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虫丸治疗高危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疗效观察

2015-12-08 03:00黄宏敏赵光峰陈兴活许玉皎卢瑞丽周晓晖王家艳张冠壮刘卫花
中成药 2015年11期
关键词:短暂性危型脑缺血

陈 琪, 黄宏敏, 赵光峰, 陈兴活, 许玉皎, 卢瑞丽, 周晓晖, 王家艳, 张冠壮, 刘卫花

(海南省中医院神经内科,海南海口570203)

陈 琪, 黄宏敏, 赵光峰, 陈兴活, 许玉皎, 卢瑞丽, 周晓晖, 王家艳, 张冠壮, 刘卫花

(海南省中医院神经内科,海南海口570203)

目的 评价大黄虫丸治疗高危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60例TIA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口服氯吡格雷,治疗组除服用氯吡格雷外,加用大黄虫丸,以上两组均治疗30 d,观察两组病人7 d内TIA发作终止的例数、7 d内TIA发作终止时的时间、是否7 d后仍有发作及30 d内是否发生脑梗死。结果 治疗组与观察组7 d内TIA发作终止的例数分别为24例、25例,7 d内TIA发作终止时的时间分别为 (0.57±1.13)d、(1.00±1.15)d,7 d后仍有发作的例数分别为6例、1例,30 d内发生脑梗死的例数分别为0例、4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治疗组7 d内TIA发作终止时的时间及30 d内发生脑梗死的例数有明显减少趋势;治疗组有5例出现轻度腹泻;两组治疗前后的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及凝血功能均无明显变化。结论大黄虫丸治疗高危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可能具有一定的临床效果;治疗组有5例出现轻度腹泻,可能是大黄虫丸中大黄成分导致。

大黄虫丸;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疗效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中医学又称中风先兆,为脑或视网膜局灶性缺血所致的、未伴急性梗死的短暂性神经功能障碍[1]。TIA是严重的、需紧急干预的卒中预警事件,是最为重要的急症,积极治疗TIA可以有效避免脑梗死的发生。近年来,海南省中医院脑病科采用大黄虫丸治疗ABCD2评分[2]高危 (6~7分)的TIA患者,取得一定疗效,但尚缺少符合循证医学观点的证据。因此笔者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符合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TIA诊断标准[3]:即为短暂的、可逆的、局部的脑血液循环障碍,可反复发作,少者1~2次,多至数十次,多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也可以是脑梗塞的前驱发作;可表现为颅内动脉系统和/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症状和体征;每次发作持续时间通常在数分钟至1 h左右,症状和体征应该在24 h内完全消失。经头颅CT或MRI检查排除新发脑梗死。排除其他发作性疾病,如局灶性癫痫、偏瘫性偏头痛、基底动脉型偏头痛、内耳性眩晕、晕厥及阿斯综合征等。

1.2 纳入标准 ABCD2评分为高危(6~7分)。ABCD2评分标准:年龄>60岁 (1分);血压为收缩压>140 mm-Hg或舒张压>90 mmHg(1分);临床症状为单侧无力 (2分),不伴无力的言语障碍 (1分);症状持续时间>60 min(2分),10~59min(1分);患有糖尿病 (1分)。危险分层:0~3分为低危组;4~5分为中危组;6~7分为高危组。对于多次发作的患者,以最长发作时间作为症状持续时间;血压以TIA发作后首次获得的血压为准。

1.3 排除标准 排除有出血倾向者及有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者。

1.4 一般资料 入选病人共60例,全部来源于2013年3月—2015年3月海南省中医院门诊及住院病人,按随机号随机进入试验组及对照组,各30例。60例病人均完成试验,并符合试验方案,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表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口服氯吡格雷 (商品名为波立维,75 mg/片,法国赛诺菲公司),每次75mg,1 d 1次,首剂300 mg。治疗组:除按对照组方法服用氯吡格雷外,加用大黄虫丸(3 g/丸,国药准字Z11020002,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每次6 g,1 d 2次。以上两组均治疗30 d,治疗期间常规调控血压及血糖,停用其他能够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病人7 d内TIA发作终止的例数及7 d内TIA发作终止时的时间 (如果服药后未再发作记为0 d);观察是否7 d后仍有发作;观察30 d内是否发生脑梗死。在用药前后检查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及凝血功能,用药过程中密切观察可能与治疗有关的不良反应。

3.2 统计学处理 将全部数据输入计算机,采用SPSS 17.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计算。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

3.3 治疗结果 治疗组与观察组7 d内TIA发作终止的例数分别为24例、25例,7 d内TIA发作终止时的时间分别为 (0.57±1.13)d、(1.00±1.15)d,7 d后仍有发作的例数分别为6例、1例,30 d内发生脑梗死的例数分别为0例、4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治疗组7 d内TIA发作终止时的时间及30 d内发生脑梗死的例数有明显减少趋势。两组治疗结果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结果比较

3.4 不良反应 治疗组有5例出现轻度腹泻,但均完成了试验。两组治疗前后的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及凝血功能均无明显变化。

4 讨论

国内研究表明,ABCD2评分高危(6~7分)的TIA患者虽经抗血小板聚集及抗凝治疗90 d内脑梗死发生率仍为46.4%[4]。虽然血管内治疗对于TIA有明确的疗效,但该方法仅能在有条件的大医院开展,且价格昂贵,有一定风险,较难普及到基层。故目前针对高危TIA仍有必要寻找安全、便宜且更为有效的药物。

中医理论认为,血瘀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病机。TIA为血脉痹阻导致,有瘀无疑,大量的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证明了活血化瘀法治疗TIA的有效性。而高危型TIA则需要强力活血才能奏效。大黄虫丸出自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治第六》篇,该方由熟大黄、土鳖虫、水蛭、虻虫、蛴螬、桃仁、干漆、黄芩、杏仁等12味药物组成。此方虫类药集中,先以土鳖虫、水蛭、虻虫、蛴螬等蠕动噉血之物佐以干漆、生地、桃仁、杏仁行血逐瘀,以大黄、黄芩开通热瘀,又以甘草、芍药缓中补虚,强力活血,逐瘀又不伤正。用大黄虫丸治疗高危型TIA,符合中医学理论。现已有一定数量的药理学研究证明大黄虫丸具有明显的抗栓作用。张艳慧、张林[5-6]研究发现,大黄虫丸治疗模型大鼠动脉粥样硬化效果明显,其机理可能与其能够提高动脉血管中一氧化氮 (NO)的含量,降低内皮素(ET)含量有关。巩海涛[7]通过对小鼠和大鼠进行药效学和毒理学实验发现,大黄虫丸具有明显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降低全血黏度,提高血浆纤溶酶原活性的作用,这可能就是大黄虫丸 “活血通络、攻血逐瘀”的机理;且研究者提出,大黄虫丸大剂量或长期给药无明显毒性反应,比较安全。以上研究表明,大黄虫丸治疗TIA具有充分的理论依据。

[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国专家共识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中国专家共识更新版 (2011)[J].中华内科杂志,2011,50(6):530-533.

[2] Johnston SC,Rothwell PM,Nguyen-Huynh M N,etal.Validation and refinement of scores to predict very early stroke risk after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J].Lancet,2007,369(9558):283-392.

[3] 饶明俐.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4] 张振,张东君,徐 宁,等.ABCD2评分法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脑梗死的风险[J].山东大学学报 (医学版),2009,47(9):89-92.

[5] 张艳慧,司秋菊,郭素丽,等.大黄虫丸对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大鼠内皮功能的影响[J].中国老年医学杂志,2011,31(11):2012-2014.

[7] 巩海涛,王雁群,贺广斌,等.大黄虫丸抗栓作用及机理的研究[J].山东医药工业,2002,21(4):57-58.

R287

B

1001-1528(2015)11-2567-03

10.3969/j.issn.1001-1528.2015.11.056

2015-05-18

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814349)

陈 琪 (1975—),男,硕士,副主任中医师,研究方向为脑血管病的中医药治疗。Tel:(0898)66131317,E-mail:875953171@qq.com

猜你喜欢
短暂性危型脑缺血
昆明市女性宫颈高危型HPV清除率相关因素分析
胆绿素改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采用实时PCR检验诊断的临床研究
过去进行时考点梳理一表清
我院2017年度HPV数据统计分析
大黄总蒽醌提取物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原花青素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肠道功能的保护作用
细胞外组蛋白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关系的初探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与颅外血管事件及脑卒中复发相关性研究
尼莫地平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认知功能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