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玉喜
长期以来,曲艺高等教育学科体系和教材建设滞后是阻碍曲艺科学发展和传承的重要因素。为切实加强高等教育曲艺学科建设,中国曲协统筹推进曲艺类本科专业教材编写工作,于2015年4月9日组织召开了《全国少数民族曲艺艺术》编写专题会议。我有幸参与《全国少数民族曲艺艺术》教材编写工作,感到非常荣幸。在编写过程中,通过大量收集资料、整理、挖掘少数民族曲艺素材,引发了诸多思考,让我倍感少数民族曲艺走进高等教育并在高校落脚生根,是繁荣少数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战略举措。
思考一:少数民族曲艺之重
少数民族曲艺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就是挖掘除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丰富中华曲艺艺术宝库,为全国各民族提供更加丰富的精神食粮。
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的曲艺就像中国历史和其他文化一样,一直影响着中国境内的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本民族的曲艺“说唱”形式,为本民族带来审美享受和精神愉悦。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在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100周年校庆前夕,给全校学生的信中指出,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奋斗历程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和非凡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在2014年3月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又指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新形势下做好民族工作必须牢牢把握的正确政治方向。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增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更好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民族地区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对此,中国曲协站在时代的高度,高屋建瓴,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进一步推动少数民族曲艺的继承、弘扬和繁荣,把少数民族曲艺艺术作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使民族曲艺之花欣欣向荣、根深叶茂,使民族团结和交流渠道更加广泛、更加畅通。
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就是要挖掘除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探源汲取少数民族曲艺的精品力作,整理编写少数民族曲艺的教程、教法,寻求少数民族曲艺宝库中的“活化石”,丰富中华曲艺艺术的宝库,为全国各民族提供更加丰富的精神食粮。通过相互借鉴,互相学习补充,勾画一幅姹紫嫣红的全国各民族曲艺艺术的绚丽春天图。
文化发展繁荣需要全国各民族曲艺的繁荣,不能失衡、偏颇,更不能顾此失彼。中国曲协为此多次专门进行研讨,反复研究,规整少数民族曲艺艺术样式,科学谋划,编写教材,站在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层面高度,认真进行设计。无疑,这是一次战略上的定位和谋划,对于提升少数民族曲艺艺术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思考二:少数民族曲艺之美
原始形态的艺术特征,使少数民族曲艺艺术成为中华曲艺史上的“活化石”。中国一些少数民族的部分曲艺品种,因为其民族历史演变的特殊性,使得其民族的历史文化主要是由曲艺艺人口头“说唱”表演来传承,这就使得这些曲艺品种较多地保留了原始形态的艺术特征,除却审美上的古朴浑厚外,另一个可资观照的文化意义,乃是其为中华曲艺的历史演变提供了足以说明其发生发展的标本价值,从而被称作是曲艺史研究的“活化石”。
许多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曲艺,长期以原生态形式在各民族中世代传唱、自娱自乐,比如藏区最古老的曲种之一折嘎。祝福唱赞颂词的民间艺人一般都手持五色棍,肩背假面具,怀揣大木碗到全藏各地进行“乞讨”性表演。他们口齿伶俐,语言优美,被称为不识字“作家”;他们见到什么就说唱什么,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再如大本曲是白族群众喜闻乐见的曲艺形式。它是在白族民间歌谣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以叙事为主,把叙事和抒情很好地结合起来的说唱艺术。由两位艺人一弹(弹三弦伴奏)一唱的表演逐步发展为载歌载舞的形式。这种接地气的曲艺表演具有较为浓郁的民族特色,这些曲艺形式在群众中扎下了根,成为少数民族文化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不仅以自身特殊的审美创造方式破土而出,散发着独有的艺术魅力,滋生、丰富着少数民族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还像汉民族的曲艺形式一样,孕育催生出众多的深接地气的其他艺术形式,从而为这些少数民族艺术形式的多样性发展注入了鲜活的血液。
近年来,少数民族曲艺艺术研究和实践得到了飞速发展,受到了观众的青睐,给全国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次次全国少数民族曲艺大赛,推出了一批批高质量的精品力作,为全国人民奉献丰盛的大餐,人民在欣赏艺术的同时,感叹少数民族的曲艺艺术犹如散落在乡间沃土中的宝珠,闪烁其耀眼的光芒。少数民族曲艺留得住精彩,弘扬着传承,一个重要的特征,除了它们主要流布于各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就是它们绝大部分是用各自的民族语言或方言说唱表演,其艺术形式宛若山泉流水,质地淳朴、剔透玲珑,滋润感染、沁人心脾。
为了让大家欣赏少数民族曲艺艺术魅力,教材专门设置经典作品赏析,这些作品经历了时间的磨砺,岁月的洗礼,深受群众的喜爱。这样可以让欣赏者能够更多地感知少数民族曲艺的艺术魅力,不仅仅带来视觉上的享受,更多的加深了对少数民族文学语言、用词造句、风俗习惯、人文环境等深度了解。遵循少数民族曲艺艺术的发展规律,进一步传承创新,让少数民曲艺艺术在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全国少数民族曲艺艺术》经典作品赏析,都是少数民族曲艺艺术的精华,经过时间的检验,岁月的磨砺,成为少数民族的代表,代表着少数民族的创作动态和风格,少数民族曲艺教材无疑把少数民族的艺术形式较为全面的整合布局,把散落在民间的曲艺明珠精心采撷,串成耀眼的珠链。对于初学者来讲是一个学习、欣赏的过程,通过向少数民族学习,向生活学习,从少数民族的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艺术和生活的积累,进而全面了解掌握少数民族的思想教化、社会生活、社会伦理、民风民俗、历史神话、地理风情,充实创作实践,丰富创作思路,提高艺术水准,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服务于人民,奉献于社会。
思考三:少数民族曲艺之广
少数民族曲艺品类繁多、形式各异,具有民族性与地域性、时代性与民众性、丰厚性与习俗性、多元性与独特性的统一。
中国有56个民族,其中的55个少数民族所拥有的各自曲艺形式,是中国人文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据1986年以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和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办编纂的《中国曲艺志》,几乎每个少数民族均有属于自己本民族的曲艺艺术形式,有些民族甚至拥有多个曲艺形式。这些曲种在形式上大致划分为说的、唱的、半说半唱的、似说似唱的几大类。在内容上可分为抒情,叙事,诙谐,悲壮,既有鸿篇巨制、史诗般的历史故事,也有争取幸福生活、追求美满爱情的篇章。纵观全国少数民族曲艺,曲种繁复,内容广博,底蕴深厚,形式多样,这些支撑起少数民族曲艺艺术的大厦。少数民族曲艺艺术丰富多彩,曲种丰富多姿,韵味独特,具有民族性与地域性、时代性与民众性、丰厚性与习俗性、多元性与独特性的统一。
这次,中国曲协组织编写《全国少数民族曲艺艺术》教材,是一次对少数民族曲艺艺术的整合和升华。立足点尽量把少数民族的曲种进行概括,少数民族按照区域划分为:西南地区的藏族折嘎、藏族格萨尔说唱、藏族喇嘛玛呢、白族大本曲、土家族打溜子、侗族琵琶弹唱、布依族八音坐唱、苗族噶百福、傣族赞哈调、哈尼族哈巴、水族旭早等,西北地区的曲种主要有回族经堂教化、回族宴席曲、回族贤孝、维吾尔族达斯坦、维吾尔族迈达、鄂伦春族、达斡尔族,东北地区曲种朝鲜族平鼓弹唱、朝鲜族延边唱弹、朝鲜族漫谈、朝鲜族才谈、朝鲜族三老人、朝鲜族盘索里、满族、赫哲族伊玛堪等,其他少数民族的曲种有壮族末伦、瑶族铃鼓、蒙古族陶力、蒙古族曲艺乌力格尔、蒙古族好来宝、蒙古族岱日查、蒙古族伊若勒颂词、蒙古族玛格塔拉赞词、蒙古族乌力格尔道叙事民歌、蒙古族笑磕、苗族、壮族、黎族、高山族等。对少数民族曲艺曲种的挖掘和整合能够使少数民族曲艺更好地发展和传承,通过教材去了解少数民族各个历史时期的演绎进程,参与实践和创作,挖掘散落在少数民族中的“活化石”对少数民族经济文化的渗透和影响,全面了解少数民族曲艺艺术中的民风民俗和审美追求。
思考四:少数民族曲艺之责
曲艺传承和保护是个永恒的主题,尤其少数民族曲种的规模和影响,抵抗外力冲击的能力,流失和失传的速度等必须引起高度的关注。编写教材就是通过全面对少数民族曲艺的发展历史、传承形式,以及少数民族曲艺的生存发展把脉,在人才培养、非遗保护、政府及民间的保护措施都通过教材形式详细展示出来,并且提出合理的措施和办法,更好地为曲艺的传承和保护出点子,找对策,使其健康发展。
目前,曲艺高等教育还不完善,少数民族曲艺在高等教育中更是缺乏,在与民族曲艺有关专业的高校课堂教育中只有穿插式的介绍,教师在某种程度上不能系统地进行授课。中国曲协组织编写少数民族曲艺教材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担当起中国曲艺学学科建设的神圣使命和重任,让曲艺学科走进高校,做一件史无前例的大事。
为此,中国曲协专门成立编写组,汇集全国各地区相关团体会员单位依据《全国少数民族曲艺艺术》提纲及《各省(自治区)少数民族曲艺艺术书写标准》提供有关书面材料,周密部署,层层分工,确保教材编写如期进行。接受任务后,相关责任单位积极配合,充分发挥各自能动作用,查阅资料,收集资料,整合材料,以一种社会责任意识投入到少数民族曲艺教材的编写之中。
教材对于每一章节都精心设计,从总论到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曲艺艺术、少数民族曲艺创作、少数民族曲艺的传承发展和保护等作了认真细致的统筹规划。全面系统科学了解少数民族曲艺的本质、类别、特点,以及少数民族曲艺与民间口头文学、民间音乐等方面的区别和界定,能够更系统地了解少数民族曲艺的内涵和外延。挖掘和探究少数民族曲艺形式,做到图文并茂。同时,在少数民族曲种的文学、音乐、表演、道具等方面进行科学表述,充分挖掘少数民族曲艺的艺术精华,进而激发大家对少数民族曲艺艺术的创作和研究。
中华各民族不仅共同创造了遗产丰富的曲艺艺术,而且在长期的审美生活中,共同拥有特色鲜明的艺术文化。曲艺是群众艺术,曲艺的精湛技艺不是一朝一夕的,是一个在时代发展进程中的洗练和演绎。此中,需要大批人艰苦的付出和心血的结晶。
肩负使命,担当责任,少数民族曲艺走进高等教育并在在高校落脚生根,让我们共同期待,因为这是中国曲艺前进道路上又一个崭新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