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珂华
我们知道,快板节奏的变化和对唱词的处理主要是通过“板式”体现的。板式是快板艺术很重要的一部分技巧,是学习和教学实践中不可逾越的一个环节。而板式是和唱词绑定在一起的,正像身段离不开表情一样,如果不按照设计好的板式背记唱词是毫无意义的。尤其对于初学快板的小学生,要背记唱词,就必须按照设定好的板式背记,这就需要在背记台词之前,先把设计好的板式用符号标记在文本上。
一、设计“板式简记符号”的必要性
通过查阅相关书籍、杂志和网络发现,对板式标记的处理方法大概有两种:
第一,借用简谱符号标记板式。比如:
︱华蓥︱山○︱巍峨︱耸立︱万丈︱多○︱(顶板)
︱○嘉︱陵江︱水○︱滚滚的︱东流︱像开︱锅○︱(闪板)(赶板)
︱赤日︱炎炎︱如烈︱火路︱上的︱行人︱烧心︱窝○︱(抢板)
这种标记方式多见于一些书籍、杂志讲解板式和唱词的范例中。虽然这样标记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而且一般的板式都能体现出来,但是却存在一些弊端:一是比较麻烦,不便记录,需要用很多符号和线条才能反应出一个板式意思,而且对于初学者,非要有简谱知识和乐理基础才行得通,否则就难以理解符号的意思。二是照着文本吟诵时不够清晰明了,因需要反应时间而不能像阅读文章看到标点符号一样脱口而出。因此,这种标记方法对初学快板的小学生并不十分适用。
第二种做法就是不做标记。报刊杂志上发表的快板作品都是没有板式标记的,只是采用“,”“;”“。”等一些标点符号断开句子,演员拿到文本后只能凭借个人经验和理解去体会作者意图并设计板式。
“不标记”体现在教学中就是完全依靠口口相传、依靠记忆。这对于成熟的演员来说可能问题不大,但是对于初学快板的娃娃们来说,就出现了问题:课堂上没有记牢的板式,回家就忘了,即便想复习也想不起来怎么唱,下次来上课就唱走样了;“不标记”对于快板教师来说也比较麻烦:比如教唱“天安门广场多壮丽,长安大街贯东西”这两句,甲老师在给甲班上课时,第一句教成闪板唱:
︱○天︱安门︱广场︱多壮︱丽○︱,
第二句教成顶板唱:
︱长安︱大街︱贯东︱西○︱。
可是,乙老师在给乙班上课时又教成了:
︱○天︱安门︱广场︱多壮︱丽长︱安大︱街○︱贯东︱西○︱。
即第一句闪板唱,第二句抢板唱,中间切句。
虽然怎样设计板式都不存在对与错的问题,但是如果对同一批学员教法不同、板式不同,就会给孩子们带来困惑,也给将来排演群口节目造成麻烦。
目前,快板的文本只能记录台词,而不能记录台词以外的任何技术技巧的状况,大大降低了快板文本的效度,造成了教和学过程中的沟通障碍。
语言文字有标点符号,音乐有音符,体操有记写法,侯宝林先生也曾经为相声设计过一套专用标点符号。一切具有时间艺术属性的艺术形式都在力图找到内涵更丰富的书面表达符号。有了符号,就能使文本承载更多的意义,提升文本的传播功能。因此我们有必要尝试为快板板式设计一套“简记符号”,这些符号应该易于书写、便于掌握、被普遍公认,形成统一的书面记录符号系统,解决板式不能简易标记带来的一些麻烦,并使之适合初学者,也可能惠及职业演员。
二、设计“板式简记符号”的可行性
笔者综合书籍杂志网络上的资料和表演教学实践,整理出“句头”“句腰”和“特殊唱法”三种情况下的七种常用板式:
(一)句头位置:
1、顶板:在“板”上起唱;
2、闪板:在“眼”上起唱;
3、抢板:上句与下句字头咬字尾连起来演唱,即“双句唱法”;
(二)句腰位置:
4、赶板:假定一字半拍的情况下,个别字唱成两字半拍,即“俏口”;
5、掏板:一句话从中间断开演唱,后半句可能从“板”上起唱,也可能从“眼”上起唱,即“切句”。
(三)特殊唱法:
6、抻板:假定一字半拍的情况下,某个字拖长半拍或四分之一拍,即“快打慢唱”;
7、散板:个别句子不按节奏演唱,似说似唱的感觉,即“慢打快唱”。
从中,我们可以发现板式的两个特点:第一,板式之间有关联性。尽管不同的艺术家对板式的命名略有不同,但无论怎样命名,在演唱中怎样变化,其核心就是强弱(板眼)和时值,即节奏。比如“抢板”和“闪板”,因起唱位置不同造成了美学效果的不同,但本质是相同的,即在“眼”上起唱。第二,板式的种类并不繁多。快板美学效果的千变万化是由于板式与音色、高矮音、速度,乃至表情、身段等诸多因素排列组合形成了千变万化的效果,而不单单是因为板式本身的复杂多样。
基于这两个特点,我们认为快板的板式可以归纳,可以抽象表达,具有设计符号的可能性。
三、“板式简记符号”初步设计方案
符号是具有某种代表意义或性质的标识,来源于规定或者约定俗成。这就是说,符号所代表的意义或性质是可以人为赋予的,因此我们设计“板式简记符号”就可以遵循“方便使用”和“方便记忆”这两个原则,而不考虑其他。目前多数作者、演员和教师使用电脑编辑文本,为了“方便使用”,我们从word文档“插入”工具栏下“特殊符号”中直接选取符号,不再另行设计;为了“方便记忆”,又必须选取那些本意或者形象与板式意义有一定相似性和相关性的符号。
我们选定6种符号“○” “‖”“△”“~”“§”“︶”,2种下划线 “=”“﹏”, 3种文字标记“【暗大】”“【大】”“【掐板】”,共11种符号,并赋予特定意义,作为“板式简记符号”。
下面以《天安门广场看升旗》的一个片段为例,把唱词假定成2/4拍的乐句,一一解释所选符号的含义和原因,如表1。
在过去几年的小学快板教学实践中,我尝试使用“板式简记符号”,发现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员能够通过一到两次课掌握简记符号的含义,进而能在无人指导的条件下顺畅地吟诵经过标记的陌生文本,“板式简记符号”使得课前预习、课堂教学和课后复习都非常方便,起到了积极的辅助作用,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同一段作品,所有学员所学台词和板式完全一致,学员之间课后交流起来非常方便,绝不会因为所学板式不同而造成困惑。在遇有演出需要群口节目时,挑选几个程度相对好的学员经过简单排练磨合即可演出,而不必重新统一句头儿、气口儿和板式。
四、设定“板式简记符号”的意义
使用“板式简记符号”标记文本,提升了文本的意义含量和传达功能,更加便于作者和演员、教员和学员之间沟通交流。这对于成熟的演员、优秀的作者、快板的传承和推广普及以及其他韵诵类曲种传习都可能有所帮助。
1、作者在写作快板作品时,脑海中一般会浮现着唱腔、板式、韵味和身段等二度创作的内容,而这些是无法记录的,只能把文字记录下来。使用“板式简记符号”后,至少可以在记录文字的同时把板式记录下来。当演员拿到文本后,就可以通过标记的板式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作者对作品内容和技术技巧的诠释。再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二度创作,要比仅凭文字揣摩作者意图方便得多,因为“看文字”和“听演唱”完全是两种不同的审美感受。
2、面对一篇没有标记板式的文本,成熟的演员在二度创作设计板式时,往往可能因自身状态的不同、时间空间的不同,而设计出不同的板式,也会因为前后设计的板式不同而造成困扰。有了“板式简记符号”之后,就可以把前后设计的不同板式都记录下来,然后进行比较,最终形成满意合理的板式设计。
3、一些演员为了提高技艺和素养,时常会学习名家的经典唱段。完全靠影音资料学习是有局限性的。我们可以先把经典唱段影音资料整理成文本,再对照影音资料在文本上进行板式标记。这样文本提供给我们的就是唱词、板式的唱法和大蒯、节子板的使法,待这些内容熟练之后,再仔细研究影音资料,从中揣摩表情、语气、唱腔和身段。这样做就把对一段影音资料的学习分成了案头和实践两个层次,事半功倍。
4、如果出版物中的快板作品能够采用“板式简记符号”标记文本,当演员尤其是程度不高的业余演员看到文本时就可以直接演唱,而不必费尽周折设计板式,也不会出现将作者意图和技巧设计理解偏颇的情况。这必将更加有利于快板艺术的传承、推广和普及。
另外,像山东快书、陕西快板、大同数来宝等韵诵类曲种,与快板有很多相通之处,是不是也可以使用这些“板式简记符号”标记板式,辅助创作、排练和教学?让文本在各个环节发挥更大的作用。
尽管时间艺术的全部意义永远无法用书面符号这种空间载体完全表达,就像音符不能替代音乐一样。设计快板的书面标记符号也同样存在这样的缺憾。但我们还是应该努力为快板这一具有时间艺术特征的艺术形式,找到更多的空间记载途径。但愿设计“板式简记符号”这一教学实践中的尝试,能给快板艺术的从业者带来一些方便、引发一些思考。疏漏不当之处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