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昱海,郑笑冉,铁春雷
(北京大学哲学系科学传播中心,北京100871)
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科普现状研究
——以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查干沐沦镇为例
朱昱海,郑笑冉,铁春雷
(北京大学哲学系科学传播中心,北京100871)
科技的普及状况对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影响很大。查干沐沦镇是内蒙古赤峰地区一个典型的蒙古族村镇,民族特色鲜明,其科普工作以农牧业的技术推广为主,并结合新型的组织生产方式。针对该地区民族情况复杂,区域经济、科技发展不平衡,科普工作面临具体性与系统性的困难。需不断完善科普观念,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大科普投入与人才队伍的建设,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科普工作发展。
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科普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技的普及与公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赤峰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蒙冀辽三省区交汇,是内蒙古第一大人口城市。作为内蒙古重要的经济重镇及蒙古族聚居区,赤峰地区科普发展较早,基础扎实,对推动区域的公民科学素养起了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该地区的民族情况复杂,区域的经济、科技发展不平衡,科普工作在应对一些老问题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巴林右旗位于赤峰市北部,是科尔沁草原一个以牧业为主的半农半牧旗,总人口18.1万人,居住着回、满、达斡尔、朝鲜等民族,其中蒙古族人口8.6万人,占人口总数的48%,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由于自然条件限制,土地沙化严重,经济基础薄弱,结构较单一,市场经济欠发达,1986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扶持县,全旗贫困户占总户数35%。查干沐沦苏木,就是巴林右旗下辖的一个镇。
“沐沦”,即河流。“苏木”,来自蒙古语,指一种介于县及村之间的行政区划单位,即乡级行政区。查干沐沦下辖23个村,有一场两矿,“白山巴林场”,“塔帕煤矿”,“巴林石矿”。根据查干沐沦镇计生办统计数字,全镇户籍人口是1.51万,常住人口才8900多人,土地面积1407平方公里,地广人稀。巴林右旗查干沐沦镇作为赤峰地区一个典型的蒙古族村镇,民族特色鲜明,因此科普工作也与之适应,具有相应的民族风格。
(一)查干沐沦地区科普工作内容与形式
为实现“十二五”期间赤峰市农牧民年增收15%的目标,赤峰市委市政府提出,在“十二五”期间,赤峰市要重点抓好“1571工程”,即500万亩玉米膜下滴灌工程、100万亩高效节水经济林工程、100万亩设施农业建设工程、100万亩牧区人工种草工程、100万头优质肉牛产业工程、100万亩马铃薯工程、100万亩大地蔬菜工程、100万亩谷子滴灌工程。“1571工程”是赤峰市市委市政府在2011年全市农村牧区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的一项农业工程,旨在促进农牧民增产增收[1]。巴林右旗查干沐沦地区的科普工作内容与形式体现在科技项目的实施中,而科技项目的开展大部分都是结合着“1571”项目。
目前,查干沐沦地区的科普工作和国内多数农村地区相似,以农牧业的技术推广为主,并结合新型的组织生产方式。具体说来,查干沐沦地区涉及的农牧业科技项目主要分为农业和牧业两大类。
农业方面,查干沐沦地区近来主要发展订单农业,给农民增收提供保障,并通过新型农业合作社的方式集体经营,按照规模出效益的思想来促进增产。同时引进新技术,如膜下滴灌技术。这是一种将覆膜种植技术与滴灌技术相结合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能起到增产、节水、改善土壤、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作用,并主要应用在玉米生产过程中。该地区的膜下滴灌项目是从2010年开始实施,2011年大概实施了7800亩,截止到项目调查时,据最近的市水利局验收,已经达到了9830亩。相比之前,用同样的玉米种子、种植方式,膜下滴灌种植每亩地增收300-400斤左右,效果明显。
牧业是查干沐沦地区具有民族特色的产业,相关的科普工作也涉及了多个方面,各项工作之间紧密相关。防沙治沙工作带来了禁牧,因禁牧而发展起来的牧业合作社与奶站,改善合作社经营而倡导的对优质肉牛和优质肉羊的引进。这其中最难的工作还是禁牧,这与蒙古族的民族习俗相违背。迄今为止,禁牧已有10年。查干沐沦地区重点是禁山羊,因山羊对生态破坏非常严重。在刚开始的几年,抵触情绪很大。很多人白天不出来,都成了夜牧。起初科普宣传有一定强制性,与政策指令结合在一起。近几年,一方面通过农业的发展,新技术的引进,推广膜下滴灌使原本的牧民多了增收的门路,偷牧的现象就少了。另一方面通过牧场专业化,使得养山羊收益不如肉羊肉牛奶牛,从利益上淡化牧民养山羊的想法。
(二)查干沐沦地区科普工作特点
查干沐沦地区地广人稀、社会经济欠发达、自然环境不占优势,并且民族复杂、农牧民科学素养参差不齐,按传统的农村科普中的单向传播思路,效果较差,也缺乏足够的人财物力支持。要发动群众支持政府和企业的科技项目、开展产业化经营,就必须对农牧民进行科普宣传,将科技项目的基本原理、益处给群众耐心讲解。新技术推广,就需要通过一部分示范户,让他们确实得到甜头,明显增收。这就是最好的科普宣传材料。该地区科普工作总体特征概况起来是利益引导,软硬兼施。所谓“利益引导”,就是通过利益比对的方式,刺激农牧民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化被动为主动,使他们自发地、主动地去向技术专家咨询,去学习那些能带来增产增收节能减耗的新技术。“软硬兼施”是由这一地区的具体的社会经济环境特点导致的产物。“软的”,就是采取侧面的方式,耐心劝说农牧民去学习、体验科学文化知识;“硬的”,主要是指自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背景、行政命令、各种处罚等方式。前者主要是各种高新技术生物公司、服务性事业单位说采取的方案,而后者则主要被政府部门以及具有实权的事业单位以发布行政指令的方式采用。
以查干沐沦地区农牧业产业化为例,在刚起步的时候,农牧民基本上是看不到项目前后效益的对比的,这时主要是强制命令的方式让牧民过来听讲。在农业合作社完善之前,由于生产责任制,“见地割三条,家家一块自留地,”农民基本上是各耕各的,这就淡化了集中学习科技知识的活动。但合作社发展壮大之后,情况就变了。例如在养殖方面,甲养了40只羊,乙用同样的成本能养120只。在种植方面,到秋天打场了,同样3亩地,甲能产一堆玉米,乙同样成本产3堆。对比起来,收益差别很明显,会对甲造成很大的刺激,激励甲主动学习科技知识。所以就是用这种科学放牧带来的利益比较去间接地科普宣传,而且效果也远远好于传统的纯科普行为。
虽然利益导向成为科普宣传的主体,并不意味着对农民科技教育的经典模式就不重要了。传统的科技讲座依然占着重要的地位,除了因各种科技项目的实施需要不定期的组织农牧民集中学习科技知识,查干沐沦镇里的“农牧民大讲堂”,也发挥了不少益处。每年春耕前,查干沐沦镇政府都会组织各村的农业经济人,或者一些年轻的退伍军人等,请旗农业局的人对农民进行培训,地点就在镇政府大院中的“农牧民大讲堂”,培训内容都是关于科技兴农项目。这个“农牧民大讲堂”实际上也是对农民进行科普教育的重要场所。每当查干沐沦地区需要举行科普活动的时候,就会有专家、企业技术人员首先在这个大讲堂对农牧民进行初步的讲解。另外,镇上也经常组织过养殖、种植大户以及农业经济人去赤峰市里参观学习。
(一)具体性困难
1.科普对象文化素质偏低。这与近年来城市化进程加剧有关,大多数年轻人进城务工,留守农村的基本都是老弱病残,思想相对来讲比较固化,对新鲜事物接受能力较差,很难通过科普活动去改变其固有思想。这点在查干沐沦地区体现明显,前文提到,查干沐沦全镇户籍人口是1.51万,常住人口才8900多人,基本以老幼为主,其中蒙古族较多,少数不懂汉语,即便本民族语言也有部分不会书写、阅读,加大了科普工作的难度。
2.传统观念难改。蒙古族从成吉思汗时期就以放牧为主,不善农业,并且这些蒙古族牧民有着很强的历史认同感,坚信祖先的生活方式是优秀的,要想在短时间内改变这种近千年来的传统观念非常艰难。这一点也是在宣传禁牧中最困难的问题。如果靠强制命令的方式禁牧,年轻人还可能找到其他出路,但那些稍年长的人,让他们养羊养牛,“他们养牛养不了,出去买饲料也买不回来,天天喂也喂不了”。
3.法律意识淡薄。在具体项目实施过程中,部分农户尽管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却对项目本身仍旧不理解,盲目申请上项目,低价转卖国家发放的设备器材,置国家利益于不顾。但这决不是农牧民本身的问题,给百姓扣上“刁民”的帽子永远解决不了问题,长远来看还是农牧民在现阶段缺失法律与集体意识,而政策的制定跟不上形势的发展,使基层干部在科普过程中面对重大压力。
(二)系统性困难
1.西部地区农村科普经费严重不足。经费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西部地区的科普基础设施较差,政府的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极大地影响了这一地区农牧民科学素质的提高和科普工作的开展,如查干沐沦地区,几乎没有单独的科普工作,难以维持正常运转。另一方面是农民增产增收途径单一,发展引擎动力不足。目前在我国农村,约71%的劳动力仍以从事农业生产获得收入作为主要经济来源。然而,传统农业生产的效益低,采用新技术的成本高,风险也较大,这些问题不同程度地抑制了农牧民学习科技知识、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2]。
2.农村科普体制不健全。当前在我国农村,特别是西部农村,科普体制严重不健全,制度不完善,难以满足新形势下农村对科技服务的多元化需求。部分农村科普组织名存实亡,陷入无人过问的松散瘫痪状况。不健全的体制,导致科普的模式也很不合理。农村科普大多实行的是自上而下的模式,政府与农牧民之间缺乏沟通,政府对农民的真正需求把握的不够贴切,甚至个别政府人员片面认为农民素质差、“科普工作做了也是白做”,而农民又缺乏向政府诉求的渠道,导致科普的形式、内容及具体的项目推广很难得到群众的认可。而且这种自上而下的科学技术传播方式缺乏有效的考核机制及合理的评价体系,科普工作又只注重活动开展本身,而不注重实际效果的调查和分析,造成了我国农村科普工作的空洞无物,虚假繁荣[1]。而体制不健全、模式不合理造成的最严重的后果,就是对科普的重视不够。农村科普工作的最大特点是周期漫长,见效缓慢。在许多地区,尤其是基层的县乡村,由于科普不能带来经济效益,不能推动GDP增长,政府绩效考核也基本不会考察科普事业,导致科普工作的重要性不能引起地方政府的重视,不能成为日常性工作,往往是上级发动一次,下面行动一次,缺乏长期化和制度化。
3.农民科学文化素质较低,对科技的认知、接受能力较弱。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在我国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或小学文化程度以下占40.3%,其中文盲占8.1%。小学文化程度占32.2%;大专以上学历的仅占0.5%;全国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为1.98%。而欧美等发达国家这一比例都在20%以上。而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机会的增加,农业劳动者的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农村比较有知识年轻人离开了农村,进城务工、生活,留守农村的妇女、儿童、老弱病残者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进一步加大了农村科学技术普及的难度。农村居民文化水平较低,严重影响了科技知识和信息的理解和有效转化[2]。
4.科普人才缺乏。西部农村科普专业人员严重不足,且年龄老化严重。农村科普人员缺乏知识更新的环境,难以跟上现代科技发展的节奏。又加上工作环境及待遇不好,基层农村科普部门很难吸引高素质人才,导致队伍整体知识水平低,更新慢,甚至形成恶性循环。在西部农村基层,专业做科普的公务人员屈指可数。基本上都是从其他岗位抽调过来临时下乡搞科普。上级通知要做科普,下面可能就会先看看哪个部门的人有空,然后派这个人下乡应付下。实际上,基层的工作人员基本上都是“全能”型人才。可是这个“全能”,在另外一种意义上也是一种无奈。没有资金,没有科普专业人才,基层公职人员只好被“全能”,否则工作就无法开展。
5.科普方式存在问题。现有农村科普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首要问题就是只重视农业实用技术和生产技能的传播普及,漠视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的传播,片面重视自然科学技能与知识的传播。这与近代中国科学主义的兴起密切相关[3]。根据一项对基层科技人员的科普工作内容调查,88.06%的人偏重普及先进实用技术,而仅有16.92%的人宣传普及思想道德文化、卫生保健知识[2]。这一点从项目组在查干沐沦地区的调研就可直观感受到。查干沐沦地区的科普,几乎都是蕴含在具体的农牧业科技项目的实施中,基本没有独立的科普活动。同时,科普工作手段落后,方法简单,形式主义弥漫着科普工作的全程,偏好于做一些规模大、人数多的短期临时活动,随意性较强,农牧民接受认可程度有限。而在科普的工程中,过多地扮演教育者和传播者的角色,硬性地、消极地灌输的多,引导农民积极主动参与的少,农牧民处于消极的地位。此外,科普工作缺乏系统性、灵活性和针对性,科普工作不能贴近农牧民需要,不能提供全方位、长期性的科学技术服务。
这些具体性与系统性的困难已成为制约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亟待提高。以对查干沐沦地区的调研为主,结合现有的科学传播理论,本文提供以下几点建议,也为其他少数民族地区的科普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转变科普观念,树立大科普思想
科普,通俗地讲,指科学技术的大众化——即受过科学教育的人通过大众传媒向社会公众介绍科学知识和科学事业的发展,以培养公众的科学意识,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4]。刘华杰教授则将科普工作分为的两个方面,即如何传播和传播什么[5]。我们不只要传播与农民增产增收相关的科学技术,更应该同时传播科学的文化层面,注重农民精神文明的提高,让百姓真正参与科普工作中。在这里,社会参与是很重要的。社会是科学的土壤,科学作为一种文化也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因此,科学和科学文化的传播和普及,只能与社会和社会文化的发展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只有将科普事业更好地融入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之中,科普才可能得到更好的发展[6]。另外,基层政府必须明白科普工作的重要性,不仅要重视开展的科普活动,更要重视科普工作的实际效果。考虑到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科普工作的主力还只能政府来承担,发挥其主导作用,加强科普工作的领导与协调,进一步完善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形成由科技主管部门牵头,各相关部门各负其责,社会普遍参与的工作格局[2]。通过树立大科普思想,使科普工作服务于现代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健全政策、法规与体制
科普工作要想健康的、全面的发展,就必须要制定相应的法规和政策。首要问题是提高社会对民族地区科普工作的认识,认真探索、研究和解决少数民族地区科普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具体措施上,将科普工作列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中,积极解决科普工作中的问题;建立良好的科普工作激励机制,刺激广大科技人员和科普工作者投身科普事业的积极性[7];健全科普的组织体制,以保障科普法规能够得到顺利贯彻落实;不断完善基层科普组织,条件成熟时应成立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7];建立科普工作的长效机制,尽快制定农村科普工作中长期发展纲要,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的长期稳定的运行模式和工作机制[2];将科普工作纳入党政主要领导年度考核内容,考核结果作为提拔、晋职、晋级的依据之一[8]。
(三)增加科普投入
政府应设立农村科普专项,形成稳定的资金支持渠道。此外,要从多个渠道增加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科普投入,不仅是资金,也包括科技场馆、设备、人力物力的投入,加强科普设施建设。同时,要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开发出更多的科普资源,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科普宣传服务的功能和手段。在国家层面上,科普经费与各类科技计划应该加强向西部地区倾斜。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在少数民族地区,需要因地制宜地培养和造就一专多能的科普队伍。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应采取多种形式,为民族地区科普队伍的发展壮大创造有利条件,建立和完善科普人才的激励机制和培训机制。在迅速普及基础教育的同时,大力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努力普及中等教育,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并制定相关的教育政策,对少数民族贫困人员优先实行免费和部分免费的特殊政策。同时在教育规划中,要重视人才的交流。开展东西部地区人员交流和学术交流、合作开发,鼓励联合申报和承担国家科技任务。并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增加西部地区科技人员出国访问和进修的机会。
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关系着整个社会的稳定繁荣,科学技术在地方上能否普及直接关系到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内蒙古赤峰市查干沐沦镇为例,近年来,少数民族地区的科普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保障了农牧民的增产增收,但同时面对着诸多困难与挑战。因此,我们需要继续不断完善科普观念,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大科普投入与人才队伍的建设,推动科普工作的发展,从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1]黄芳,李明生.我国农村科普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4(2):38-39.
[2]孙传范,王喆.我国农村科普工作的发展状况与对策建议[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5,(5):76-79.
[3]李丽.科学主义在中国的历史与现实之省思[D].复旦大学, 2006.
[4]曾国屏,古荒.关于科普文化产业几个问题的思考[J].科普研究,2010,5(1):5-11.
[5]刘华杰.科学传播的三种模型与三个阶段[J].科普研究,2009, (2):10-18.
[6]曾国屏.关注科普与文化产业发展的结合[J].中国科技论坛, 2007,(3):5-6.
[7]任福君,张晓梅.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科普状况调查研究初探[J].科普研究,2008,3(1):36-43.
[8]盛广敬.海南基层科协开展农村科普工作的现状及建议[J].科协论坛,2010,(8):34-36.
Study on Status of Rural Science Popularization in M inority Region:A Case Study of Chagan Xilam ulun Town of Bairin Right Banner of Chifeng City in Inner M ongolia
ZHUYu-hai,ZHENG Xiao-ran,TIE Chun-lei
(Science Communication Center of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Pek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871)
Science popularization greatly influences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minority regions.Chagan Xilamulun Town is a typical Mongolian village in Chifeng City,with distinctive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The science popularization in this town focuses on the promotion of agriculture and herd technology.However,due to its complex ethnic situation and its uneven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science and technology,the science popularization meets specific and systemic difficulties. For this,more efforts should be taken to improve the science popularization,strengthen 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 and put more investment in the science popularization and talent team construction, thus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popularization of the minority regions.
minority region,rural area,science popularization
C95
A
2095-6266(2015)02-063-05
2015-3-20.
中国科协研究生科普研究能力提升类项目(2012KPYJD01-13)。
朱昱海(1986-),男,河南周口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科学哲学与科学史研究。
郑笑冉(1983-),男,蒙古族,内蒙古赤峰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科学哲学与科学史研究。
铁春雷(1988-),女,满族,吉林珲春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科学哲学与科学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