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宇晖
(海南师范大学,海南 海口 570100)
泛商业化背景下的电视真人秀审思
董宇晖
(海南师范大学,海南 海口570100)
摘要:电视真人秀以其强大的商业驱动力,成为近年各电视台参与市场竞争的新型武器,也因其新颖、“拟真”的叙事风格为近两年的电视综艺带来一股清风。然而随着商业化、同质化甚至是表演化的愈演愈烈,最终招致主管部门的新政调控,更因其背后鼓吹的消费主义与新自由主义话语,招致着传播政治经济学者们的批判。本文纵观国内真人秀的10年发展历程,并着重就2015年的电视真人秀及其被限令调控这点上,进一步的探析泛商业化背景下电视运营逻辑及其引发的社会后果,希望为国内真人秀的良性发展提供些许思路。
关键词:真人秀;商业化运作;消费主义;新自由主义
真人秀又被称为“真人实境秀”/“真实电视”,(Reality Show/TV Reality),起源于欧美国家,在20世纪末期被“移植”到中国,经过本土化改造,于本世纪初在中国流行起来。真人秀节目品种多样、层出不穷,备受观众喜爱,成为国内外电视娱乐界的领头军。
一、 中国电视真人秀发展的大致轨迹
(一)国内电视真人秀发展的政治环境。
近年来,中国的电视荧屏似乎总逃不了被各种“限令”干预的命运。2011年10月《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限娱令”)的出台,2013年10月《关于做好2014年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编排和备案工作的通知》(“加强版限娱令”)跟进,2015年7月《关于加强真人秀节目管理的通知》(“限真令”)发出,广电行政主管部门与地方频道之间的互动一再向我们展示了电视运营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某种张力:追逐商业利益的娱乐化运作始终与追求社会效益的公共化运作极易冲突与失衡。
(二)从“平民偶像化”到“偶像平民化”的转变。
自2005年风靡的全民选秀到现在,真人秀已经陪伴我们走过了10年。从“人人都能成为偶像”到“我们只看偶像”的今夕,看着大荧幕下的明星们上学、带娃、做饭、旅游、挑战、撕名牌已经习惯性地成为了我们必不可少的娱乐和茶语饭后热捧的话题。过去是平民成为偶像不是遥不可及的梦,如今呢,是要表现明星也是普通的你我。如果说早期的真人秀让很多“普通人”进入电视领域,那么发展到现在,真人秀其实越来越明星化了。“偶像”们不但占领了公共的话语空间,也垄断了我们今天的影像制造。
1.“平民偶像化”。
2005年湖南卫视《超级女声》在影响力和商业上的成功,直接肇始了电视选秀的“黄金十年”。电视媒介通过自身的地位赋予功能和形象塑造功能,将各具特长与卖点的平民打造成大众“偶像”的各类真人秀,频繁地占据着此后近十年的中国电视屏幕。从音乐选秀、才艺选秀,到婚恋真人秀、达人秀、梦想秀、创业秀等,这种“平民偶像化”的节目形式,通过“民选偶像”的方式将电视节目运作的社会参与性极大地拓展,各种“新星”成为文化市场上拥趸千万的新一代“偶像”,从而在“造星”的产业链上游与“卖星”的产业链下游都产生极大地商业价值。
2.“偶像平民化”。
2013年,出于对选秀类节目市场饱和的判断,湖南卫视重组《变形计》制作团队,另辟蹊径制作亲子类真人秀《爸爸去哪儿》,从而引发国内真人秀节目制作的模式转变:将对准平民的秀场转焦到已经是大众“偶像”的明星身上,将节目制作空间从棚内转向棚外,将小成本制作转向大规模投入人力物力的“大片化”制作。这些节目通过明星的七情六欲、性情品味、旅游度假、游戏挑战等具有强烈消费主义气息的内容,与广告商进行捆绑式广告营销的商业运作大行其道。
二、 电视真人秀火爆的泛商业化运营逻辑
中国电视真人秀发展的以上轨迹,始终受着泛商业化运作推动力的驱使。电视真人秀的泛商业化运营逻辑表现为:电视台大都打出“综艺立台”的发展路线,通过媒介市场运作来争夺受众、获取收益,真人秀被视为参与这一竞争的最新型武器;电视真人秀的节目时段及附着其上一切注意力等营销资源被作为一种商品卖给广告商;参与真人秀节目的明星其档期与“参演”的劳动被节目制作方当作一种商品而高价购买;选秀类真人秀节目所“制造”出的“平民偶像”,被当成商品投入到各种文化消费的市场中而出售。
具体而言,近两年电视真人秀节目火爆的原因,大概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真人秀节目形式新颖,成为新型收视武器。
这一波节目真人秀的火爆源于明星知名度的普遍关注度,和新颖的节目形式:主要以户外无脚本真人秀为主,它替代了此前那些在演播厅进行的经济类真人秀节目,且和电视剧、综艺节目等比起来它都似乎是真实的,情节并非出于编排和虚构,台词、情节都貌似来自于天然。镜头不再有那么高度的控制,人和人的互相激发碰擦出情节,它像是经过压缩的现实生活场景,是真实人性的展示。而参加节目的明星,过期的迅速咸鱼翻身,当红的则形象再度扩张。
(二)引进国外成熟真人秀节目模式,降低节目制作成本。
相对于欧美等电视产业较发达的国家,中国的电视节目制作行业起步较晚,节目原创研发能力欠缺且研发周期长,投入成本高。在发展程度上,欧美国家的节目制作已经实现了较高的工业化,每个程序都实现了分工基础上的专业化。所以各大面临残酷市场竞争的电视台纷纷将国外高度成熟的优秀节目样式以版权合作或购买的形式加以运用,以实现低投入高产出的利润最大化。
(三)逐渐成熟与完备的产业链条,使真人秀节目经济效益显著。
当然,真人秀在国内火爆的根本原因还是其强大的商业变现能力。高收视率使得广告商愿意出高价对节目进行冠名和赞助,也愿意花添加购买关键时刻的广告时段。
此外,一些造星类、选秀类的真人秀节目,其选拔、比拼选手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生产明星、“制造”偶像的过程,他们作为文化工业的产品被投入到文化市场上,是会收获价值溢价的。我们看到很多选秀类明星通常被纳入到演艺公司的艺人产业链条中,其在电视文化产业链下游创造的更大的价值,可被视为“造星”运功长盛不衰的主要原因。
三、 电视真人秀的主要问题及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社会效果分析
(一)电视真人秀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电视真人秀节目越来越热,但也有些节目既不攀登正能量的高峰也不触碰负能量的底线,’有意思没意义’,收视率虽高但缺少价值引领,有的甚至传播错误价值观或流于低俗,引起舆论批评。”这是2015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所推“限真令”对今年电视真人秀所作的整体评价。总的来说,近年来中国电视真人秀出现的主要问题表现在:
1.节目数量扎堆 ,明星唱主角,助长电视娱乐化与浮躁风气。
2.节目同质化严重,助长抄袭模仿风气,窒息电视节目原创精神。
3.主流价值观缺失,易让电视业丧失公共利益的文化担当。
(1)真人秀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社会效果分析。
真人秀节目的本质是反映时代精神和生活本质的真实电视,其在价值观传播方面的显著影响,使得我们有必要检视下真人秀作为一个整体的传播现象,其社会传播的政治经济后果。
(2)真人秀在反映社会图景与生活本质上严重失衡。
真人秀节目扎堆出现,而且是大多数明星,将镜头对准大牌、对准各路成名成家或者想要成名成家的影视演艺界明星,所呈现出来的生活场景无非是衣、食、住、行、游等领域中反映中产或者上层社会生活方式与消费观念的内容。而那些为养家糊口而背井离乡、为家庭温饱而疲于奔命的社会中下阶层,他们艰辛生活的“真人秀”却并没有谁来为之制作和呈现。这种社会图景建构的严重失衡,表面上反映的是媒介社会责任的经常不在场,而更深层、更隐暗的背后还存在着意识形态的“霸权”。
(3)真人秀无形中鼓吹消费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话语,成为一种霸权操控。
真人秀将明星“偶像平民化”,实际效果往往是在让观众消费着“偶像”的同时,榨取了观众空闲时间的“剩余价值”;而明星们“上山下乡”并没有肩负使命改造社会的使命,相反其最终是为了实现自身收入不菲、广告商销量提升与节目方盆满钵满的商业图谋。各种商业广告的植入和绑定也时刻催眠着大众迷糊的神经:现世很安稳,及时享乐吧。它很好的地成为了维持现有政治经济秩序运转的麻醉剂。
而在“平民偶像化”的另一头,真人秀节目方将芸芸众生中各具卖点的普通人挑选出来,通过各种展示、比拼、包装乃至虚构,“制造”出一个个“平民偶像”,演绎着种种“只要有梦就能成功”的个人主义神话;而诸如《变形计》之类的城乡人互换生活方式的真人秀并没能发出它的批判性话语,反而隐隐地在为导致社会不平等、阶层两极化的新自由主义站台、张目。
偶像平民话的消费主义话语和平民偶像化的新自由主义话语的意识形态“霸权”施用与无形,它阉割了民众批判的意识,窒息了社会觉醒的能力,掩盖了整个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不平的问题,从而继续维护着社会的不平等。
四、总结
我们看到在泛商业化的运营逻辑下,不管是明星偶像们真人秀,还是普通人因为各种“秀”而终成“偶像”,电视真人秀却真是“偶像”来了,而“平民”远走于大众视野了。未来的真人秀无需放弃综艺娱乐精神,但需把价值感与娱乐精神进行有机结合,才能迸发出更顽强的生命力。对于中国电视文化市场而言,游戏娱乐的“文化放松”与价值地标的“文化自觉”同等重要。
在新颖的节目形式中寻求更高的价值引领,在反映社会真实方面更具批判性视角的勇气,在追逐商业利益的同时迸发出更多的社会关怀,在千帆竞发的竞争态势中萌生出更多的自主创新,在追逐商业利益的娱乐化运作与追求社会效益的公共化运作之间取得最大平衡。这或许是我们对未来电视真人秀最大的期待吧。
参考文献:
[1]尹鸿 冉儒学《娱乐旋风:认识电视真人秀》[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2]谢耘耕,陈虹. 中国真人秀节目发展报告[J]. 新闻界,2006,(2).
[3]谢耕耘、陈虹:《真人秀节目:理论形态创新》,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姜卫玲:《电视“真人秀”的冷思考》.《传媒观察》,2004年第3期
[5]李骏:《论真人秀消费文化的特征与动因》,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43页
作者简介:董宇晖,海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2-02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