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水利史上的丰碑

2015-12-08 01:10
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 2015年11期
关键词:雷州半岛群英雷州

1958年6月,雷州青年运河工程开始兴建,因开凿者以青年人为主而称之为青年运河。1960年5月,经过30多万劳动大军的奋力拼搏,仅仅用了不到两年时间将工程建成,成就了一个彪炳湛江水利史的丰碑。工程完成的土方量为6583.4万立方米,石方量为70.4万立方米,这些土石铺一条1米宽10厘米厚的路,可绕地球16.6圈。1960年2月,邓小平同志欣然挥毫,为我国水利工程写下唯一的题词:“雷州青年运河”。

建设雷州青年运河工程的历史背景

雷州半岛,是史上有名的“苦旱区”,有“十年九旱、赤地千里”之称。遇上大旱之年,粮食无收,吃草根啃树皮。千百年来,这里饱受干旱,赤地千里,“水贵如油”。天下四绝之一“雷州换鼓”产生的背景就是雷州缺水。

据《雷州县志》记载: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雷州大旱,是岁斗米二钱五分,民多茹树皮延活。饥死者万计”;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大旱,禾稼无收,灾民流离失所,饿死者无数”;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大旱,八成农田龟裂,作物焦枯,民不聊生,百姓入山寻野菜充饥”。干旱给雷州半岛人民带来极大的苦难,祖先们做梦也喊水,姑娘选婆家也要看看水缸里有没有水。

遂溪城月石头塘村,因干旱人穷,年轻人娶老婆难,是有名的“光棍村”。在廉江下田仔村,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有女不嫁下田仔,年年苦旱产量低,日夜车水不能睡,双脚踩肿眼熬红。”雷州附城下河、雨田村,苦旱出了名,旱灾之年,村里人四处逃荒、家破人亡。

为了生存,先民们虔诚祭天,祈求苍天护佑。然而,锣打破,鼓击穿,雷州半岛还是苦旱一片,灾害不断。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雷州半岛干旱问题,如何解决雷州半岛乃至整个湛江地区的干旱和缺水难题,成为当时湛江决策层执政智慧和民生情怀的头等大事。

1955年,春夏两季大旱,雷州半岛近半数农田无法耕种。时任中共粤西区党委第三副书记的孟宪德暗下决心,一定要改变雷州半岛的干旱问题。

1956年2月,孟宪德被任命为中共湛江地委第一书记,他带领地委班子领导跋山涉水,深入调研,寻策问计,经过多次反复论证,最后认为改变干旱的出路就在修水库,建运河。

本来建设雷州青年运河项目是被安排在第三个五年计划由国家投资兴建的,但为了早日解决雷州半岛旱涝问题,1958年5月15日,以孟宪德书记为首的中共湛江地委领导班子集人民愿望做出了《关于兴建雷州青年运河工程的决定》,实行民办公助的形式推动项目提前上马。

辉煌的建设历程

兴建雷州青年运河工程,牵动全国,备受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高度重视和极大关怀,获得广东省委、省政府以及原国家铁道部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等省区的大力支持。

1958年6月10日,雷州青年运河工程鹤地水库正式动工建设。时任中共湛江地委第一书记孟宪德,为开工誓师大会做出了“向大自然进军,让九洲江永远为人民服务”的题词,轰轰烈烈的雷州青年运河工程建设拉开了序幕。

当时,湛江地区生产资料匮乏,生产力落后,没有工程机械,也缺乏运输工具。但兴建雷州青年运河,民心所向,群众纷纷表示,要人出人,要粮出粮,工地上出现了父子齐上阵、夫妇同劳动、老幼争出力的场面。

建设工地上,劳动大军达30多万。30多万民工在中共湛江地委领导的带领下,自带粮食、自带工具、自带铺盖,在建设工地上搭棚扎寨摆开战场。“日食工地,夜住山岗,风吹只当摇羽扇,雨淋免了洗衣装”,浩浩荡荡的劳动大军,不管严冬酷暑,狂风暴雨,夜以继日奋战在工地。

工程建设过程中,广大党员领导干部率先垂范,与群众一道劳动,吃住在工地,冲在最艰苦、最危险的第一线。比如,地委第一书记、工程总指挥孟宪德同志生活俭朴,坚持在工地指挥和劳动,完全忘记了自己的家庭;总指挥王勇,在水库截流抢险工地上,一边指挥突击手填土堵口,一边身先士卒扛沙包;总指挥赵立本,在工地拉车运土,与群众打成一片。

气拔山兮力盖世,青年才俊建奇功。雷州青年运河工程开凿者以青年人为主,故称之为青年运河。青年一代不负时代重托,勇于担当,不辱使命,他们在工地上赛风格、赛力气、赛贡献,不少青年人推迟了婚期在工地比干劲。青少年也人小志气大,14岁小女孩吴云英,跟着大人到工地劳动比贡献。

中老年人也不甘示弱,73岁老人徐益,老当益壮,在工地比思想、比干劲;还在工地上出现祖孙三代同劳动的当代愚公钟绍明等。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兴建水库的民工靠着双手、肩膀、双腿,手提、肩挑、腰背,移山造海,劈岭筑坝。在劳动中,他们不断改进劳动工具,创新劳动技术,用土办法制造了堤坝索道车、杠杆起土机、人力拉动卷扬机,等等,不断提高劳动效率,推进劳动进度。他们凭着韧劲,推车拉土,挖坑打夯,特别是,两三千斤重的大石碾竟然是用人力来推动。

30多万劳动大军就是以这种气吞山河之概,乾坤转动之势,拦截九洲江,筑起大坝,挖通渠道。1959年8月,仅用一年零两个月时间,这个国家大(1)型骨干水利枢纽工程的鹤地水库胜利建成,成为广东省内最大的“人造海”。

在鹤地水库建设中,劳动大军同时轰轰烈烈进行着雷州青年运河灌区建设。灌区工程建设者遇山移山,逢岭劈岭,遇水架桥,破解一个个难题,打赢一场场会战。1960年5月,青年运河灌区工程投入运行。灌区涵盖了湛江市除徐闻县以外的8个县市(区)及茂名市辖的化州市,成为全国重点大型灌区,广东省第一大灌区。

千淘万漉虽辛苦,事经磨难终始成。雷州青年运河这个巨大工程在施工设备简陋、条件艰苦的情况下,仅仅用了不到两年时间建成,成就了一个彪炳湛江水利史的丰碑。工程完成土方量6583.4万立方米,石方量70.4万立方米,这些土石铺一条1米宽10厘米厚的路,可绕地球16.6圈;运河灌区主干渠两边河坝长550多公里,相当于从海口到广州的距离;各干、支、斗渠4039条共长5000多公里,渠道两岸长度相当于中国到美国的距离。

世界闻名的苏伊士运河,总长190公里,挖掘工作花费了近11年时间;总长81公里的巴拿马运河,从开工到建成共花了近40年时间。相比之下,雷州青年运河这样浩大的工程仅用不到两年的时间建成,人们无不为之惊叹,为之敬慕,为之歌吟,为之传颂。

工程建成后的影响

雷州青年运河工程建成后,雷州半岛运河渠道纵横,福水润泽,从根本上改变了雷州半岛旱、洪、涝频发的面貌,运河成了雷州半岛人民的幸福河、致富河。随着时光年轮的前进,运河水发展成了湛江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市民日常生活的“生命之水”,成了湛江市社会稳定和人民安居乐业的“幸福之源”。鹤地水库成了湛江人民的“大水缸”“母亲湖”。

领导高度重视、亲切关怀

鹤地水库和青年运河灌区工程建设,备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也引起了国内外的高度关注。

1958年,周恩来总理亲自接见了出席全国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的雷州青年运河代表,并签署颁发了国务院奖状。

1960年2月,邓小平同志欣然挥毫,为我国水利工程写下唯一的题词:“雷州青年运河”。时任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习仲勋,也对雷州青年运河高度重视,给予极大关怀。

1964年,董必武对工程感慨赋诗:“鹤地水为库,雷州旱不扰;河山已易色,跃进势仍遒。”郭沫若也热情洋溢为运河工程赋诗赞美;陈毅元帅亲自在水库边种下两棵南洋杉,被誉为“元帅杉”。

从1960年2月,党和国家领导人邓小平、朱德、叶剑英、董必武、陈毅、贺龙、陶铸、郭沫若、习仲勋、王震等先后到雷州青年运河工程视察指导。

雷州青年运河工程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越南劳动党主席胡志明等外国著名人士也纷纷前来参观学习。

历任广东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均前来检查指导,留下了宝贵的指导意见。

1998年,中央政治局原常委、时任广东省委书记李长春前来湛江视察治旱时,对雷州青年运河做出了扩容节水的指示。

2006年,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时任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看望了水库移民,并提出要关心水库希望解决的问题。

2007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时任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到雷州青年运河灌区调研时要求,要从战略和全局高度重视雷州青年运河工作。

2013年8月10日和2014年7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两次亲临鹤地水库视察,提出把水库环境整治列为省重点环境问题,并亲自推动两广建立联防联治机制。

雷州青年运河工程的建设史是一部为民担当、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辉煌史。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为民、务实、清廉”精神。

弘扬运河群英精神的基地

在美丽的鹤地水库渠首,2015年4月建成了运河群英精神教育基地,基地总占地面积75亩,是为了纪念以孟宪德为班长的中共湛江地委带领30多万人民为了改变雷州半岛苦旱的面貌,手挖肩挑修建雷州青年运河工程的创举而建立的。

基地主要有雷州青年运河展览馆、鹤舞地灵雕塑、运河群英雕像、运河群英树、群英万寿墙、建库开河纪念馆、全国护水文化长廊、名人题字石碑、护生园、运河群英故事厅、党史教育展厅等景点。基地融合了爱国主义教育文化、党风廉政教育文化、爱水护水节水文化、放生文化、运河群英精神文化,是弘扬“为民担当、艰苦创业、无私奉献”运河群英精神的重要平台。

猜你喜欢
雷州半岛群英雷州
雷州书法
雷州半岛崩岗区不同植被重建模式下林下植物多样性分析
清代雷州半岛糖贸易及其规范化——以新发现的雷州花桥碑刻为例
2009,新武器群英荟
雷州古建筑符号的审美价值研究
Almost Sure Convergence of Weighted Sums for Extended Negatively Dependent Random Variables Under Sub-Linear Expectations
雷州半岛石狗文化旅游资源创新开发探析
雷州半岛水与火造就的中国遗世独立
雷州书画作品选
雷州湾海域悬浮物浓度遥感监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