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头活水
——施莱尔马赫翻译思想赏品——读施莱尔马赫《论翻译的方法》

2015-12-08 03:31田晓明
人间 2015年30期
关键词:笔译马赫口译

田晓明

(海南大学,海南 海口 570228)

源头活水
——施莱尔马赫翻译思想赏品——读施莱尔马赫《论翻译的方法》

田晓明

(海南大学,海南 海口 570228)

卒读施莱尔马赫《论翻译的方法》一文,笔者叹服之情油生。《论翻译的方法》一文,洋洋洒洒数千言皆可谓有的放矢,言之切切。施莱尔马赫在《论翻译的方法》一文中明确提出翻译有口笔译之分,翻译有真正翻译和机械翻译之分等观点,可谓条条匠心独运,鞭辟入里。再者,启迪来者,奠基后学,又不可不谓之为源头活水!下面将对此文中施莱尔马赫所述的四个要点进行详述,略窥一斑。

施莱尔马赫;翻译方法;源头活水

一、翻译且有口笔译之分

翻译可大致分为笔译和口译,这个观点如今人所共识,毋庸置疑。但若溯其源头,施莱尔马赫确是西方第一个明确区分口笔译的人。他认为,所谓口译者主要从事商业翻译而真正的笔译者则从事科学艺术方面的翻译。(The interpreter’s job is in the business wor ld and that of the t rue t ranslator in the areas of scholarship and the ar ts.)科学艺术领域所涉者宜用书面形式,因为唯有书写方可使其永存。(Wr i t ing is appropr iate for the f ields of scholarship and the ar ts because wr i t ing gives thei r works permanence.)施莱尔马赫继而指出:若口译科学艺术著述,一则可能性甚微。再则即便可以口译也难以济事。(To t ransfer schol ar ly and ar t ist ic works oral ly would be as useless as i t seems impossible.)对于商业翻译而言,书写仅为一种机械的手段。有鉴于此,口头上的交流才是最适宜的。

二、翻译有真正翻译和机械翻译之分

施莱尔马赫在文中明确提出真正的译者一般都是从事科学艺术领域的翻译工作。换言之,真正的翻译应该是指对科学艺术的译介。而科学艺术的翻译又非笔译难奏其效,故而施莱尔马赫以为笔译才属于真正的翻译。与真正的翻译成二元对立的应称之为机械翻译。何为机械翻译?在施莱尔马赫看来,所谓机械翻译,简而言之,便是指实用性翻译,譬如商业翻译。在上述中,施莱尔马赫认为商业翻译多以口译展现。因而,口译当属于机械翻译之范畴。

机械翻译,顾名思义,即灵活性要求不高。只要译者听得懂说话人的语言,便可胜任翻译工作。因为,两种不同的语言之间其实不乏有相通相似之处,这种语言之间的契合还是占多数。因此,两种语言之间找不到相应的表达方法就显得很少了。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对两种转换语言有所掌握,便可从事该项工作。此外,施莱尔马赫进一步指出,在这种机械的翻译中,只要译者不犯什么明显错误,便无好坏之分,优劣之别。

相较之下,真正的翻译,即科学艺术的翻译实然不易。施莱尔马赫对此观点的论述主要分两大方面。一则,如果两种语言之间差异甚小,比如两者之间或多或少都必然存在着某个词或某些词两相对应,且并无二致,彼此之间的差别仅在于发音不同。在此种情况下,机械翻译自不必说;即便科学艺术等真正的翻译也可论之为机械翻译。但就事实而言,这种两种语言之间的完全契合对等,毕竟在少数。在科学艺术类型的文本中,就更是少之又少。因为一国之科学艺术与一国之文化往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各国文化之间的差异不可不谓之冗杂。二则,如若语言表达是基于独立思维。也就是说说话者所表达的是经过独立思维的结果,那么此时译者就必须洞察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双重关系。也唯有当译者完全透彻理解了这种双重关系,他才有可能翻译得当适宜。如此一来,这就需要译者要具备一定程度的创造性,较高的理解力,方可当此重任。

三、翻译必须洞察语言思维之间的关系

论及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关系,施莱尔马赫认为说话者和语言之间存在双重关系。一方面,毋庸置疑,世界上每个人都会受到自己所说语言的约束。语言之外的事物根本无从谈及。一人思想观念之形成,思维智慧之积累莫不关涉于其所习之语言。另一方面,人但凡具备一定的思想便可创造语言。科学文化作品所用之语言从其滥觞之期而至姿态万千,臻于完备,便是最好且最有力之佐证。最后,施莱尔马赫将这种表层看来是翻译问题的立论上升到了整个哲学范畴。(i t is most t rue of the ent i re field of philosophy)

四、翻译有两种途径可循

施莱尔马赫在文中指出,翻译有两条途径可以遵循。一曰:译者尽可能不扰原作者,而让读者走进原作者。(The t ranslator leaves the wr iter alone as much as possible and moves the reader toward the wr i ter.)读及此处,我不禁联想到韦努蒂提出的所谓“异化”观点。暗忖此二者之间应有所联系。经查证才知道原来韦努蒂之“异化”译论竟是受施莱尔马赫上述译论之启发而在此基础之上加以完善。施氏正是其源头活水也。施氏所倡翻译第二条途径是:译者不扰读者而使原作者走进读者。(The t ranslator leaves the reader alone as much as possib le and moves the wr i ter toward the reader.)此论实大类于韦氏之“归化”,确切地说,应是韦氏之“归化”可溯源于施氏。

施氏之翻译二途径彼此截然不同,相互对立。在第一种途径中,译者要应保留原作的语言风格,蕴含的文化特征,往往使读者感到一种异国风味。在第二种途径下,译者要使原作者像本国作者那样说话,彷佛原作者正是用译者所在国使用的语言创造,从而使得原文摇身一变成为地地道道的本国语言,这样一来不懂外语的读者也能不费吹灰之力看懂原作。

以上便是施莱尔马赫在其所著《论翻译的方法》一文中表述的四大主要方面。卒读之后,再联想一些与之相关的译论,不难发现施莱尔马赫提出的这些翻译理论确乎有“源头活水”之功。但是施氏对口译一些阐述显然与当代译论相悖。口译并非机械翻译,它也需要译者灵活地在两种语言之间转换,也需要一定程度的创造力和理解力。

H059

:A

:1671-864X(2015)10-0082-01

猜你喜欢
笔译马赫口译
跨学科口笔译研究的百科全书——Researching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介评
美国法庭口译制度研究及启示——以夏威夷州法庭口译为例
如何有效应对当前市场对商务英语笔译的需求
英语翻译中的笔译要点研究
对中国口译近25年来的研究综述
略论笔译与口译的区别
让小火柴升值9000倍
火柴棒搭起的财富大厦
论心理认知与口译记忆
马赫与爱因斯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