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言”、“二拍”中佛教思想的教化意义(上)

2015-12-08 23:52:10周婉莹
人间 2015年33期
关键词:三言冯梦龙统治者

周婉莹

(闽南师范大学,福建 漳州 363000)

论“三言”、“二拍”中佛教思想的教化意义(上)

周婉莹

(闽南师范大学,福建 漳州 363000)

自从佛教传入我国,对我国民众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佛学思想已经慢慢浸入人们的心中,白话小说也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佛教思想的影响,类似于因果报应、六道轮回这些思想广泛存在于小说中,起到警醒世人与教化的作用。“三言”、“二拍”则是此类白话小说的代表作,作品中涉及了丰富复杂的佛教题材,作品饱含浓厚的教化思想,通过叙述典型的故事,劝说世人弃恶扬善、怜天悯人,本文从佛教在明朝的发展状况着手,联系社会背景与作者个人因素,详细阐释了“三言”、“二拍”中富含的教化思想,并着重分析了教化思想所产生的教化意义。

三言二拍;佛教;教化思想;教化意义

一、引言

“三言”、“二拍”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优秀的话本小说之一,综合社会背景、文学思潮等方面的情况,我们很清楚的了解到“三言”、“二拍”中充满着浓郁的佛教思想及其原因。本文结合现阶段“三言”、“二拍”与佛教关系的研究现状,从佛教在明朝的发展状况着眼,认真分析“三言”、“二拍”中关于佛教思想的篇章,总结出这些佛教思想对统治者、民众、文人等人的影响,并着重分析了作品当中的教化意义。

二、“三言”、“二拍”与佛教关系研究现状

“三言”、“二拍”是明代拟话本小说的代表性作品,也是拟话本小说走向成熟的标志,在中国古代白话小说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学术研究的不断发展与成熟,对于“三言”、“二拍”的研究也日益深入。

从王敏的《近十年来三言二拍研究综述》[1]中可以看出,广大学者对于“三言”、“二拍”的研究方向普遍是婚姻、恋爱、封建礼教、商人、官吏等方面的问题。如:刘敬圻《婚恋观念的襢变及其启示》(《北方论丛》1994年2期)等论文对“三言”、“二拍”中的婚姻、恋爱、父母之命、封建礼教等问题作出了重要的论述;黄焕新《从“三言”“二拍”看作者的妇女观》(《天中学刊》1995年增刊)从女性视角对“三言”、“二拍”进行系统的研究;在传统社会观念里,商人的地位低下,但作品中不少篇章却把商人和商务作为描写对象,通过典型事件歌颂商人,这一现象也引起了历代学者的高度重视,但之前的研究中,人们普遍认为:“作品只是在像我们展示新型阶层—市民对于改善自身地位的心愿。”1990年以来,研究者在此问题的探究方面有了全新的认识。另外,对于“三言”、“二拍”的研究还集中在“封建官吏形象”、“王学左派”等问题上,此类作品也有很多,在此就不再列举。

几十年以来,专家学者对于“三言”、“二拍”中的女性问题、婚恋问题、商人形象等方面关注颇多,但对于“三言”、“二拍”中教化思想和宗教之间关系的研究相对薄弱,而且起步较晚。姜良存的《三言二拍与佛道关系之研究》在此问题上进行了细致的研究,深入探讨了“三言”、“二拍”中的宗教信仰、佛道思想与文学之间的联系,对之后的研究有重要意义。因此,本人在借鉴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对教化思想与佛教思想之间的关系做出深入探讨,期望有所收获。

三、明朝社会中佛教的发展状况

“中国传统思想格局长期以来为儒、释、道三足鼎立,但魏晋之后,道家、儒家渐次呈示出衰势,佛教自此而至北宋,一直是思想界最富创造力、影响最大的一脉”。1[2]至明中叶,形势发生重大改变。因为在明朝封建统治日益加强、中央集权化逐渐强化(如强化寺院管理等),导致明朝时期佛教发展缓慢,成为有史以来最为颓败的时期。恰恰正因为如此,促进了文学思潮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茁壮成长。随着通俗文学的不断发展,晚明佛学中兴促使佛教思想渗透到各个不同的领域,呈现出焕然一新的面貌,并且对中国文化、中国世俗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存在决定意识。佛教属于精神层面,其发展要以一定的物质为基础,这一物质基础便是环境。明朝早期的现实背景以及统治者个性方面的因素,国家既采取措施促进佛教的发展,又使其发展被笼罩中央权力之下,从而使宗教成为中央集权统治的工具。统治者在经济、政治等方面,建立严格的佛教管理体系,为了更好的控制佛教,明朝统治者还采取严格的规范和纪律,整顿佛教。例如,洪武二十四年,“清理释、道二教,限僧三年一度给牒。凡各府、州、县寺、观,但存宽大者一所,并居之。凡僧、道、府不得过四十人,州三十人,县二十人。民年非四十以上,女年非五十以上,不得出家”。[3]2随着社会的发展,制度得到完善,一方面把僧人划分为讲、禅、教三种,三种僧人各司其职,各自属于不同的部门,另一方面将僧人的经忏价格和收入也严格规范起来。[4]规定的发布,从浅显的层面上分析是政府对佛教的多加约束,但从深层次方面来说,则是对其进行整顿,祛除佛教残余污垢,更好的为明朝政治服务,实行此措施的同时也促进了佛教的发展。另外,由于封建社会贫穷落后、愚昧腐朽,导致人们思想落后,文化程度低下,而且,类似于崇拜祖先,今生来世循环轮回的观念早已在中国人民的心中根深蒂固,所以当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艰难险阻不知何去何从时,总是会找寻一种精神力量作为依托,而恰恰佛教中倡导的因果报应、六道轮回思想、弃恶扬善思想符合广大民众心理需求,毫无疑问,佛教思想在很大程度上为很多劳苦大众带来了相当多的心理慰藉。

郭鹏先生曾在《明清佛教》推测:“明代的全国寺院当以万计”,“至于僧尼,洪武初年虽然有所限制,但实效不大,而从景泰年间实际上实施了相关制度之后,出家人数更是大为增加。到了成化年间,僧尼人数已达五十万人。万历以后,僧尼人数,也是有增无解”。[5]3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知,在明朝社会,虽然以佛教为主要代表的宗教发展在很多方面受到当时统治者的限制与管辖,但是由于佛教本身符合广大民众的需要以及封建统治者热爱佛教的因素,佛教整体上看来还是在不断发展的。而且,明朝的文学作品中多数涉及到民间的佛教活动与相关事宜,比如通俗小说。从这种现象我们可以得知,佛教并没有因为领导人的干预而停滞不前,反而在某些方面发展迅速,并且朝着通俗化的方向发展。

四、“三言”、“二拍”受佛教思想影响的原因

(一)社会因素。

在明朝社会中,宗教的发展状况在前文我们已经有所论述,明朝统治者自身信仰佛教,而统治者的号召力大家可想而知,因此,上到统治者,下到平民都对佛教满怀热情。而另一方面,佛教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向世俗化的方向发展,不断贴近民众,自然得到民众欢迎。综合各种原因,明朝统治者虽然采取一些政策限制宗教的发展,但是佛教、道教等宗教依然深深烙印在普通民众的心里,已经为人们所普遍接受。为了顺应民众的需要与佛教思想有关的小说也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出版。

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商品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市民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更加强烈,市井文化变得更加绚丽多彩。张岱的《陶庵梦忆》中描述道:“……计其店中,演戏者二十余处,弹唱者不胜计。”[6]4从其话中我们可以深刻的领悟到明朝市井文化的繁荣昌盛,市民对说话、音乐等娱乐活动需求甚广。物质决定意识,而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民众的需求更进一步促进了市井文化的发展,佛学思想为了自身的发展和广招信徒,也在朝着世俗化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话本”小说经过宋元明的发展,到了明朝已经越发成熟,迅速完善起来,对应的“瓦舍”等场所也相应生成,市场上对于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话本小说需求量更大,因此,满带佛教意味,通俗浅显的“三言”、“二拍”应运而生。冯梦龙、凌濛初坦言,“三言”、“二拍”的出版也是受到了商业利益的驱动。

(二)作者个性因素。

“三言”、“二拍”的作者冯梦龙、凌濛初生活在佛教盛行的情形下,久而久之,自然会受到佛教思想的感染。

首先,冯梦龙、凌濛初都出生在经济繁荣的江南一带,追溯江南地区的历史渊源发现其早在三国时期就开始接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后来经过魏、晋、南北朝、宋、元等朝代的发展,佛学思想在江南一带的影响日益深远,寺庙林立。冯梦龙、凌濛初生长、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当然会受到佛教文化的影响。

其次,冯梦龙从小接受的是系统全面的封建教育,年幼时就熟读经书,是一名儒家学者,知识渊博,一生留下很多作品。而且,冯梦龙有着很深的佛理修养,在创作时,对于佛教用语更是信手拈来,如《四书指月》中的“指月”二字便是借用佛语,有些出色的作品更是通篇运用佛教语言,冯梦龙对佛教充满了无限的崇敬与热爱。凌濛初同样对于佛教也有很多独到的见解和高深的造诣。据了解,凌濛初也是一位刻书家,《维摩诘所说经》、《东坡先生禅喜集》等佛教类书籍便是出自他之手。另外,凌濛初生活的环境也有浓厚的佛教氛围,加之凌约言乃是凌濛初的祖父,对佛教甚是痴迷,祖父对于佛教的热爱对凌濛初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两位作家经过长期的环境熏陶以及传统思想的教育具有良好的佛教修养,那么作品中会充满佛教意味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一件事情了。

[1]王敏.近十年来三言二拍研究综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黄卓越.佛教与晚明文学思潮[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

[3]张庭玉等.明史.职官志三[M].北京:中华书局,1974.

[4]姜良存.三言二拍与佛道关系之研究[D].硕士,曲埠师范大学,2012:2.

[5]郭鹏.明清佛教[M].福州:福州人民出版社,1982

[6]张岱.陶庵梦忆卷四[M].杭州:西湖书社,1982.

I206.2

A

1671-864X(2015)11-0041-02

周婉莹(1991-),女,汉,河南周口人,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5级教育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学科教学(语文)、小学生阅读兴趣培养研究。

猜你喜欢
三言冯梦龙统治者
从几枚官印看辽统治者如何以佛教来巩固他们的统治
论蒙元统治者对“象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三言”与冯梦龙的“无讼”梦
浅析“三言”中妓女花魁
论“三言”爱情小说中的才子形象
人生自是有情痴
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 21:05:48
浅析冯梦龙“三言”中的历史文人形象
汉朝统治者的哲学观对汉代服饰的影响
追踪迈锡尼文明:拉科尼亚的统治者
大众考古(2014年6期)2014-06-26 08:31:46
智短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