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笑笑
十年前,朋友圈子里要是有个留洋回来的,这人必然自带外号,海龟张、海龟王,光顶着这两个字似乎就没什么不能做的。今天,年轻人刚认识都要问一句:“你在哪儿留的学?”
吃饱穿暖之后,家长们“疼爱”孩子的方式自然转换到教育领域。而且已不能满足于高中直升国外大学,留学生日趋低龄化,孩子生下来就作打算,小学、初中就“送出去”。然而,家长们的未雨绸缪是否真能让孩子们“赢在起跑线上”?孩子尚小就出国到底能不能适应?教育专家们想必都未能预见会遇到这样的问题。
孩子在国外是怎么生活的?
60多年前出版的钱钟书的小说《围城》中,是这样描写方鸿渐的留学生涯的:到了欧洲,四年中倒换了三个大学,伦敦、巴黎、柏林;随便听几门功课,兴趣颇广,心得全无,生活尤其懒散。第四年春天,他看银行里只剩400多镑,就计划夏天回国。
60年过去了,如今我们依然在讨论出国后无心学习、奢侈懒散、出国就撒野的问题非但没解决,反而更严重。特别是年龄较小的孩子,正处于心智发展期或叛逆期,很容易受外界的影响。确实,西方开放、自由的价值观能让孩子更好地保持纯净的天性,更容易挖掘孩子的潜能,但对自制力缺乏的初高中生而言,也存在诸多危险。
A女士七年前随丈夫移民美国,孩子上初中后便接来美国上学,小姑娘在美国待了两年,开始有性生活,但从不与母亲聊这方面的事。A女士努力与女儿沟通,反倒被女儿嘲笑。完全无法与女儿交流的A女士认为,这是草率地让正值青春期的女儿接受过于开放的西方教育的后果,非常后悔。
但笔者认为,问题的关键是,决定让年纪尚小的孩子出国学习的家长是否做好了心理准备?他们对于外界环境是否了解?自己都还搞不清状况,如何做到有效地引导呢?总不能让孩子自己摸索如何在陌生国度成长的道路吧?
而小学五年级开始在英国上学的小王似乎走入了另一个极端,父母经常出差,便雇了一个保姆和一个家庭教师照顾他放学后的生活。家庭教师小张是个中国女孩,留学英国期间打过很多份工。她告诉笔者,这份工作是她所做过的最轻松的,却也是心里最不踏实的。
小王经常跟她说想回国,想念老家的同学。小王的英语不差,但来英国一年多了没交到一个朋友,没人叫他一起出去玩,一到周末就窝在家里打游戏。小张说:“他打的那些游戏都是中文的,他越是这样越交不到朋友。这个年纪的英国小孩周末都去运动啊郊游啊之类的,但这些他都没兴趣。他是自己不想融入身边的圈子,一心想着回国。”无法融入,被孤立,这类问题即便放在国内都是可能影响孩子一生的大事,更何况身处异国他乡。孩子年龄小,较难适应陌生环境,这时就需要家长的鼓励与支持。毕竟对于年龄这么小的孩子来说,出国上学更多的意义不是学习,而是如何更好地度过美好的童年。
想好“为什么”再出国
出国读研早已不是新鲜事,但出国两年不知道学了什么的现状依旧屡见不鲜,说到底还是自我定位不准确,留学目的不明确所致。研究生如此,更小的孩子情况会好一点吗?
有越来越多的家长认为,早点出国,早点让孩子接触西方教育,早点学习一门外语,对于孩子日后将有很大的帮助。但真正执行时又是怎样的呢?
Z的舅舅一家就这么折腾了一整年。Z说,舅舅家很有钱,看邻居家把14岁的孩子送出国了,便也学着把刚上初一的孩子送去了加拿大。“那孩子原本答应得挺好的,没想到出了国整天想家,每天打电话都哭,说自己英语不好,同学们都笑话他。一家人都以‘过段日子就适应了自我安慰,只会不停地给孩子打钱。结果那孩子半年里回了三次家,每次的机票有多贵就不说了,这跑来跑去还叫上学吗?”Z说起这件事就一肚子气,并说如今表弟也没真正适应,语气里饱含对白白浪费一年的惋惜。
Y夫妇也在为此犹豫。二人去年喜得贵子,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Y女士开始琢磨着早点移民新西兰,因为那儿空气好,她想让孩子的肺更健康。她丈夫早年已是新西兰国籍,要说移民也不难,但夫妻俩的顾虑是过去了生活肯定不如现在富足,一切都要从头开始,新西兰的就业情况又很差……夫妻俩还没拿定主意,但“趁早出去”的念头迟迟未消。
我们都知道小时候学习语言是最快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也在大学之前。很多家长脑子里大概有这么个概念,便以“想让孩子快人一步”为目的把孩子送出国。但真正希望孩子学到什么,为什么选择这个国家,出国和在国内接受义务教育有何不同,这些问题都没真正想清楚。“雄心勃勃”地把孩子送了出去,过了半年才去想办法解决孩子无法适应、收效甚微的问题。要知道孩子的半年、一年是非常宝贵的,这种“实验”做不得。
出国不是解决家庭教育问题的锦囊
X说,他表哥家的孩子不爱上学,沉迷网络游戏,表哥表嫂就带着孩子去了美国。该逃学的照样逃学,不良朋友也没少结交;高中毕业后甚至因打架斗殴被关进了警局,去年甚至背着父母买了把枪。实在没办法的父母一气之下又带着孩子回了国。
还有位采访者说,父亲同事因为孩子学习很差,便送去了澳大利亚的寄宿制学校。没想到正值青春期的少年开始上色情网站,买色情杂志,学习自然更差。无奈,也带回了国。
这样的“问题儿童”在哪里都有,类似的家庭教育问题中国存在,外国也存在。这类问题原本就产生于家庭内部,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出了差错,学校和外界环境能起到一定的修正作用,但最根本的依旧在于父母,在于家庭。换个大环境,不如想想如何改进家庭小环境,试着与孩子沟通,进行有效的引导,才是健康长久的解决之道。
越小送出国越好吗?
近年来,出国留学低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中学生已逐渐超越大学生成为留学主力军。有人认为,孩子年龄越小越容易适应环境,语言也更好学习。但也有人认为,太小出国对孩子和家长来说都是挑战。那么,出国留学到底是不是越早越好呢?
教育专家孙建民说:“我个人比较倾向于在国内读完本科,然后出国读研究生,这样更容易适应国外的环境。平平安安地留学,健健康康地成长,对于小孩来说比较重要。”
孙建民还表示,不反对家长进行个性化多元化的选择,但“平安、健康”仍是关键。
孩子留学这种事,是全家的事,教育也不简单是西方一定比中国好。外国的月亮到底圆不圆,这个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讨论。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一味相信国外的教育是不对的。中国教育也有好的方面,国外的优秀经验可以吸取,并非外国的一切就都是好的。试着先教会孩子“床前明月光”,再让他见识外国的月亮,最终让他自己评判哪里的月亮圆吧。
(编辑·宋冰华)
ice7051@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