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宋·苏轼《八月十七复登望海楼》之四:“赖有明朝看潮在,万人空巷斗新妆。”
【释义】
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屋里出来了。巷:当释为住宅。空巷:住宅里的人全部走空。
【链接】
苏轼说的是杭州城里的人为了看钱塘大潮,家家户户全部走空的盛况。钱塘潮是人间奇观。开始涨潮时,远眺如一缕白线,缓缓涌动;及至近处,则白浪滔滔,吞天沃日。其势如排山倒海,震山撼岳,触目惊心;其声若战鼓万面,同时擂响,震耳欲聋。因此,封建统治者特意把农历八月十八定为“潮神生日”,每年这一天都要举行盛大的观潮庆典。是时,皇亲国戚,黎民百姓,男女老少,都身着新装,悉数出动。大道上车水马龙,川流不息;商旅墨客,纷至沓来;堤岸上彩旗猎猎,人头攒动。苏轼在农历八月十七,置身望海楼,俯瞰钱塘江,想到明天就是“潮神生日”,杭州城定然十室十空,人人争相来观,于是运用示现手法,创出“万人空巷”这一成语。
【误用举例】
1.人们喜欢阖家团聚,菜肴中必有“圆子”“欢喜”,取其团团圆圆、欢欢喜喜之意。这个夜晚,万人空巷,都在家中守岁。守岁时,要把火盆的炭火烧得红红火火,以象征生活岁岁兴旺。当零时一到,老老少少喜气盈盈。
2.这次“两会”期间,央视从早到晚直播实况,全国各地万人空巷,人人都盯着电视画面,倾听与会代表的发言……
【解说】
例1:“万人空巷,都在家中守岁”,作者想说的是人们都没有走出家门,团聚在家中守岁。
例2:告诉读者的信息是“全国各地万人空巷,人人都盯着电视画面,倾听与会代表的发言……”
二者都误解了词义,把“空巷”理解为“大街上没有人”或“巷子里空空的”,这与所要传达的信息的真正意思正好相反。
【使用场合】
多用来形容在室外举行的庆祝、欢迎的盛况或争看室外发生的轰动一时的重大事件。
如清代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十八回:“此时路旁看的,几于万人空巷,大马路虽宽,却也几乎有人满之患。”
作文评点报·初中版2015年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