝合子宫的时候用大纱垫填塞宫腔刺激宫缩。
子宫下段收缩乏力致产后出血较凶猛,早期及时预防及处理,可极大改善产妇的预后。因此我们要积极处理第三产程,改善患者的一般状态,术前及术中注意及早预防宫缩乏力,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配合足够的补液和输血治疗,经过以上积极处理仍出血多时,要当机立断切除子宫,从而挽救产妇的生命。
[1] 谢 幸,苟文丽,等.妇产科学[M].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11-215.
[2] 孙润蛟,宋立燕.子宫下段收缩乏力致产后出血12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03):123-125.
[3] 谭凤岐,谭 博,张跃堂,等.产后出血临床诊治分析[J].中国实用医刊,2013.40(10):79-80.
[4] 常 鸿,王其美,王 勇,等.水囊填塞宫腔治疗产后出血的临床研究[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11,1(12):60-61.
[5] 罗剑婷,张秀枝.宫颈钳夹术治疗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疗效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06,2016-2017.
R741.461
B
ISSN.2095-8803.2015.07.1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