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晋
宋元时期,常有民间文士和艺人聚集一处,或编写话本、戏曲、曲艺等作品,或切磋技艺表演,他们活动的勾栏瓦舍,称为书会。后随着其兴盛发展,书会形成了一定规模。涌现了御京书会、元贞书会、古杭书会、武林书会、永嘉书会、九山书会等一些知名书会,尽管他们的行为不为达官贵人所重,但却推进了中国艺术史的发展。
进入现代社会以后,通常所指的书会是说书艺人交流会演的一种形式。马街书会、胡集书会、杜寨书会等皆是当今享有盛名的民间书会。而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举办的广陵书荟则是官方主办的较有影响的曲艺活动,通过中国评书评话博物馆筹建组征集到的广陵书荟相关印刷品上,可以一探当时书会的风采。
1981年10月20日,以江苏省曲艺团、镇江曲艺团、高邮县曲艺组和扬州曲艺团联合举办了首届广陵书荟,当年印行的请柬、节目单、会刊见证了首届书荟的盛况。红色请柬上印有活动时间“11月20日至28日”,活动地点在“扬州市文化馆会堂”,后面添加的笔迹写明“开幕式定于10月21日上午八时半在扬州市政府招待所大会议室举行”。请柬落款单位是“扬州市文联、扬州市文化局”。
请柬清楚表明首届书荟在古城扬州举办,“广陵”也正是扬州的古称,扬州举办书会有其先决条件,因为自古以来,扬州曲艺文化就一直繁盛、历代名家辈出,以扬州评话、扬州弦词、扬州清曲为代表的扬州曲艺是南方曲艺的重要曲种,与请柬一起印行的节目单上,就简单介绍了扬州这三种曲艺的来龙去脉。
设计简洁大方的节目单为蓝色封面,主图是一琵琶造型,下端中央镶嵌有扬州著名古迹——五亭桥,节目单内层纸页上,列有欢迎晚会节目名称,为弦词开篇《歌吹古扬州》、弦词《拦轿告状》、清曲《黛玉悲秋》、评话《棋高一着》,表演者均是扬州曲艺界的中青年演员,其中评话《棋高一着》由惠兆龙演说,该评话表现了陈毅在黄桥战役中的儒将风范,1977年冬曾在江苏省创作剧(节)目调演中分别获得创作、演出一等奖。
在内容更为详尽的首届广陵书荟会刊上,会发现时任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陶钝、副主席兼秘书长罗扬等曲协领导均出席了这次书荟,陶钝还为会刊题了字。高元钧、袁阔成、唐耿良、徐勍、邢宴春、邢宴芝、邱肖鹏、刘兰芳、杨乃珍等曲艺名家均进行了专场演出。除了他们以外,以王筱堂、康重华、余又春、夏小台等为代表的扬州曲艺名家也进行了表演。活动期间,共演出了三十余个节目,包括评话、弦词、开篇、清曲等。会刊上除刊载了参会名家精彩剧照外,还报道了同期举办的“全国曲艺中长篇书座谈会”,会上诸多曲艺名家就表演、编创新书和整理传统书目进行交流,袁阔成和徐勍两位以编说新书闻名的曲艺家在交流会上的发言颇有见地,袁阔成认为“要使新书能够引人入胜,必须安排好悬念。而悬念的产生,还应该来自生活”。徐勍强调说,新书是说的新人、新事、新风貌。一定要走自己的路,不断探索、不断琢磨,在形式上不断创新,以求和新的内容达到完美而又和谐的统一。
一年后的11月21日,第二届广陵书荟在镇江河滨书场召开,主办者依然为江苏曲艺团等四家单位,参加此次书荟的有扬州、镇江、高邮、上海、南京、盐城、南通、淮阴等地区的老中青三代曲艺工作者,书荟至11月27日落幕。第二届书荟所出的会刊上,刊登了罗扬、陈汝衡等领导和学者的讲话,以及各地的贺词、贺信、贺电,部分创作书目的内容、媒体报道文字、会务和演出照片等资料。而在小开本的节目单上,列有所演出的十二场、四十一个书目,包含评话三十一个,弦词九个,清曲一个。可喜的是,其中创作书目达到了二十六个,体现了曲艺人士在继承前贤名家特色的基础上,在编演形式上进行了探索和创新,以期能更好地服务大众。
1985年12月9日至13日,第三届广陵书荟再次移师扬州举办,同样也印行了刊物,其封面沿用了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陶钝题字,内页“艺术研究与探讨”刊登了惠兆龙、张慧侬、李真、夏耘、张棣华等曲艺工作者发言,会刊表明,这次书会以“检阅新书目,增进艺术交流,探寻改革之路”为目的,上演的《挺进苏北》《广陵禁烟记》《张玉良》《啼笑因缘》等节目广受观众好评,另外杨乃珍、余又春、康重华、张慧侬、王筱堂等曲艺名家还进行了别具一格的示范演出,其时《人民日报》《上海文化艺术报》《新民晚报》《新华日报》《扬州市报》《曲艺》,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江苏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均对书荟进行了报道。
从三届的广陵书荟的资料分析,书荟不仅促进了扬州曲艺整体水平的提高,而且还有力的促进了曲艺事业的振兴和发展。一些在曲艺界崭露头角的新人,还借助书荟这个平台,吸纳了前辈名家艺术精髓,提升了自身艺术的整体实力。书荟后虽因种种缘故未能持续下去,但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为以后举办类似活动提供了有益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