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毛泽东面向国外媒体宣传中共形象的策略——以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访问延安为中心的考察

2015-12-08 10:09:48代红凯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2期
关键词:记者团延安国民党

代红凯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000)

抗战时期毛泽东面向国外媒体宣传中共形象的策略
——以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访问延安为中心的考察

代红凯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000)

抗日战争时期,对国外媒体采用恰当的宣传策略,打破国民党的舆论封锁,使西方国家客观认知中共真实的政治形象及在抗战中的重要地位,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领导人在外交工作中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1944年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访问延安,是国内外媒体第一次大规模实地考察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抗日革命根据地,期间毛泽东采取种种策略,确保了宣传中共形象的任务得以有效完成。考察厘清毛泽东的宣传策略,对当今向国外媒体宣传中共形象依然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毛泽东;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中国共产党;宣传策略

1944年2月,在国内外各方面的压力下,国民党当局第一次允许国外记者(后定名为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共21人,其中国外记者6人,即:美联社、英国《曼彻斯特卫报》、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记者斯坦因,美国《时代杂志》、《纽约时报》、《同盟劳工新闻》记者爱泼斯坦,合众社、伦敦《泰晤士报》记者福尔曼,路透社、巴尔的摩《太阳报》记者武道,美国天主教《信号》杂志中国通讯记者夏南汉神父,苏联塔斯社记者普多岑科。,以下简称中外记者团)前往延安等地采访。中外记者团访问延安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对外工作的一件大事,目前已有学者对此事件予以关注和研究,其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史实的纪实方面。然而,学界对毛泽东在接待中外记者团访问始末所采取的宣传中国共产党形象策略的研究,尚无涉及,本文即拟对这一问题予以尝试性探析。

一、高度重视中外记者团来访的准备及接待工作

中外记者团访问延安,是抗战以来国内外媒体第一次大规模考察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是对我新民主中国有了初步认识之后实际接触的开始,因此,我们不应当把他们的访问和考察当作普通行动,而应把这看作是我们在国际间统一战线的开展,是我们外交工作的开始”[1]314。所以,对于中外记者团的访问事宜,党中央、毛泽东从一开始就很重视,觉得总算是打开了对外宣传中共形象的局面,“事实上,凡涉及外交,事无巨细,都要汇报到毛主席那里,有时甚至连一些细小的事务也由他亲自布置安排”[2]331。

(一)高度重视,力促访延计划成功

自中外记者1944年2月底准备访延至5月初离渝出发,毛泽东直接或间接地办理相关事宜的电报就有7封。2月26日,董必武在得知蒋介石批准了外国记者访问陕北和延安的要求后,立即电告毛泽东、周恩来:“建议为迎接外国记者作准备工作”[3]197,毛泽东在收到这封来电之后,当即批给十几位同志传阅,并由周恩来于28日将中央的决定和安排复电董必武,决定安排驻渝新华日报社记者龚澎和时任八路军重庆办事处交通科长龙飞虎陪送中外记者团来延安,以“便于此间配合沿途照料和指点他们注意国民党封锁边区的工事”[4]584。3月1日,毛泽东在接到董必武“外国记者希望我们对他们去延安有欢迎表示……希望延安有所表示”[3]198电报后,“于3月9日委托周恩来致电董必武转外国记者团,表示热烈欢迎他们来延安参观。”[5]500

除表示欢迎外,毛泽东还重视在国共军事问题上减少摩擦,创造缓和、良好的舆论环境,以确保国外记者能够顺利实现访延计划。为此,他在3月16日、27日两次致电罗荣桓、邓小平等,一再强调由于英美记者团将于近日来延安,因此,“反顽斗争更须严格坚持自卫原则,不应见小忘大,衅自我开”[5]503,以“保持我党经常的政治主动地位”[5]501。此后,毛泽东又于4月30日亲自致电董必武转十一位外国记者:“诸位来延,甚表欢迎”,“只要政府同意即可动身”。[5]509

(二)妥善安排,确保接待工作圆满

由于中外记者团是来延安的大型团体,由国内外各大报著名记者参加,中央政治局、毛泽东决定由周恩来亲自负责这一工作。周恩来是最了解也是最擅长与西方国家各种人物打交道的中共领导人,他在与国际人士交往过程中总能最大限度展现个人的非凡魅力及高雅气度,求同存异,推诚相见,与他们建立起良好的友谊。因此周恩来是负责此项工作的最佳人选。周恩来思虑缜密,对于中外记者团访问事宜的事前准备、人员安排、接待原则、生活待遇、出行安全、送走践行等,事无巨细,一一过问,圆满地完成了这次接待工作。此外,王震及其359旅负责迎接中外记者团并使其参观,杨尚昆负责直接领导延安交际处的具体接待,都十分圆满地完成了中外记者团的接待工作。

(三)重视中外记者团的物质文化生活

在对中外记者团的物质生活接待上,毛泽东等中共主要领导人强调要热情、周到,使他们适应延安的环境。但也要量力而行,不必搞得铺张浪费,宴会也不用山珍海味。其实,延安经过大生产运动,已经可以保证国外记者的生活水准:“他们烤了非常好的纯白面做的馒头,还有鸡蛋,黄油和刚上市的西红柿和李子。从我们到这里的每一天都可以吃到质量上乘、颜色深深的纯蜂蜜……刚开始有西瓜。”[6]139此外,毛泽东还曾多次设宴款待他们。

在住宿条件上,延安交际处打了30多孔冬暖夏凉的窑洞,在山脚下还建造了20来间客用平房。福尔曼后来回忆道:“我们被引至延安招待所了。每人有一间指定的舒适的窑房。这住所比我们在重庆的记者招待所还好。”[7]52这样的生活条件,不仅增加了中外记者团对中共服务周到、热情友好的印象,也使他们感受到了中共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精神面貌。

除在饮食、住宿等物质生活上对国外记者予以优待外,毛泽东等中共主要领导人还重视国外记者在延安的精神文化生活,多次在设宴招待后和纪念重要节日时为他们举办各种音乐、戏剧晚会*6月10日下午,朱德设宴款待中外记者后还举行了音乐晚会,大小节目共30多个。6月12日,毛泽东请记者团在中央大礼堂观看平剧研究院演出的《古城会》,《打渔杀家》,《鸿鸾喜》,《草船借箭》四场戏。6月14日,中外记者团观看了“活报剧”和秧歌剧、民间秧歌队和四川莲花响。6月16日晚上,中外记者团在边区政府大礼堂观看了电影及活报剧等。7月4日为庆祝美国独立168周年,毛泽东等领导人为国外记者举行庆祝晚会。。这既丰富了国外记者在延安的生活旨趣,展示出延安文化生活的多姿多彩,又向国外记者宣扬了中国共产党追求民主、和平与团结的国际形象,增加了国外记者尤其是美英记者对中共的亲切感和美好印象。

此外,毛泽东还安排人除掉延安城内一些不合时宜的、各个阶段残留的反对国民党的标语,并换上适合当时国内国际实际情况和国外记者来访的新标语,诸如:“加强抗日统一战线!”“与蒋总司令合作到底,争取抗日最后胜利!”“为反抗日本法西斯贡献一切力量!”等等。延安城内的一些模范村庄也做好了迎接国外媒体考察的准备。[8]239-240

二、对国民党污蔑阴谋的及时驳斥与揭露

接待中外记者团从一开始就是一件严肃的政治斗争。为了限制国外记者此次访问的效果,国民政府当局不仅对记者团的名称、人员组织构成、访问路径、访问期限、发稿条件等都做了限制,蒋介石还训令西安地区国民党军政要员,要他们搜集所谓“中共叛徒”、“受害者”、“知情者”等事先准备好的材料,并且挖空心思制造中共不抗日、中共破坏抗战等伪证进行反共宣传。面对国民政府刻意扭曲、丑化共产党形象的企图和做法,毛泽东及中共主要领导人主动出击,对国民党的阴谋诡计及真实面目进行了及时、有力、有据的驳斥和揭露,维护了中共形象。

(一)第一时间揭露国民党阴谋,维护共产党形象

蒋介石安排人员精心制造“伪证”材料的阴谋刚刚酝酿,就被八路军重庆办事处获知。董必武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于3月30日电报中共中央:“徐恩曾在加紧训练如何提问题;梁寒操在外国记者中也正做工作”。[3]199毛泽东在接到这份电报后,极其重视,并于4月4日、6日同周恩来连日电嘱董必武,通报蒋介石已令西安一带的特工人员布置各种伪装,以中共叛徒、受害者、知情者种种面目出现,向外国记者“控诉”,捏造各种诬蔑中共之词。请董必武速将上述情形透露给各记者,使有精神准备,并注意揭破。[5]505

5月19日,即中外记者团到达西安的第二天,国外记者就在迎宾馆收到一封“爱国公民”所写的信,这封信将蒋介石准备欺骗、封锁国外记者以污蔑中共的全盘计划,包括人员安排、组织设置(西安临时总部)、任务分配、动员人数、对记者团的“防止各要点”等等悉数揭露出来[7]6-8,后来如信中所写而发生的事情更使国外记者对中共情报工作人员“消息之灵通令人吃惊”[6]117。因而,当国外记者来到西安国民党军事委员会专门设立的“用以收容从共产区逃亡至西安无家可归之青年,给予短期之训练”劳动训练营参观时,他们早已心知肚明,“仅有那些靠得住,能够撒当局给他们编造的谎的人才摆在前面给记者们看。其余的都小心地留在后头”[7]21,对于那些“精心挑选、精心培训”的假官员滔滔不绝地早已编好的套话,“武道听得甚至都恶心了”[6]116。这样一来,国民党企图污蔑中共形象的计划就彻底失败了。

(二)正面宣传中共抗战之真相

中外记者团访问延安的一个重要原因及目的就是为了考察中共的军事力量与抗日情况。针对“国民党拼命在外国人及中国人面前,抹杀或隐蔽我党我军在抗日战争中的成绩、力量和作用”[5]520的谣言污蔑,毛泽东充分抓住这次中外记者团访问延安的机会,运用社论报道、新闻广播、戏剧表演、口号宣传等各种形式进行驳斥,使国外媒体第一次全面地了解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真正角色及地位。其中对国外记者造成轰动的是由毛泽东筹划、审定并亲自修改,由叶剑英所作的《中共抗战一般情况的介绍》的长篇报告。

6月18日,毛泽东紧急致电中共各中央局、中央分局,各军区并转各区党委,“望各局各委及军事机关立即动员搜集大批敌伪出版的关于称赞我党我军勇敢、巧妙,畏惧我军实力及其种种对策之言论及统计数字,用新闻密码火速发来。”[5]520且“望指定情报部门、宣传部门、报社、通讯社,火速搜集拍发,在两个月内陆续拍来(外国记者在此尚有两个月考察)。能够做一件大事办理”[9]407。经过4天的数据搜集、整理,叶剑英于22日在王家坪礼堂向中外记者团作题为《中共抗战一般情况的介绍》的长篇报告。

叶剑英在这个长篇报告中将中共领导下敌后战场的基本情况、军队实力、抗敌人数、牺牲人数、战中作用等进行了全面的报告。他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现有47多万人,在1944年3月以前,抗击了侵华日军的64.5%;国民党的军队有几百万人,只抗击了侵华日军的35.5%。如果把全部日军和全部伪军合计起来,则在1944年3月以前,共产党的军队抗击日伪军总数134万人中的110余万,即84%,或5/6以上,国民党的军队只抗击了16%,即不足1/6。“中国共产党的军队,就在华北、华中、华南这三个敌后战场与十五个以上抗日根据地上,进行异常残酷的非未曾目击者所能想像的抗日战争,至七年之久。赖有这些敌后战场,才挽救了中国免于被日寇灭亡。如果没有这些敌后战场军民的英勇斗争,中国的情形是不能设想的。”[10]225-249

中外记者在听过这个“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与中共高层意见于一身的谈话”[11]327、全面介绍中共抗战实情的报告后,反映十分强烈,饭后立即回到自己的房间打字发稿。[12]212这篇报告通过中外记者传播到中国大后方和世界许多国家以后,国内外舆论对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地位和作用给予了新的评价。特别是美、英等国,也开始关注共产党领导下的敌后战场。

(三)揭破国民党的阴谋和谣言,维护并宣传中共形象

一是在正式报告中直接揭露国民党阴谋。叶剑英在《中共抗战一般情况的介绍》的报告中,有一段深刻揭露了国民党“曲线救国论”本质的论述,指出国民党之所以让伪军投敌且投敌之后不加讨伐,并反而暗地和他们联络的最终目的,“不但为着在现时反对共产党,而且含有深远计划,而准备在日寇失败退出大城市与交通要道时,好让这些伪军藏其敌旗,打起国旗宣布‘反正’,占领这些大城市与交通要道,配合正面国民党军队,进行全国的反共战争。”[10]234金城回忆说,战后的事实印证了叶剑英的预言,其实这段话并不是叶剑英所写,而是毛泽东在修改这篇报告的伪军处所加写的。[5]521这就向国外媒体暴露了国民党在抗日战争结束后可能蓄意发动内战的真实面目。

二是在谈话中揭露国民党腐朽没落,反证中共真实形象。7月14日,毛泽东同斯坦因谈到共产党执行政策时内部的团结问题时指出,国民党指责共产党无法真正团结一致,内部有各种小团体,其实是因为“国民党自身被派别搞得四分五裂,因而不能设想会有一个真正团结一致的政党”[13]190-191。这就不仅揭露国民党内部涣散分裂的现实,也从反面巧妙证实了中共内部的团结与统一。

三是通过新闻报道及时回击国民党谣言污蔑。8月6日,国民党将阎锡山与国外记者谈话中污蔑中共的部分在西安报上发表,并认为延安数万民众到会纪念联合国日是“共产党的阴谋”的污蔑。毛泽东对此立即回应,予以反击和揭破。当日,他就电报林伯渠:“我们决定日内将叶剑英六月二十二日与记者团谈话登报并广播,同时发表文章、消息揭穿阎锡山。”[5]5338月12日,《解放日报》发表经毛泽东审阅修改的社论《衡阳失守后国民党将如何》并附有文件记录,详细列举了阎锡山的军队在山西省西南部进攻八路军的各次时间,并且揭露了阎锡山与日军勾结往来的行径。同日,爱泼斯坦发表《共产党评论阎锡山的两面手法》延安通讯,向外界公布了阎锡山不仅在山西,而且在天津、太原、南京等地都有与日本相勾结的事实。这既及时维护了共产党的真实形象,同时也使国民党的舆论宣传和形象信誉陷入了被动之中。

三、对中国共产党抗战、团结、民主理念的阐释与实践

“我们有三个不能改变的要求:抗日、民主和民族的团结。”[14]224向国外记者阐释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理念,并辅以新民主主义理论指导下延安及解放区社会风貌的现实,使国外记者深入了解中共的政治诉求以及为实现政治诉求所付出的努力和所取得的成效,从政治的高度加深国外记者对中共的认知,强化他们对中共的认同,是毛泽东针对国外媒体宣传中共形象的重要策略。

(一)抗战理念与实践

为了向国外记者宣传中共7年来抗日战争的行动和成果,毛泽东除了筹划、审理、修改《中共抗战一般情况的介绍》、《纪念联合国日,保卫西安与西北!》、《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发布抗战七周年纪念口号》、《在民主与团结的基础上,加强抗战,争取最后胜利!——纪念抗战七周年》等一系列旨在宣传中共抗战要求、抗战实践和抗战成果的报告社论外,更重要的是答应国外记者亲赴前线考察的要求,使他们切身考察中共抗战实际。

8月中旬斯坦因、爱泼斯坦、福尔曼三位国外记者离开延安,开始访问绥德、晋绥抗日根据地,他们根据自己访问抗日根据地的亲身经历、所见所闻,写了很多报道中共抗日的新闻通讯,如《八路军在胶东一次战役中解放七万人》(纽约时报)、《中共领导下的军队是强大的》(纽约时报)、《中国的游击根据地》(纽约时报)、《中国解放区军民合作目击记》(伦敦泰晤士报),等等,向外界宣传了中共抗日的真实面貌,而且强调“这并不是什么异想天开的假想情况的蓝图,相反,倒是我们每天从许多将军、政工人员、普通战士和外国人在华北很多地区亲眼得见的战斗和讲述的故事得到证实的真情实况”[6]55。

国外记者的这些战地报道,有理有据地证实了中共在敌后战场的抗日实践及其成效,粉碎了国民党对共产党“游而不击”的谣言,宣传了中共坚持抗战的国际形象,使美英等西方诸国开始重新审视中共在抗战中的地位及作用。

(二)团结理念

中共与国民党的团结问题也是国外记者比较关心的问题。为此,毛泽东在多种场合做了有针对性、原则性的答复。6月12日,毛泽东在会见中外记者团的讲话中特意强调了中共的追求团结的愿望与要求:“今乘诸先生来延之便,特再申述如下:拥护蒋委员长,坚持国共合作与全国人民的合作”,并且强调“中国共产党此种政策始终不变”。[1]254同时毛泽东也强调,虽然中共追求团结并为实现两党团结而努力,但这种团结并不是无原则、完全妥协忍让的团结。毛泽东强调国共的团结必须是建立在全面民主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也只有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上也才能是真正地、长久地团结。中共团结的价值诉求、希望与国民党真诚地合作团结的理念,给国外记者留下了为一致抗日而真诚团结的良好印象,“共产党的态度,并无意推翻国民党的政府。相反地,共产党只希望着在一种民主政府下的中国再团结,以及中国团结作战努力的恢复”[15]251-252。

(三)民主理念与实践

共同抗日、民主合作是中共在抗日战争期间寻求建立国际国内统一战线的中心内容,也是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关注中共形象的重要方面,而且“就国家而言,美苏英与中国关系最大,而在目前美英与中国共同抗日,尤以美为最密”[1]315,所以宣传中共的民主理念,使国外记者、尤其是英美记者斯坦因和福尔曼将中共的民主理念、民主诉求与民主实践宣传出去,取得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主要大国对中共的理解与支持,便是一件极其重要的工作,也是毛泽东针对国外记者宣传中共形象的重要内容与策略。

6月12日,毛泽东在会见中外记者团的首次讲话中就详细阐释了中共的民主理念与追求。他指出中共的希望就是在各方面实现民主,“民主必须是各方面的,是政治上的、军事上的、经济上的、文化上的、党务上的以及国际关系上的,一切这些,都需要民主”。[1]257中国共产党不仅追求民主,更为实现民主而努力地实践着。其所有的工作,包括中共内部工作的民主集中制、中共领导下边区及解放区政府组成的“三三制”原则和工作,都践行着民主集中的精神。中共在党内和政府中推进民主的实践,给国外记者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和感触:“我发掘的越深,我就越发现,党内关系主要是由互相的坦白和民主程序的好方法(这种民主程序引导到意见的谐和)所决定”[16]60,而新民主主义“三三制”政策的贯彻和实施,更是“体现了中国的革命”[6]94。

中共抗日、团结、民主理念的阐释与实践,使国外记者认识到中共是追求联合抗日、追求民主团结的政党,是有进步、有责任、有希望的政党。国外记者结合自身的见闻经历,以新闻报道的形式,将中共抗日、团结、民主理念传播出去,对中共真实形象的传播和认可,起了极其有效的作用。

四、毛泽东个人魅力的展现

毛泽东在与国外记者的交往中表现出了极大的个人魅力与领袖风范,对国外记者表现出了很大的吸引力。国外记者无不承认毛泽东是极具个人魄力的政治伟人,“他,我相信,是世界上最伟大,最受爱戴的政治领袖之一”[14]219。毛泽东个人魅力的展现,给国外记者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是在与国外媒体交往中展示中国共产党形象的一面极佳旗帜。

(一)强烈的民族使命感

毛泽东具有求得人民解放、民族独立与国家富强强烈的民族使命感。为了争取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的支持,毛泽东在与国外记者交谈时,有意无意会强调他领导的中国革命与美国历史上追求民主运动的相似性。

7月4日《解放日报》为纪念美国独立日所发表的社论,就特意宣传中共领导的民族解放运动与美国历史进程中追求民主独立的相似,“民主的美国已经有了它的同伴……我们共产党人现在所进行的工作乃是华盛顿、杰斐逊、林肯等早已在美国进行过了的工作。”[17]132-133毛泽东在与福尔曼的谈起中共的政治任务时,也有针对性地谈到了这一点。他指出,中共当前任务并不是要达到苏联的社会与政治的共产主义,而是像林肯解放黑奴一样解放封建制度下的中国广大人民。由于美国也曾经是殖民地,在美国成长的历史中,曾长期伴随着争取自由、解放、民主和权利平等的斗争及对专制、独裁的天然反感,毛泽东以解放人民为己任的民族使命感无疑会激发美国记者心中的历史回忆和历史感情,在自己心中留下一个为改变中国悲惨历史命运以拯救万民而踽踽独行的时代巨人形象。

(二)严肃坚定的无产阶级原则立场

“毛主席很机警,他遇到有威胁性的话回答是很严肃的。”[2]80毛泽东在与国外记者交谈往来过程中时刻表现着严肃坚定的无产阶级原则和立场。国外记者在考察延安时,认为中共的新民主主义政策与实践与传统理念中的共产党截然不同,而为了便于西方国家更容易接触了解中共,建立抗日统一战线,向毛泽东提出更改中国共产党名称的要求。毛泽东断然坚定地否定了这一要求。他解释说,对共产党员而言,重要的是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和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不,我们不能,我们也不该改换名称。我们也无此必要。所重要的,是内容与实施,不是名称!”[7]200-201

(三)朴实真诚、民主谦逊的作风

毛泽东在与国外记者交谈往来中是朴实真诚、民主谦逊的,“他几乎羞怯的谦逊与自然的热诚,反映着对于别人的人性尊严的深深敬重。”[14]219爱泼斯坦后来回忆对毛泽东的印象说:“我个人感觉,在延安,毛是可以接近的,并且是很简朴的。他会在遍地黄土的大街上散步,跟老百姓交谈,他不带警卫。当和包括我们在内一群人拍照时,他不站在中间,也没有人引他站在中间,他站在任何地方,有时在边上,有时站在别人身后。”[6]27身为一党领袖的毛泽东,生活上的俭朴、随意,很容易使国外记者尤其是美国记者联想到早年开发美国西部的那些充满活力和幻想的清贫而艰苦的拓荒者,这种形象则是极容易打动富有冒险精神的美国人,“他们喜欢那种质朴、坦率和热情的态度,在这里做任何事情都是用拓荒者那随机应变的精神来克服到处可见的一切困难”[6]27。

生活中朴实真诚的毛泽东,在工作中又是民主谦逊的。毛泽东民主谦逊的风格,表现在与国外记者交谈中的很多细节方面。斯坦因回忆,为求不生错误,他把与毛泽东晤谈的笔记翻译成中文交给他看。毛泽东几乎一个礼拜还没有归还,原因是要把所谈的内容征得朱德、周恩来的同意。福尔曼也认为毛泽东的工作作风是民主的,认为他的观点与建议虽然在政策的制定上有着极大的影响,但是只是作为主要领导人进行讨论的基础,“因此毛所宣传的演说,是首先小心地思考出来,再由他的党中同志整理过,最后的形式,因此是党委员会的混合表现,而并非纯粹是毛自己的观点”[7]197。

(四)独立自主的民族立场

毛泽东在接待国外记者时表现出了独立自主、不惧不媚的民族立场。

一是在抗日战争上的独立性。毛泽东在与国外记者交谈中虽然表示希望与盟国建立国际统一战线,但并没有有失独立自主的民族立场。毛泽东指出,中国的抗日战争“无论国际环境如何有利,在中国战场上的胜利,依然是要靠我们以自己的努力去争取的,依赖有利的国际环境,幻想盟国替我们打日本,袖手观战,保存实力,坐享胜利之果实,这不仅是无出息的妄念,而且是不可能的幻想”[18]542。正如斯坦因所言:“他们喜欢得到外来援助,但不依靠它。在过去十七年中,大部分时间他们都生活战斗在严密的封锁中,因此依靠自己似乎已经成为他们的第二天性”[16]8。

二是对待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及国内外优秀文化的独立自主性。毛泽东在与国外记者阐释中共的政治理念与政治实践时,突出地表现了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合的独立性与自主性。他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相信马克思主义是正确的思想方法,但是马克思主义必须要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中国共产党的态度是批判地接受中国历史遗产和外国思想,要反对盲目地接受和盲目地拒绝。“我们中国人必须以自己的头脑来思想,并决定什么东西能在中国土地上生长起来。”[13]192

毛泽东在与国外记者交往中展现出的个人魅力和伟人形象,很自然地使国外记者在心中将他与蒋介石进行对比,而二人在行为举止、性格生活等方面强烈的反差使国外记者更加为毛泽东的个人魄力所折服:“他的透视一切和极端集中的眼睛和眼神,及其成熟的人格所表现的心境的安泰和清明,表示他是一个有能力的政治家和人民领袖。他和严厉的、忧心忡忡的蒋委员长是完全相反的”。[16]4毛泽东个人魅力的展示及对国外记者所形成的强大感染力,无疑是对中共形象的一种极佳宣传!

毛泽东针对国外记者宣传中共形象的策略加之对延安社会风貌的实际感受,使国外记者一致承认中国共产党“军事有力量,政治有民主,建国有办法,新民主主义的前途有把握”[4]591,他们从这里看到了中国的未来,中国的希望,“他们就是中国,他们就是中国的未来”[6]149。国外记者关于中共及其革命根据地的宣传报道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国民党的封锁和污蔑,开辟了西方国家了解中共真实形象及中共外交工作的新阶段,使“中国共产党、八路军新四军和各抗日根据地的真相及其对于协助盟国抗战事业的重要地位,将逐渐为外国人所明了”[19]。毛泽东针对国外媒体宣传中国共产党形象的努力,是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的一个重要横断面,其思想中蕴含的基本原则,如对国外敌对势力污蔑的直接回应、自身政治理念的深度阐释、独立自主的精神以及主要领导人形象的塑造等等,对当代中共面向国外宣传自身形象依然具有重要启示价值。

[1]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4册[C].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

[2]胡乔木.胡乔木回忆毛泽东[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董必武年谱编纂组.董必武年谱[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

[4]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年谱(1898-1949)[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5]逄先知.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6][美]伊·爱泼斯坦.突破封锁访延安——1944年的通讯和家书[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5.

[7][美]哈里森·福尔曼.北行漫记[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8.

[8][苏]彼得·弗拉基米洛夫.延安日记[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4.

[9]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叶剑英年谱(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

[10]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中共党史参考资料(五)抗日战争日期(下)[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79.

[11]范硕,丁家琪.叶剑英传[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5.

[12]金城.延安交际处回忆录[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6.

[13]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14]王占阳,王小英.中外记者笔下的毛泽东[M].沈阳:沈阳出版社,1993.

[15]孙照海.陝甘寧邊區見聞史料彙編:第1册[C].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

[16][英]斯坦因.红色中国的挑战[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7.

[17]胡乔木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18]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2册[C].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6.

[19]欢迎美军观察组的战友们[N].解放日报,1944-08-15.

[责任编辑 高 锐]

2015-02-21

代红凯(1989—),男,河南商丘人,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D231

A

1004-9975(2015)02-0057-06

猜你喜欢
记者团延安国民党
白宫记者团专机因蝉延误近7小时
新媒体背景下的红领巾记者团实践探索
少先队活动(2021年4期)2021-07-23 01:46:14
快过关了
环球时报(2021-01-25)2021-01-25 04:17:46
从延安整风运动说起
当代陕西(2019年17期)2019-10-08 07:41:42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融媒环境下传统时政新闻创新路径初探——以《百姓记者团》为例
传媒评论(2018年12期)2018-03-21 07:51:56
走进延安
陕西画报(2015年2期)2015-03-11 02:21:23
本期合作校媒:华中科技大学记者团
大学生(2013年9期)2013-04-29 22:38:49
《保卫延安》震撼播出
西部大开发(2009年6期)2009-07-27 07:31:44
忆和平改编国民党第16军第94师
军事历史(2000年2期)2000-11-22 07:0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