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卫平
传统家风在粟裕故居建筑装饰艺术中的运用
蒋卫平
粟裕故居位于湘西边陲坪村小镇的 枫木村。此地历来为侗、苗、土家等众多少数民族杂居或聚居地区,在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中相互影响,很早就形成了具有湘西独特的侗族文化。粟裕故居整栋房屋建筑为穿斗式梁架结构,雕梁画栋、飞檐翘角,极富湘西侗族建筑特色。家风是指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具有明确的道德指向性。粟裕故居建筑装饰艺术中处处显现出浓厚的传统家风内涵,是传统家风文化的载体。
粟裕故居建筑装饰艺术以木雕、灰雕和彩绘画为载体,装饰艺术题材广泛,造型生动,形象传神,蕴含着深刻的家族文化风格和传统家风文化内涵。受地域文化、外来文化和历史文化的影响,粟裕故居建筑装饰艺术具有显明的传统家风文化特征,是湘西侗族历代建筑装饰艺术集大成的典型代表。
在各民族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枫木村人逐渐形成了自身的文化性格,对建筑装饰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粟裕故居墙壁上保留了很多和传统家风有关的题材为背景的建筑装饰艺术彩绘作品。
“孔融让梨”(图一)是指人与人之间凡事应该懂得谦让的礼仪,谦让是儒家思想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受传统家风的影响,粟裕能客观的认识自己,在对待个人得失荣辱上屡次辞让名利,他两让司令一让元帅,秉承了中国传统人文美德,令人油然起敬。粟裕将军“让梨”在生活实践了,才是对美德真正尊重与重视。
在前厅中堂大门上悬挂着其他地方很难见到“旋听鹿鸣”(图二)的楹联,“旋听鹿鸣”是指读书人十年寒窗苦读,一朝金榜题名。粟裕的父亲,少年欲于仕途中考取功名,少年时期中秀才,他的舅父赠送“旋听鹿鸣”楹联表示祝贺,勉励早日再中举人。
1、对称与均衡的构图形式,传递传统家风文化精神
均衡与对称是构图的基础,主要作用是使画面具有稳定性。故居前厅底层的中堂是设宴接待佳宾的场所,中堂正立面设有神龛。神龛用楠木制作而成,以镂空雕刻为主,雕工十分精美,图案构思巧妙、独具匠心,将龙凤装饰题材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双龙左右对称各居神龛上端,龙首高昂,张嘴抢珠,作穿云透雾状,构图严谨,采用的透空浮雕手法,雕刻精良。神龛中端左右两侧各雕刻着展翅欲飞的凤凰,在花卉图案之中轻盈飘逸。龙凤是侗族人崇拜的神灵,认为神龛附有龙凤图案,可以得到神灵的庇护和保佑。
神龛中间供奉着的“天地君亲师”五字成为粟裕将军家长久以来祭拜的对象,充分地表现出他家对天地的感恩、对君师的尊重、对长辈的怀念之情的优良传统家风。
2、对比与调和的色彩,彰显传统家风文化地域特色
对比与调和的色彩指两种以上的色彩,在同一时间和空间内,和谐的搭配在一起。粟裕故居建筑是中原民居建筑形式与侗族建筑形式相结合的产物,以砖木结构为主,主体木作建筑为灰色,硬山顶覆黛色的小青瓦,两侧的风火墙身为白色,风火墙上局部进行彩绘。以主体建筑的灰色调衬托风火墙的艳丽色彩,通过对比突出重点,从而营造了一种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建筑环境气氛。主体木作建筑两侧的风火墙身以花鸟、果品为题材,运用艳丽色彩的写实技法来装饰,充满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寄寓了粟氏子孙终年以礼果祭祀天地神灵和祖先的虔诚敬意的传统家风。
粟裕故居建于清光绪年间,距今已180多年,坐东南朝西北,建筑由前厅、正屋和横仓楼三栋两层的建筑物组合构成二进式的独立院落,占地约416平方米。建筑策划者把前厅底层中部中堂平面布局设计 为“品”字型,前厅与正屋之间还推陈出新布置了“一”字型天井,两者之间正好构成了“一品”平面布局,把传统“耕读传家”的家风意识溶于建筑中,充分显示了它在建筑布局上匠心独具的个性特色。
在粟裕故居建筑中垂花柱头雕有莲花座图案,清末雕刻艺术家只用了简练的线条,将莲花花瓣生动的表现出来。莲花象征纯洁、高雅和清净,在佛教中寓意着吉祥如意,符合侗族人们追求轮回永生的理想及向善的心理。但当地人解读有着明显的差异,他们认为莲花纹样雕刻在垂花柱头上是处自于周敦颐的《爱莲说》中“出淤泥而不染”,歌颂了莲花圣洁性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粟裕祖先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他的祖先很早就继承了儒家思想,以达到敬祖启后、敬老爱幼和修身齐家等道德目的。因此,造就了教化功能大于装饰功能的莲花装饰纹样,在建筑装饰上强调传统家风传承与艺术统一。
结语:粟裕故居建筑装饰包容了多种文化的艺术结晶,作为一种相对固定的文化载体,极具艺术文化品位又有思想道德教育内涵,它堪称是一座集艺术文化思想道德为一体的民间艺术宝库。在许多传统建筑不断消亡的今天,以“天地君亲师”为祖训的粟裕故居,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栋清代的建筑,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 本文为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湘西侗族传统建筑保护与利用研究》(项目编号:14YBA239) 阶段性成果。
蒋卫平: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