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类普通高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初探

2015-12-09 23:55:10张明
人间 2015年32期
关键词:大学语文艺术类通识

张明

(吉林艺术学院公共基础部,吉林 长春 130021)

艺术类普通高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初探

张明

(吉林艺术学院公共基础部,吉林 长春 130021)

大学语文教学改革虽然是一个被持续关注的话题,却依然无法改变大学语文教育在高校不被重视的尴尬命运。本文着力从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法、构建大学语文课程群这几方面探讨艺术类普通高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可行性方案。

大学语文;教学改革;通识教育

关于《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呼声持续不断,各类论文和研究成果不断。但是,与这种形势相矛盾的却是大学语文教育在高校面临不被重视以及压缩课时等的尴尬局面。本文试图从目前《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入手,探索一条适合艺术类普通高校的《大学语文》教学体系建设途径,以期为同类院校开展此类教学改革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一、《大学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教学理念陈旧。

在以“科研兴校”的理念指引下,不论是高校管理层还是普通高校教师,都将目光聚焦在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上。然而,《大学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在专业建设上缺乏优势,导致学校层面不重视,教师教学积极性不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低等现实境遇。吉林大学前校长刘中树教授认为,《大学语文》目前出现这样的尴尬现象, 主要原因还是对于《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价值认识上有问题。

2.教学内容模式化。

目前,国内通行的大学语文教材及各高校的自编教材,或多或少地都存在弊端。首先,教学内容基本圈定在优秀文学作品选的框架之中,而且偏重于古代散文、诗歌作品,与当下文学思潮、文学现象脱节,尤其在选文上,多与中学语文教材课文重复,内容的单一化、模式化将《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拖入教学内容僵化,知识乏味的泥沼之中;其次,大多数《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体例都是在课文前面简单介绍作家作品,结尾处做一个阅读提示,布置几道思考问答题,这种体例又与中学语文教材别无二致。上述原因最终导致了《大学语文》课程定位模糊,目标含混,以至遭遇因教学效果不佳而被日渐忽视的悲惨境遇。

3.教学方法陈旧。

大多数学校的《大学语文》课程依然奉行以教材文本的教学理念,注重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发挥的主要作用,主要采取教师讲授篇章、讲解字词、分析结构的内容和方式完成教学任务。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营造内涵丰富的文学氛围,造成学生被动听讲,无法进入文学欣赏的情景之中。最终导致学生对《大学语文》没兴趣,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这不仅违背了《大学语文》的开课宗旨,不能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养,甚至可能对学生的发展造成危害。

二、《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策略研究

艺术类专业大学生是当代大学生中比较特殊的一个群体,他们除了一般大学生的心智、行为特征以外,普遍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他们在从事专业学习和参与大学生校园活动时,大多表现出重视专业学习、思想活跃、情感丰富、个性张扬等特点,而在学习基础学科知识时却普遍表现出缺乏学习动力,甚至抵触和逆反的情绪。针对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的这种学习心理特点,笔者《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应采取以课程教学为基础,针对各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发挥“通识教育”理念,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着力建设以必修课为基础的大学语文教育课程群。

1.充分发挥“通识教育”理念。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亦译“普通教育”、“一般教育”)理念倡导打破传统的课程制度下不同专业学生学习不同课程的现状,通过大学生学习一些共同课程,以达到尽可能的综合教育。这与大学语文教育作为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艺术修养与阅读习惯、写作能力等人文素养的教学目标与“通识教育”的改革理念十分契合。

2.改革教学方法。

首先,转变教学方式,把教师课堂讲授为主转变为以教师讲授为辅,教师在授课之前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多采取专题研讨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辅以强化思维训练和写作训练的实践内容。采取师生互动,研讨加实践的教学方式,有助于督促学生主动参与在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充分利用媒体与网络资源,创新教学形式。例如借鉴MOOC课程模式,效法《成语大会》、《汉字英雄》等电视节目的形式,开展学生喜爱并愿意参与的主题社团活动,从而实现大学语文教育对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目标。

“大学语文”的重点在“大”上,“大”即大学,它强调与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相区别,旨在更高层意义上的素质和能力培养。在认识到《大学语文》的重要地位和特点的前提下,应着力改变语文课程的教学体系。艺术类高校的大学语文教育应该针对学生思想活跃,喜欢尝试新事物的学习心理,尝试运用互联网技术,引进先进的MOOC 课程模式,构建起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大学语文教育课程群,将文化教育和社会生活融入大学语文教学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进而实现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目标。

[1]李曼丽,汪永铨.关于“通识教育”概念内涵的讨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1)。

[2]刘文菊.关于网络时代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7(10)。

G642.0

A

1671-864X(2015)11-0082-01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艺术类通识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河北农机(2020年10期)2020-12-14 03:13:54
艺术类专访心得
活力(2019年15期)2019-09-25 07:22:16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艺术类声乐高考误区与思考
北方音乐(2017年4期)2017-05-04 03:40:32
通识少年“种”石油
探索科学(2017年3期)2017-05-03 11:23:30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探索科学(2017年1期)2017-03-03 01:41:24
通识少年·拿破仑
探索科学(2016年11期)2017-01-17 13:08:58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唐山文学(2016年2期)2017-01-15 14:03:54
艺术类金币收藏作品
中国摄影(2015年9期)2015-11-08 11:5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