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华
中国著名作家沈从文的作品中普遍都会体现一个特殊的“水”意象。沈从文的作品来源于水又升华了水,水是沈从文作品中的情感源泉,也是沈从文作品的特点。历世历代的文学家都没有像沈从文一样青睐水,将水放在心灵深处来解读。所以,分析并解读沈从文的作品首先需要充分了解他所表达的水意象,这也是解读其作品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一、地域文化的影响
地域文化对许多作者的创作风格、审美观念、思想个性和创作欲望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沈从文更是如此。地域环境主要是作者所处的环境,沈从文的家乡——湘西凤凰县,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凤凰古城被水包围,可以说是一座水城。水不仅仅是当地的地域特色,其地理文化中也充满了许多的水文化。沈从文的作品也深受当地地域特色的影响,从小就被水所围绕、接触水,可以说他是和水一起“成长”,从他的文章中也能够感受到他对水不舍的情怀。除此之外,水对他的影响也来源于家乡文化。湘西文化自古以来都是充满着浪漫的情感,这种代代遗传的情感也一定程度地改善了沈从文的审美观念和思考方式。
二、童年经历的影响
作者的童年会对其成年之后的作品有显著的影响。沈从文的童年是一段非常欢乐的时光,他小时候并不爱看书,但是却非常热爱大自然这本“书”,尤其爱水,每次接近水的时候,就会感受到十分的欢乐,感觉自己和大自然融为一体了。由于经常和水接触,水边居民的雄壮、野蛮的生活方式也在沈从文的作品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沈从文长大之后,独自一人来到北京上大学。刚开始生活非常艰苦,当他的作品被人们所认可之后,便有了令人羡慕的地位。但是,他仍然认为有“城市人”和“乡下人”的距离感。为此,他拒绝城市生活,认为城市的生活会对他的营养、睡眠造成影响并给他以人与人之间不够亲近的感觉,并且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感觉越发剧烈。为了得到心灵上的安慰,他在作品中尽量回避都市生活,有意无意地会流露出对都市生活的厌倦。
三、沈从文作品中的水意象
沈从文作品中的水意象主要体现在水与自然、水与生命和水与忧郁这三点情感上。水是生命的源泉,人在潜意识里认为水是生命的代名词。沈从文对水有独具风格的认识,并将这种理解融入到文学作品当中。沈从文的绝大多数作品中都创建了一个健全的水世界作为作品背景,之后在此背景之下创建人物形象。在沈从文的作品之中,水除了代表生命之外,还利用水的流逝性代表着忧郁愁苦、孤独苦闷的心情。
沈从文的文学作品之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普遍来源于水。人物具备水的自然品性和水的性格,水和人物便出现了同化现象,可以随意转换。例如《边城》中,居民都具备质朴、淳朴的品质,他们的内心就像水一样纯洁、本分,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哪怕是妓女也比城市中的假绅士更加可靠,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都来源于水。沈从文在写作过程中也经常利用水来形容善良人的质朴特点,用水的灵动之气来描述少女的心境,形容她们的内心像水一样明净。沈从文在这类作品之中着重描写她们的水边生活,以此来反映她们的内心没有受到现代都市文化的影响。例如《边城》中的女主角“和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的事,从不发愁,从不动气”。通过这类语句,便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作品中在水边生活的女主角的纯洁内心。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水作为原始意象的功能,代表着忧郁愁苦和孤独苦闷。水的流逝性和生命中的单向性有着相似的关系,它代表着一去不复返的忧伤情怀。沈从文对这种忧郁愁苦和孤独苦闷的情怀有着独到的体会,在他的作品中也出现过多次。例如:“孤独一点,在你缺少一切的时节,你就会发现‘原来还有个你自己这是一句真话,我有我自己的生活和思想,可以说皆从孤独得来的,我们的教育也是从孤独中得来的,然而,这点孤独,与水不能分开。”沈从文利用文章表达出他认为水所代表的孤独情怀,也间接地体现了水就是沈从文的意象。水意象在沈从文的内心中是他所追求的“与水不能分开”的情结和忧郁愁苦、孤独苦闷的象征。
沈从文想用文字描述生命和水相融合最终形成生命的融通汇合,利用水观照生命,利用水考验人的生命意志力,展现人强悍的生命力。沈从文在水意象的推动下,描述了非常多的人物形象,并且每个人物形象都迸发出了顽强的生命力。例如《一九三四年十月十八》在湍急河流的险滩中,让读者非常直观地感受到了生命力顽强的舵手,“一个老头,牙齿已脱,白须满腮,却如古罗马战士那么健壮”,通过这样的语句能够直接地感受到人的顽强生命力。
沈从文因为对水的独特情怀,给读者创造出了别具风格的水意象、水世界。这种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视角,不仅体现了沈从文个人的艺术追求和审美理想,而且开辟了文学创作的全新领域,对我国当代文学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