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安亚杰
卷首语
如果商家不打价格战
文/安亚杰
农药领域的价格战,从国内打到国外,从线下打到线上。这样下去,不仅企业、商家死路一条,长此以往,这个行业也将死路一条。
小麦种衣剂在国内兴起了十多年,期间,拜耳的高巧足足笑傲了十多年,至今仍在市场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而作为后来者的国内企业,虽然稍微晚了几年开发,但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等条件,遗憾的是,目前能够叫得出品牌的却寥寥无几。
走访中,我们了解到,从2005年开始,国内几个大企业开始涉足种衣剂市场,而后各方诸侯便蜂拥而至,到2011年,种衣剂市场不可避免地陷入价格战,促销、甩卖、降价!力度之大令人唏嘘不已。然而在这背后,消费者真的获益了吗?价格战难道不是商家之间互相炒作,虚张声势的把戏?
其实不单单是种衣剂市场,除草剂、杀菌剂、杀虫剂等都难逃此劫。
所以,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当外企都在研发划时代产品,玩垄断的时候,国内企业依然在价格上厮杀,还有,为什么就那几个跨国企业的产品人尽皆知?而国内大把企业大把产品却毫无特色。“国内产品从问世到销声匿迹一般不过5年光景,时间这么短怎么能形成品牌?对我们来讲,缺的不是产品而是行业素质。”采访中,某企业董事长不无痛心地告诉笔者。
实际上,谁都知道,价格战是商家情非得已才选择的下下策,在竞争是激烈的,现实是残酷的当下,国内商家只有拿出打价格战的招式才能抢占市场,哪怕拼得头破血流,但结果却很可悲。一再压低成本,产品无利润空间,企业无利可图,按照惯例,厂家只好把产品抛弃,另觅新品重新再来,至此新一轮价格战再度吹响号角。
所以,有人这样调侃:现在企业是不是脑子有坑?不认认真真做产品,成天价格战,成本压低,产品质量没保证,你以为消费者傻呀,东西不好谁还买你?这么浅显的道理难道真的这么难看清?
那么,假如商家不打价格战又会怎样?
我想除了提高技术壁垒和服务别无他法。
坦白地讲,对一款产品看它牛逼不牛逼,主要是看它容不容易被模仿,如果一个产品太好模仿,没有技术壁垒,注定会被价格战打得体无完肤。
在产品好的基础之上,差异化的服务就十分必要,不流于形式,不依靠噱头,切实为农民解决问题才是王道,而那些出了问题一再推诿,不见人影的服务态度早晚也是人人避而远之。
最后,需要提醒的是,对眼下的农药企业来讲,打造任何一款产品都要规避“功利性”的思维,不要给时髦忽悠了,不要被环境弄得浮躁了,要做好打价值战的心理准备,而不是贪图一时之利陷入价格战的泥淖。如果最终是,厂家专注于做出消费者最需要的产品,商家则用心做好服务,整个商业环境有序,良性循环,那就是最好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