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刘雅,刘洁琳,文杰,温绍君
(首都医科大学 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高血压研究室,北京100029)
摘要:研究生培养阶段加强科研能力的培养是培养高层次医学人才的重要环节,关系到医学研究生毕业后走上从医之路是否有能力、有潜力提高自身甚至全社会的医疗卫生水平。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方法和途径,主要在细节上注重学习态度和科研思维模式的转变、最基础科研能力的掌握、创新能力以及良好科研心态的培养几个方面,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期达到培养出符合研究生培养目标的高素质后备人才的目的。
关键词: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医学教育
收稿日期:2014-10-10
基金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133232,7120001)
作者简介:刘雅(1979-),女,助理研究员,医学硕士,研究方向:心血管病的基础与临床。
通讯作者:温绍君
DOI:10.13555/j.cnki.c.m.e.2015.01.029
中图分类号:G643.0
Cultivation of the Ability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of Graduate Students in the College of Medicine
LIU Ya, LIU Jie-lin, WEN Jie, WEN Shao-jun
(Department of Hypertension Research, Beijing Anzhen Hospital,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Beijing Institute of Heart Lung and Blood Vessel Diseases, Beijing 100029, China)
Abstract:The cultivation of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is an important link in training high-level medical talents at stage of graduate education. Aiming at cultivating the high-quality talents, this paper introduces some methods and ways to cultivate the medical graduate student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These abilities are understanding knowledge of the most fundamental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innovation ability and good scientific research mentality, and so on. Graduate students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learning attitude of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on details and thinking mode changing.
Key Words:medical graduate students;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medical education
医学研究生教育是医学专业本科生毕业后继续进行深造和学习的一种教育形式,分为硕士研究生教育和博士研究生教育。医学研究生在科研方面的培养目标是:硕士要具有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博士不仅要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还要成为在科学上作出创造性成果的高级专门人才。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不同于小学生、中学生,不能仅仅是传统的“不懂就问”,医学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主要是科研思维的培养,解决科研问题能力的培养。
1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加强科研能力训练、培养创新能力是培养高层次医学人才的重要环节,关系到经过研究生阶段学习的硕博士研究生在将来的工作中是否能够适应未来国际医学科学技术竞争的基本素质和发展潜力的重要环节[1]。在医学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加强科研能力的培养,重点不在于出多少显著成绩,而在于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科学素质,培养在临床和科研领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在毕业后走上从医之路后有能力、有潜力提高自身甚至全社会的医疗卫生水平。
目前研究生中应届生占很大比例,他们处在人生中精力旺盛、主动学习能力较强的阶段,在求学过程中没有升职称的压力,也较少受功利的诱惑,有更多纯粹的时间去学习、去满足求知欲。在这一阶段,加强科研能力的培养能有效的开拓这些学生的科研思维,更有利于解决科研问题能力的培养。
2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方法
医学研究生科研训练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基础课阶段,即通过专业课、学位课学习,以及导师、科研人员讲座等形式,培养学生科研的基本素质,启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初步具备科研的条件、方法和态度;课题阶段,即通过“课题设计-课题实施-撰写论文-理性认识”较系统进行科研训练,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因此,在上述两个阶段中有效渗透以下方法,将有助于提高医学研究生的科研能力。
2.1学习态度的转变
不管是为了就业压力,还是为了晋升目的而考取研究生,医学研究生毕业都要进行课题设计和学位论文答辩。有的学生学习态度被动,在课题进行中缺乏主观能动性,导师让做什么就做什么,至于为什么这样做从来不主动思考,遇到困难第一反应就是“我不会”,等着有人告诉自己该怎么办。这样的结果,要么是“填鸭”式教学,要么培养出来的研究生不会具有很强的解决科研问题的能力。
学习态度由被动到主动的转变,需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不断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导师本着培养学生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原则,让学生在临床实践或科学实验中逐步形成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策略。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导师在教学中就要敢于“放”,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但是,敢“放”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而是科学的引导学生自觉的完成实践活动。当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或者偏离方向时,导师要予以指导。
2.2掌握最基础的科研技能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研究生具有积极主动性后,掌握以下一些必备的基础科研技能,就可以初步的开展科研工作了。
文献检索。文献检索课是一种方法,对提升研究生信息素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及创业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信息网络时代,任何专家可能都比不上一个科学信息检索与数据合成者对某领域进展的了解。医学研究生要熟练掌握Medline、Pubmed、embase、cbm等检索能力,并能运用自如。
文献管理。撰写医学科研论文是每一位研究生在培养阶段都必须掌握的技能。许多学生在论文撰写时不知怎样去管理参考文献,他们通常采用收集低效、文献存储无序、阅读耗时耗力、论文写作方式枯燥费时,且极易出错的原始的文献管理方式[3],不能满足研究生高效、准确、便捷地利用海量参考文献的要求。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Endnote、Reference Manager等文献管理软件应运而生,学会运用将对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献归纳总结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生物统计学。生物统计学是运用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来分析和解释生物界各种现象和试验调查资料的一门科学。其目的就是科学地设计试验,并对所得试验数据进行分析,达到减少试验次数、缩短试验周期、迅速找到优化试验方案或数学模型的作用[4]。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发展,生物统计方法逐渐成为医学领域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必不可少的工具,它集理论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医学研究生必须掌握并活学活用。
人际沟通。大家一定会有同样的感受, 心情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工作的效率。 因而,一个好的人际关系,一个心情舒畅的工作环境,必然给人好的心情。在这样的人文环境下工作,不但效率高,而且也是一种人生的享受。科研工作通常需要团队分工协作,团队精神的基础是尊重个人的兴趣和成就,核心是协同合作,最高境界是全体成员的向心力、凝聚力,反映的是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统一,并进而保证科研团队的高效率运转。因此,人际沟通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基础科研能力之一,注重培养人际沟通能力不仅有助于团队协作、开展良好的科研格局,也有助于开拓心胸、成就事业。
2.3科研思维模式的转变
科研思维决定了对研究对象进行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如何才能培养强大的科研思维能力呢?在中国教育的现状下,指望中小学期间就像西方国家一样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是不太现实的,研究生阶段的培养就成为最后一次机会。科研思维模式的转变会经历“盲从→质疑→求证”三个阶段。盲从阶段,查阅文献后对前人的工作进行重复,做出“me too”一类结论的工作,这一阶段或许可以应付研究生毕业,然而,亦步亦趋对于培养高水平科研能力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质疑阶段,思维的发展从问题开始。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字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带着问题去学习,产生强烈的探索动机,渐入第三阶段——求证阶段。求证阶段离不开实
践,实践是质疑的验证过程,没有实践的验证,质疑只能是纸上谈兵,滞留于空想,实践可以有效的确定科研思维提升的效果。科研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思维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医学研究生要尽快脱离盲从阶段,提升思维模式。人与人的差异,关键在于能力和思维的差异。如果思维提升了,高质量的研究自然就有了。
2.4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研究生阶段通过科研能力培养创新能力也需要循序渐进地进行。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①知识储备。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人的任何能力都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知识的迁移也是建立在足够的知识储备基础之上,必要的知识储备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与前提。同时,要从单一学科到多学科知识交叉,知识水平提高了,科研创新才有了可能性。②科研道德。如果缺乏正确的科研态度,则容易造成科研行为失范,使科研活动流于形式,不能真正达到以科研带动学习和提高的目的,科研创新则无从谈起。科研工作没有捷径,在培养过程中使医学研究生对科研持敬畏的态度,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养成实事求是、严谨务实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使科研创新远离浮夸。③科研氛围。营造浓厚的学术科研氛围,丰富科研活动内容,培养学生对医学科研具备参与意识、事业心和探索精神。定期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学术带头人进行医学讲座,参与医学交流活动,保证学术交流的制度化、经常化、多样化,在学术交流中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有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5]。
2.5培养良好的科研心态
科学研究是一个充满艰辛与挫折的过程,需要长时间的坚持与磨练才能取得成效。研究生在进行科研的过程中,或许会经历一直发现不了问题所在,或许会经历好不容易发现了问题但其已经没有再研究的价值。故而,或许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或许彷徨、失望和焦虑。因此,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也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调节与控制能力,从而使他们能够抵制不良思想观念的影响和诱惑,战胜自己的惰性,不因暂时的失败而气馁。科学的道路是不平坦的,要拥有一颗强大的心脏,而非玻璃心。
总之,从上述细节入手注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两方面都有收获。医学研究生阶段学习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解决科研问题的能力,为日后胜任不论是科研岗位还是临床岗位的工作,都会打下比较扎实的基础,使“学”与“用”之间有较好的衔接,培养出符合研究生培养目标的高素质的后备人才。
参考文献:
[1]张风琴,张阳,蔡剑飞. 关于长学制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理论与实践[J]. 现代医药卫生,2009, 25(1): 144-145.
[2]刘娜,高春阳,蔡肖兵,等. 高职医学院校文献检索教学改革[J]. 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3, 22(10): 78-80.
[3]刘银萍,郎平,梅立新. 如何指导医学研究生在科研写作中运用EndNote管理文献[J]. 安徽医学,2012, 33(1): 104-105.
[4]李昆太,程新. 生物统计学教学改革初探[J]. 大学教育,2013(14): 93-94.
[5]宋宏程,孙宁. 加强年轻小儿外科医生临床科研能力培养的体会[J]. 继续医学教育,2013, 27(5): 1-3.
(编辑:陈新东)
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