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毛泽东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批判

2015-12-08 03:31:21张奕婷
人间 2015年30期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中国共产党传统

张奕婷

(西北政法大学,陕西 西安 710063)

浅析毛泽东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批判

张奕婷

(西北政法大学,陕西 西安 710063)

毛泽东思想中有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有对传统文化中惰性传统的批判,也有对传统思维的超越,其中更值得我们学习的是他留给我们的取舍传统文化的方法论原则。

毛泽东思想;传统文化;传承;批判

毛泽东思想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批判,是毛泽东思想与传统文化在近代中国社会革命的历史进程中发生关系的基本内容和特殊形式。传承是对世世代代流淌在中华民族文明历史中的鲜活的生命力的肯定和光大,批判是对已经失去生命活力的陈旧传统的否定和剔除。

一、毛泽东思想对优秀传统的继承与发扬

第一,反抗侵略、热爱和平的爱国主义精神。近代民族救亡的历史主题,使近现代文化体现出浓郁的爱国主义精神。毛泽东思想之所以成为振兴民族的精神支柱,根本在于发扬光大了传统爱国主义的精华,在领导中国人民的民族民主革命斗争中重构了民族魂,重塑了民族精神。

第二,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文明创造精神。中华民族在长期的文明历史活动中培养出一种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文明创造精神。中国共产党人倡导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无疑是对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民族传统人文精神的弘扬。

第三,反暴抗暴、创造历史的造反精神。必须指出的是,毛泽东自幼深受古代农民阶级反暴抗暴的造反精神的感染熏陶,这对毛泽东思想中有关农民阶级斗争动力论的历史观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毛泽东认为,“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只有这种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

第四,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的现实主义精神。中华民族注重实务,讳忌玄想。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能够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走出“俄化论”的误区,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与建设道路,也正是对学以致用的优秀传统的批判继承和时代弘扬。

二、毛泽东思想对惰性传统的审视与批判

第一,对封建主义文化的猛烈抨击。

首先,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专制主义的政治文化进行猛烈抨击。封建主义是与民主主义根本对立的野蛮血腥的陈旧政治形态,是全面剥夺以农民为主体的劳动阶级权利而极力维护各级宗法大家长利益的政治工具。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不但要推翻封建统治制度,而且要在观念形态上彻底批判专制主义的政治文化思想,把它送进历史博物馆。

其次,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封建的宗法主义思想进行了深刻批判。家族制度是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宗法血亲关系渗透到传统政治文化的各个领域,严重窒息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个性成长。人情文化的盛行不衰也严重影响了社会公正原则的制约监督力量的生长。

再次,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批判了封建的伦理道德。在《新民主主义论》中,他把以“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五四新文化精神称誉为“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对封建文化”的精神。

最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流弊予以痛斥。封建的教育制度是对贵族阶级传授封建思想的封闭式教育模式。中国共产党教育革命的任务就是要彻底扭转这种缺乏生机、剥夺了人民受教育权力的贵族教育的陈旧局面,走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劳动者。

第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传统小农意识的无情批判。

首先,毛泽东批判了农民阶级绝对平均主义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在《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一文中,他列举了绝对平均主义思想在红军内部的表现,剖析了它的根源、危害性及纠正的方法,深刻指出:“绝对平均主义的来源,和政治上的极端民主化一样,是手工业和小农经济的产物,不过一则见之于政治生活方面,一则见之于物质生活方面罢了。”

其次,毛泽东还批评了农民阶级无政府主义和自由主义的极端民主化思想。小农经济的分散孤立性,决定了他们在政治上各自为政的无政府行为。其危害在于“取消思想斗争,主张无原则的和平,结果是腐朽庸俗的作风发生,使党和革命团体的某些组织和某些个人在政治上腐化起来。”

再次,对农民阶级政治依附性和骄傲自满意识的深刻剖析。这决定了每一次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并不能真正建立起代表并维护农民阶级自身利益的国家政权。要么成为统治阶级改朝换代的历史工具,要么就蜕变成准专制主义的封建政权,形成了一个农民阶级走不出来的历史文化怪圈。

三、毛泽东思想中取舍传统文化的原则

第一、主体性态度。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主体通过对象化的实践活动,历史地创造出外在的主体性结构和内在的主体性结构,主体性结构一旦形成就制约着主体的实践活动。但人可以认识它的本质,并根据新的实践要求去改变这种主体性结构,以实现新的文化创新。中国共产党人面对我们的先祖创造的传统文化,在文化创新方面充分体现出一种主体性态度。

第二、二分法论证。文化创新活动中的价值判断回答的是文化遗产对主体有无价值的问题,它体现在方法论上就是对传统文化的清理应从有无价值的视角进行二分法的鉴别论证,将传统文化区分为有用价值——精华和无用价值——糟粕两部分。二分法论证是吸收消化传统文化养料的前提条件。

第三,时代性阐释。传统文化的精华在现代社会革命中与新文化不一定能完全相吻合,甚至在价值取向上可能发生冲突。因而传统文化的精华并不能直接拿来就用,必须经过时代性的意义阐释,才能与新文化相吻合,才能真正把文化养料转化成维系新文化生命的机能。

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多元文化的碰撞、交流和融合。如何使中国文化以开放的精神和独特的民族风格成为世界先进文化的一分子,一定意义上讲是我们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问题。以史为鉴,继承发扬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改造传统文化的基本经验和理论原则,建构新时代的文化创新机制,使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重新焕发出旺盛的生命活力,这是我们立足现实,反思历史,前瞻未来得出的基本结论。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2]毛泽东选集 第 1、2、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刘德喜.毛泽东思想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关系[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0.

[4]诌静.毛泽东对中国传统哲学的继承创新研究〔D〕.西南大学.2010.

A84

:A

:1671-864X(2015)10-0131-1

张奕婷,女,山西临汾人,1990年1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毛泽东思想中国共产党传统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散文诗(2022年13期)2022-07-29 09:06:10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现代思想的启蒙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西江月(2021年3期)2021-11-13 08:56:04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当代陕西(2021年16期)2021-11-02 06:45:34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 06:52:22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传媒评论(2018年8期)2018-11-10 05:22:12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中国三峡(2017年9期)2017-12-19 13:27:25
毛泽东思想的永恒价值
湖湘论坛(2016年1期)2016-12-01 04:2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