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观察与护理

2015-12-09 06:00:07韦艳珍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鸣音禁食胎龄

韦艳珍

(广西百色市妇幼保健院内儿科,广西 百色 533000 E-mail:wyzyan77@sina.com)

喂养不耐受(Feeding Intolerance,FI)是指早产儿由于胃肠道功能发育不成熟,开奶后容易出现胃潴留、呕吐、腹胀、排便不畅等现象[1]。喂养不耐受影响早产儿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及生长发育,肠道喂养的进展缓慢通常导致肠外营养的延迟,长期胃肠外营养可造成肠黏膜萎缩、乳糖缺乏、代谢紊乱等一些系列不良情况,削弱胃肠功能和结构的完整性,而这将使早产儿易患上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胆汁淤积症、血源感染及肝功能障碍,使其存活率下降[2]。2010 年1 月~2014年5月我院内儿科收治早产儿中出现不同程度的喂养不耐受27例,现将护理体会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本组病例27例,其中男18例,女9例,胎龄(31.5±0.9)周,出生体重(1.5087±0.296)kg,头围(29.5±1.5)cm,身长(41.7±2.5)cm,分娩方式:顺产21例,剖宫产6 例;Apgar评分:1 min(7.0±2.0)分,5 min(8.3±0.9)分。所有患儿在排除有先天性消化道畸形或遗传代谢性疾病后均符合以下喂养不耐受判断标准[3]:①频繁呕吐,每天>3次;腹胀(24h腹围增加>1.5cm,伴有肠型)。②胃残余超过上次喂养量的1/3或24h胃残余量超过喂养总量的1/4或持续喂养时超过1h的量。③胃残余被胆汁污染。④胃内咖啡样物,大便潜血阳性。⑤大便稀薄,还原物质超过2%(乳糖吸收不良)。⑥第2 周末喂入量<8 ml/(kg·次)。⑦奶量不增或减少,持续>3d,体重不增。所有患儿入院后均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给予保暖、采用谷氨酰胺、肠道生态制剂、促胃肠动力等药物进行治疗,同时给予对症治疗、预防感染和静脉营养支持治疗等。

2 结果

27例喂养不耐受的早产儿经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后,其中1例患儿经家属强烈要求转上一级医院治疗、2例家属自动放弃治疗出院,余24例均治愈出院。24例患儿恢复到出生体重时间为3~15d,平均(7.5±2.0)d;达到完全肠内喂养时间12~28d,平均(16.5±3.5)d;住院天数20~45d,平均(25.5±5.5)d。

3 讨论

3.1 病情观察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特征有胃潴留、呕吐、腹胀等表现,因此责任护士在新生儿早期及开始肠道喂养1周内应严密观察早产儿有无呕吐,如有呕吐者观察并记录呕吐的次数、量和性状。每次喂奶之前,检查早产儿有无腹胀、胃内有无残留,若有残留观察并记录残留量、性状。观察早产儿腹部体征,听诊肠鸣音情况,观察并记录早产儿每日大便的次数、量和性状。本组27例喂养不耐受早产儿中出现单纯呕吐3例(11.11%),单纯腹胀2例(7.41%),单纯胃潴留2 例(7.41%);同 时 发 生 呕 吐 和 胃 潴 留1 例(3.70%),胃潴留和腹胀1例(3.70%),呕吐和腹胀1例(3.70%),3 个症状同时发生17 例(62.96%)。出现呕吐的时间为患儿日龄1~2d、开始肠道喂养后至第2d,腹胀出现的时间患儿日龄2~5d、开始肠道喂养后15h至第3d,胃潴留出现时间为患儿日龄2.75~7.25d、开始肠道喂养后15h至第3d。

3.2 护理

3.2.1 体位护理 由于胎龄不足,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差,合适舒适的体位能促进胃内食物的排空,降低患儿胃及腹部压力,减少胃食管反流的现象,同时促进食管的酸清除功能,体位护理是早产儿基础护理的组成部分[4]。用浅色全棉柔软布巾及弹力棉模拟子宫环境自制“鸟巢”,把患儿放置于其中,手足能触及“鸟巢”周边,增强患儿的安全感。喂奶时采取15°~20°的头高脚低位,喂奶结束后取右侧卧位并保留30min,或根据患儿病情给予头抬高15°俯卧位1h。俯卧位时注意观察患儿呼吸、心率等变化,确保卧位时的安全。

3.2.2 非营养性吸吮 非营养性吸吮可有助于患儿尽早建立节律的吸吮模式,改善其吸吮功能和吞咽协调能力,促进胃肠道的生长、发育和功能成熟,提高胃肠营养的耐受性,有助于从胃管喂养过渡到经口喂养。本组患儿均在每次喂奶前后10~15 min采用空的未开孔橡胶奶头让患儿进行吸吮10~15min,每天7~8次,对吸吮能力欠佳患儿,每隔2~3h用橡皮奶头或棉签或护士戴手套轻轻刺激患儿口腔诱发其吸吮反射。

3.2.3 洗胃护理 早产儿在分娩过程中吞入羊水过多或吞入被胎粪或母血污染的羊水,刺激胃黏膜,导致胃酸及黏液分泌亢进而引起呕吐或腹胀,发生喂养不耐受现象,洗胃可以把胃内的分泌物彻底清洗干净,可有效预防呕吐和腹胀,降低喂养不耐受[5]。本组患儿均在出现呕吐时采用1%碳酸氢钠给予常规洗胃,洗胃液温度35~36 ℃为宜,用量按<1 500g体重者每次5ml,>1 500g体重者每次10ml,洗胃液总量50~10ml,注入速度一般为30s注入15ml,直至抽吸液清晰。洗胃过程中注意观察患儿面色、心率、呼吸的变化,洗胃动作应轻柔,并不时变动胃管方向及更换体位,防止长时间冲洗胃黏膜某处导致损伤,洗胃后2h后可给予非营养性吸吮,禁食2~3h。

3.2.4 喂养护理 ①禁食:患儿出现喂养不耐受时应给予禁食,但应尽量缩短禁食时间,保持微量喂养。本组27例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后均给予洗胃、禁食2~3h等措施后采取微量喂养,开始每次1~2 ml,间隔6h喂养1次,观察患儿耐受情况,以后根据患儿消化情况逐渐缩短喂养间隔时间,增加每次喂养量,直至患儿喂养耐受,喂奶量达160~180ml/(kg·d)。②喂奶量:由于早产儿胃肠能耐受的喂养量很低,喂奶量的增加以缓慢添加为原则,不宜超之过急,缓慢增加喂奶量可提高喂养耐受性。③喂奶方式:胎龄<32周早产儿由于呼吸、吸吮、吞咽的协调能力低,均采用插胃管管饲方式喂养,尽量采用微量泵泵入。对纠正胎龄>32周、体重>1 500g可采用经口喂养,若患儿吸吮有力、吞咽动作协调、无呛咳可保留胃管,如经口喂养不足再从胃管补充。④喂养注意事项:每次喂奶前应观察胃残余量,如胃残余量超过上次喂奶量的50%,且患儿腹胀明显,应暂停喂奶1次。胃残余量小于上次喂奶量的50%,患儿无腹胀、腹部柔软、肠鸣音3~5次/分,将胃残余量重新注入胃内,补足当次喂奶量即可;若患儿腹胀明显、肠鸣音少于3次/分或听诊腹部有气过水声样肠鸣音,给予暂停喂奶,至患儿腹胀消失、肠鸣音正常、胃内无滞留再继续喂养。

3.2.5 腹部抚触 每次喂养后30~60min,在患儿安静状态下,责任护士用掌心或食指、中指、无名指指腹以患儿脐为中心由内向外、自右下腹→右上腹→左上腹→左下腹按顺时针方向进行腹部环形抚触,抚触时动作轻柔,用力平稳、均匀、适宜,先轻后重,避开膀胱区,抚触过程中注意观察患儿有无肌张力增高、哭闹等反应,如出现上述反应应立即停止抚触。每天抚触2~3次,每次10~20min。

4 小结

早产儿由于胃肠动力发育及协调性差、各种消化酶的水平及活性低、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能力不足等原因容易出现喂养不耐受,易发生在新生儿早期及开始肠道喂养1周内,护理人员在对早产儿的护理中应严密观察并及早发现喂养不耐受的临床征兆,一旦出现呕吐、腹胀、胃潴留等喂养不耐受的临床表现时应谨慎禁食,加强体位护理,给予洗胃、非营养性吸吮、腹部抚触等措施,并采用微量喂养、重视喂养护理等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改善早产儿的喂养耐受性,促使其尽早恢复出生体重,改善预后。

[1] 卢春燕.发展性照顾护理模式对低出生体重儿的影响[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3,35(6):887-889.

[2] 刘丽芳,张伟忠,廖均梅.母乳及益生菌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效果[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4,36(1):51-52.

[3] 魏林,阎妍.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相关因素分析与护理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2):160-162.

[4] 李神美,韦琴.早产儿不同体位护理研究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18):1664-1666.

[5] 刘继秀,李莉,邢彩英,等.低出生体重儿早期洗胃对消化功能的影响[J].中华全科医学,2012,10(5):822-823.

猜你喜欢
鸣音禁食胎龄
肚子总是“咕噜噜”叫是怎么回事
家庭医药(2023年12期)2023-12-18 02:16:19
肠鸣音监测仪在临床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
不同胎龄、不同出生体重新生儿的首次肝功能指标的差异性
儿童择期手术前禁饮禁食的现状及研究进展
早期综合干预对小于胎龄儿生长发育、体格发育和智能发育等影响观察
“关于全面禁食野生动物的决定”之思考与相关法修改建议
医学与法学(2020年3期)2020-09-18 09:21:04
禁食野味 从我做起
科学(2020年2期)2020-08-24 07:57:02
禁食野生动物,保护生物多样性
科学(2020年2期)2020-01-08 14:55:16
肚子“唱歌”,可能是消化不良
分辨肚子咕噜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