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文化艺术交流视野下的景德镇青花瓷

2015-12-09 09:00
陶瓷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纹章耶稣青花瓷

刘 寒

(景德镇陶瓷学院科技艺术学院,江西 景德镇 333001)

欧洲文化艺术交流视野下的景德镇青花瓷

刘 寒

(景德镇陶瓷学院科技艺术学院,江西 景德镇 333001)

景德镇青花瓷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也是中外艺术交流的重要载体。16世纪它零星地传入欧洲,经过17-18世纪的发展,逐渐风靡欧洲,19世纪景德镇青花瓷广泛渗入到欧洲社会,对其文化艺术产生了深刻影响,催生了许多特殊的文化现象。

景德镇青花瓷;欧洲文化艺术;相互交流影响

一、景德镇青花与欧洲的经济贸易

青花瓷并非起源于景德镇,但她成熟且繁荣于景德镇。青花是釉下彩的典范,工匠利用钴料在白色坯胎上描绘各种纹饰图案,再施以透明釉,经过1300 ℃左右的高温,在还原气氛中一次烧成,钴料在明净釉下发出幽蓝的色彩,使各种纹饰图案具有纯洁素雅的韵味。就青花瓷而言,钴料殊为重要。考古发现证明,优质钴料产自伊朗,元明清三代大量运用于景德镇陶瓷青花装饰。

(一)元明清青花

13世纪,成吉思汗西征亚欧大陆,将四个儿子术赤、察合台、窝阔台、拖雷分封为四大汗国的首领,分别统领亚欧大陆,进一步加强了中原与西亚、欧洲的经济文化交流。1271年,拖雷的儿子忽必烈建立元朝,1278年尚未灭亡南宋政权,元朝就建立了浮梁瓷局,有序地管理景德镇陶瓷生产,工匠利用从伊朗输入的钴料苏麻离青,借鉴磁州窑白底黑花的装饰技法,成熟的青花瓷横空出世。

通信联系人:刘寒(1975-),男,硕士,讲师。

至元青花堪称蒙元帝国的代表,它以中国文化为主,兼收西亚文化,造型硕大、釉色灰白、装饰满密,纹样有人物故事、花鸟鱼虫、荷塘垂柳,为明清两代青花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明代青花造型挺拔、釉色青白、装饰疏朗,远山近水、耕读渔樵、飞禽走兽等纹样,充满了文人画气息。其中可见温润敦实的洪武建文青花,棱线分明的永乐宣德青花,细平腴润的正统青花,松散朦胧的景泰青花,淡雅疏郎的天顺青花,纤细精致的成化弘治青花,异域风情的正德青花,釉面厚重的嘉靖青花,工整俊美的隆庆青花,纹饰多样的万历青花。清代青花造型端庄、釉色清亮、装饰繁简适度,除了福禄寿喜、龙凤呈祥、梅兰竹菊等中国吉祥纹样外,还出现了西洋的人物、田园、建筑、文字,康熙青花注重传统,雍正青花强调复古,乾隆青花标新立异,嘉庆青花贯通中西。

Correspondent author:LIU Han(1975-), male, Master, Lecturer.

E-mail:849451918@qqcom

(二)景德镇青花销往欧洲

景德镇青花瓷何时进入欧洲尚不可考,但可以肯定的是,16世纪欧洲还没有与中国直接通商,景德镇青花瓷只能通过西亚零星地流入欧洲。17世纪大航海时代,欧洲商人开始直接与中国通商,大量地采购景德镇青花瓷,并出现了订烧瓷。1600年,英国率先成立东印度公司,1602年,荷兰紧随其后成立东印度公司,1602-1657年,运往欧洲的瓷器就超过300万件,绝大多数是景德镇青花瓷。受此影响,1664年法国也成立东印度公司,德国、丹麦、瑞典等国纷纷成立东印度公司。18世纪,景德镇青花瓷大规模地输入欧洲,但只能满足王公贵族、上流社会的需求,尤其是在中国订制的青花瓷,成为王公贵族们权势、财富、地位的象征。19世纪,欧洲各国的东印度公司,竞相与广州十三行进行贸易,从本国带来样品,要求景德镇工匠根据其造型、纹饰、色彩生产青花瓷,以满足他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求,青花瓷也由上流社会逐渐融入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

二、欧洲文化艺术影响下的景德镇青花瓷

销往欧洲的景德镇青花瓷基本上分两种:一种是普通瓷,其造型、色彩、纹样具有中国传统风格,品种全、数量多,使用范围广、持续时间长;一种是订烧瓷,其造型、色彩、纹样具有欧洲传统风格,与普通瓷比较,品种不全、数量不多,使用范围不广、持续时间不长。但订烧瓷在生产过程中,将东西方文化有机融合,其中纹章瓷、耶稣瓷、克拉克瓷尤其具有重要艺术价值,在中国与欧洲文化艺术交流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纹章瓷

纹章瓷即工匠把欧洲王室、贵族、政府、机构等特殊徽章,通过釉下或釉上装饰,烧制在瓷器上,具有鲜明的识别特征。譬如清代寂园叟《陶雅》记述康熙青花大盘:“盘中画皇冕徽章,旁有两翼之狮狗,分攀于其上。载有拉丁古文,阳历年月。”这块青花大盘就是纹章瓷。又如著名考古学家夏鼐提到“一种绘有葡王曼努埃尔一世(1469-1521年)纹章的青花瓷壶。这壶的器形是中国式的玉壶春,但花纹是这国王的纹章。”该壶系指1521年订制于景德镇的葡萄牙国王曼诺尔一世的青花瓷执壶,壶身饰有荷花纹饰,两面的浑天仪图案是国王徽章,象征征服世界。需要指出的是,该青花瓷执壶仅是壶体类似玉壶春,其口部、流部、把手却并非玉壶春造型。一般而言,纹章瓷适合各种大型陶瓷器物,具有欣赏和使用功能,全部销往国外,景德镇青花纹章瓷流行于16-18世纪,以后逐渐被彩绘瓷取代。

图1 纹章瓷Fig. 1 Heraldic porcelain

(二)耶稣瓷

耶稣瓷即工匠把耶稣的形象,或与耶稣有关的故事,通过釉下或釉上装饰,烧制在瓷器上,供基督教徒使用,将教义与绘画结合,起到教化的作用。耶稣瓷往往成套出现,譬如耶稣诞生、耶稣洗礼、耶稣受难、耶稣升天四件一套。16世纪,为宣传基督教教义,传教士就开始订制宗教用瓷,但数量较少,画样多取自《圣经》插图和版画。17世纪,传教士频繁登陆广州、澳门,基督教在中国快速传播,订制的耶稣瓷越来越多。如景德镇青花耶稣瓷,比较细致地描绘了耶稣诞生、洗礼、受难、升天的四个场景,共由四块瓷盘组成,每块瓷盘描绘一个场景,画面绘有十字架、信徒、圣母的形象。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中国画师没有看过欧洲人的模样,因而其笔下的人物具有中国人的特征。一般而言,耶稣瓷只适合陶瓷盘碗,也只具有欣赏功能,主要销往国外,16-17世纪,耶稣瓷主要为青花,18世纪则以后主要为墨彩。

(三)克拉克瓷

克拉克瓷名称由来尚无定论,可以肯定的是,其开光的装饰风格主要是为了满足外国人的审美习惯。克拉克瓷的装饰特点是在器物口沿和器物腹部采用线条分割出8-12个开光窗口,大致有方形、圆形、菱形、扇形、花瓣形等,一般用鱼鳞纹、锦地纹、万字纹间隔开光,通过釉下或釉上装饰,分别描绘相关的人物故事、山水风光、花卉果实等,画面看似分散,其实相互关联。景德镇青花克拉克瓷,主要分为晚明和清初两个阶段,前者开光多为方形、圆形、菱形,后者开光多为菱形、扇形、花瓣形,但画面都非常生动传神。

图2 克拉克瓷Fig. 2 Kraak porcelain

荷兰阿姆斯特丹博物馆藏万历景德镇青花人物故事盘,瓷盘边沿的开光内描绘折枝花卉,瓷盘中间描绘人物故事,开光是辅助纹饰,中间是主题纹饰,画师以率真的笔墨描绘了神情怡然的人物、花木扶苏的庭院,具有浓郁的中国情调。再如大英博物馆藏万历景德镇青花菱口八开光花鸟纹盘,开光内对称描绘杂宝、花卉、暗八仙等,作为辅助纹饰,以衬托主题纹饰喜鹊、岩石、兰草、梅花,一对喜鹊嬉戏飞翔,尽管装饰繁缛,但画面布局严谨、层次分明,相互衬托,相得益彰。清初景德镇青花克拉克瓷一方面继承了晚明风格,一方面吸收了西方风格,康熙景德镇青花人物神兽纹开光菱口碗,碗壁开光内描绘两位欧洲人驾驭一只双头神兽,神兽回首顾盼主人,四周坠饰环绕。总体而言,清初克拉克瓷画面满而不乱,纹饰繁简得当,画风率意,画面饱满,人物动物形神兼备,林木花草生机勃勃。

三、欧洲王宫收藏的景德镇青花瓷

景德镇青花瓷进入欧洲,深刻影响了王宫的装饰风格与欣赏品味。1670年,法国路易十四在凡尔赛宫为情妇蒙特斯潘修建了特里亚农瓷宫,按照中国样式进行装饰,白地蓝花成为主色调,特里亚农瓷宫陈列了许多景德镇青花瓷。1717年,奥古斯都二世得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收藏了127件珍贵的中国瓷器,竟然用600位全副武装的近卫骑兵去交换,史称“近卫花瓶”。为此,奥古斯都二世还建造了德累斯顿茨温格宫,专门收集中国艺术品,其中有不少是景德镇青花瓷,“近卫花瓶”于今就藏于茨温格宫博物馆,这批花瓶器型硕大、纹饰满密、发色鲜艳,颇具皇家气派。2006年中国太平洋国际拍卖行曾上拍一只“近卫花瓶”,类似青花将军罐,罐盖带宝珠纽,瓶体所绘图案分为十层,颈部绘芭蕉叶、锦地纹,腹部四面开光内描绘婴戏图、刀马人,开光以花卉相隔,底足部绘冰梅团花。瑞典爵庭夏宫,许多房间用中国青瓷器装饰,并专门设立“中国厅”,摆满了大量中国艺术品:漆器屏风、瓷砖、青花瓷。西班牙国王查理三世在在王宫内建有瓷器厅,陈设各种各样的瓷器,王宫的宴会厅,也陈设着十二尊景德镇青花五彩将军罐,气象非凡。

除了欧洲大陆以外,英国王室也热衷于收藏中国陶瓷,如国王乔治四世订制的嘉庆景德镇青花加彩宝塔,现藏于布列顿的东方宫殿,塔高276厘米,共分七级。塔体六面以青花绘中国山水,宝塔的每层屋檐、栅栏等塔身装饰精美,并有镂空雕,圆雕,镶嵌金银等。每个檐角都挂有金铃,整体呈现出王室的富丽堂皇之风范。在伦敦的白金汉宫也收藏有六件相同的宝塔青花五彩瓷。英国学者克莱格·克勒斯曾撰文评述:如此精美绝伦的高水准艺术宝塔实属罕见!玛丽王后收藏的青花瓷数量更是惊人,王宫里摆满了中国瓷器,并把大量瓷器陈列在肯辛顿宫、汉普顿宫。她在重新装饰的汉普顿宫用青花瓷和巴洛克风格完美结合,营造一种东西方融合的情调。她的这种做法也影响着英格兰其他王公贵族家庭。

[1](英)简·迪维斯, 熊寥译. 欧洲瓷器史[M. 杭州: 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 1991 .

[2] 黄忠杰. 波兰王奥古斯都二世收藏的中国外销瓷艺术研究[D].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论文, 2012: 160.

[3] 夏鼐. 瑞典所藏的中国外销瓷[J].文物, 1981(5).

[4](德)利奇温. 十八世纪中国与欧洲文化的接触[M],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62: 27.

[5] 詹嘉. 中外陶瓷文化交流[M]. 北京: 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4.

[6] 曹建文. 景德镇青花瓷器艺术发展史研究[M]. 济南: 山东美术出版社, 2008.

[7] 中国硅酸盐学会 (编者).中国陶瓷史[M],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82.

Jingdezhen Blue and White Porcelain and the Exchange of European Culture and Art

LIU Han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ingdezhen Ceramic Institute, Jingdezhen 333001, Jiangxi, China)

Jingdezhen blue and white porcelain is not only the crystalliz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but also an important intermediary of Chinese and foreign art exchange. It spread to Europe in the 15th century, became popular in the 16-17th century, and widely infiltrated into European society, having its impact found on European culture and art in the 18th century and spawning a lot of cultural phenomena.

Jingdezhen blue and white porcelain; European culture and art; mutual influence

date: 2015-07-18. Revised date: 2015-09-06.

10.13957/j.cnki.tcxb.2015.06.022

TQ174.74

A

1000-2278(2015)06-0695-03

2015-07-18。

2015-09-06。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YS1346)。

猜你喜欢
纹章耶稣青花瓷
青花瓷,拍卖界的传奇
纹章瓷
纹章的用色法则与视觉效应的研究
一次弯腰等于十八次弯腰
纯净的青花瓷
外销欧洲的中国纹章瓷释读
——以荷兰阿姆斯特丹海军舰长定制的联姻纹章瓷盘为例
我对每个人说再见
英国耶稣受难日
青花瓷
浅谈色彩法则对纹章瓷装饰工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