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也
一
年画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之所以在很长历史时期大行其市,除了强大的民俗需要外,大概与它传说般牵扯上皇家也不无关系。
关于神荼、郁垒二神自商朝开始说法就有多种,至东汉蔡邕在《独断》一书记载,汉代民间已有将神荼、郁垒神像贴在门上当门神的习俗。梦寐不宁的唐太宗让秦叔宝、尉迟恭两位武将的画像成为镇宅门神时,年画的主要功能一直都是驱鬼辟邪。
到了大宋王朝,年画进入木版年画时代。
漳州木版年画有点出人意外。在当时漳州这座小城应是远离经济、政治中心的边地,却和天津杨柳青、河北武强、山东潍坊、苏州桃花坞、河南朱仙镇、四川绵竹这些地方几乎同步,都是始于宋代,而盛于明清。
这个意外,与陈元光、王审知两次率大批军民入闽,以及从西晋永嘉之乱开始陆续南迁的客家移民——将中原文化直接融入有关;与史称“宋刻书之盛,首推闽中”——福建的雕版印刷技术当时领先全国有关。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这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标准的鸿篇大著在漳州印刷出版,可谓宋时漳州雕版印刷的一件盛事。明中叶以后,随着雕版印刷中彩色套印技术的成熟,木版年画和其它商业手工业一样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加上被称为福建历史上“四大商港”之一的漳州九龙江月港的兴起,漳州木版年画适逢其时,表现出它的强大生命力。
“闽人通番,皆自漳州月港出洋。”(顾炎武语)从十五世纪末期至十七世纪,漳州成了“海舶鳞集,商贾成聚”的对外贸易商港,市井十分繁荣,是闽南的一大都会。明初严令“海禁”,但月港“山高皇帝远”, 朝廷鞭长莫及,反而成了沿海对外经济贸易的中心。——这是我们从各种文字资料上读到的当时漳州的空前盛况。可以说由于月港的崛起,风起云涌的海上贸易为漳州木版年画创造了外销机遇。当时漳州木版年画的传播区域,比同期其他地方的木版年画只大不小,它不但在当地,在闽西南、岭南一带广受欢迎,还远销台湾、香港和东南亚等地。
二
水量丰沛的九龙江流经月港奔腾入海。社会安定工商发达之时,交通运输特别是航运水系上的船只因之如过江之鲫穿梭往返,受地方经济和文化驱动的漳州木版年画,经宋代的孕育生长,至清代已是鼎盛时期。明清两朝当地人大批移居台湾,漳州木版年画也随之传入,在宝岛一脉相承而生根发展。
漳州木版年画作坊,其功能类似当代的出版社加印刷厂,并且从上游到下游勾连起长长一串生产链条。作坊的主体有“黑”、“ 红”房之分,前者印制文字书籍,其制品为福州、厦门、漳州、泉州等地考生应试科举的教材;后者专门印制欣逢喜事和过年过节所用的年画,以及冥事活动的“忏料”用品之类。作为作坊的核心技术、成败的关键,老板或家人一般都是画稿创作和刻板的高手。至于刻、画、印、调制颜料、裁纸、销售、采买材料等工种,雇用的自是具备该项技能的工人。其场地大小、雇工多少则视作坊的规模而定。
漳州木版年画的制作,先在规范平整的木板上镌刻画稿,分色版和黑线版,然后以“饾版”工艺套印在纸上。所谓“饾版”工艺,就是按照彩色绘画原稿的用色,经勾描和分版,每种颜色各雕一块版,遵循由浅到深、由淡到浓的顺序,逐色套印,最终完成一件近乎原作的彩色印刷品。其门画有粗幼神之分,“粗神”指的是以大红或朱红纸为底加以印制的门画;“幼神”是直接以本色纸印制,其人物背景的红色,也由木版年画艺人自己调制套印而成,无需预先送染纸房染过。雕版分阴版和阳版两种,印制“幼神”人物背景的红版为阴版。漳州木版年画在这种阴版的刻法和用法上属独创工艺。颜料上以矿物质结合本地盛产的植物性染料为主。纸张多来自闽西的玉扣纸、福书纸。
漳州年画的印制工艺特具,门画大胆采用红纸彩印,鲜艳夺目,斑驳灿烂,创造出了年画的独立体系,是中国木版年画的一朵奇葩。而集漳州木版年画之大成者首推颜氏家族。世代为官的颜氏为地方望族,直到明末清初弃官入商的颜氏兄弟俩,因其出身书香门第,敏锐地从“出版、印刷”行业看到了商机,经营起与文化相关的年画作坊。当时的颜氏族人可能会心犹不甘,但在笔者看来却是个天大幸事,现如今若要说到漳州木版年画,绕不过去的就是具有标志性的颜氏家族。
相传明代漳州有木版年画作坊十几家,清至民国初,发展到二十几家。在市区香港路、东门街、厦门路、台湾路、联仔街,规模较大的作坊就有十多家。从南门头(靠近渡口)沿香港路至振成巷一带的颜氏家族年画作坊为漳州最大,雇工多达六七十名,经营着“红”、“ 黑”房两种业务。颜氏家族以一门手艺传承几百年的执著,经过世代打拼,其产业越做越大,到了清道光至光绪年间,实力雄厚的颜氏商号先后以赎买形式兼并小作坊,奠定了行业垄断地位,聚集了大批前代旧版和同代版,各种版本相对齐全,给漳州木版年画来了一个大“汇总”。在今天看来,颜氏家族的兼并简直就是个英明之举。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木版年画行业被时代所淘汰,在百姓视野里已经消失了五六十年,但漳州至今仍保存有明清至民国时期年画雕版三百多块、文字版两千多块,可称得上是弥足珍贵,成为漳州年画研究的一座丰富宝库。
三
由中原带入的漳州木版年画民间色彩浓厚,保证当地特色的同时,又以海洋文化的开放心态对接外来文明。既有祈求吉祥如意、辟邪消灾的传统式样,百姓喜闻乐见的民俗内容,又有喻世劝善的小说、戏文故事的加入,题材广泛,想象力丰富,或造型夸张或色彩绚丽,风格古朴而形象生动,构成漳州木版年画独特的艺术魅力。2006年5月,漳州木版年画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在漳州现存的三百多块的年画雕版,可谓精品多多。
既有寓意御鬼逐魔的《神荼郁垒》、《秦叔宝尉迟恭》,又有寓意雍容华贵的《加冠进禄》、财源滚滚的《衔钱进宝》、高中状元的《魁星点斗》、传宗接代的《莲招贵子》、富贵长寿的《六鹤同春》……既有风俗年画《老鼠嫁女》、《九流图》、《端午节庆》、《大圣练兵》,也有故事连环画《说唐》、《反唐》、《孟姜女》、《双凤奇缘》、《封神演义》、《二十四孝》、《陈三五娘》等。门神、吉庆、风情、戏出、符像、杂画……异彩纷呈,无所不包。
老鼠嫁女是各地年画中的常见题材,原意表达的应是百姓畏鼠恨鼠的心理,但在漳州木版年画中,画面所表现的却产生了某种衍化效果,让人每次看到都会发出会心的微笑。一阵老鼠抬着花轿,骑蟾蜍者为前导,敲锣打鼓吹喇叭,扛着旗帜和写着“状元”、“及第”的红灯笼,有模有样地列队前行。右上方蹲着一只脑满肠肥的猫,有点高高在上的意思,但更多的应是以羡慕嫉妒恨的目光,看着老鼠们意图“金榜题名”、“ 洞房花烛”的种种快乐。
四
漳州木版年画离开年画市场后便在喧嚣中沉寂,但也时不时就会在世人的眼中偶露峥嵘而引来围观。1957年,漳州颜氏的木版年画传人颜家镜先生印制了一套漳州古木版年画,作为中国民间艺术作品参加了在前苏联举行的东欧各国民间艺术展览;1986年,颜文华先生又印制了一套古木版年画参加福建省美术展览会。漳州木版年画风格拙朴又富于乡土韵味,既有北方的粗犷简洁,又有江南的纤巧细腻,特别是年画中用黑底印制的年画,为各地年画中仅见,堪称绝响。展览一出,见者莫不惊叹,引来各种报刊的争相介绍。
我们相信,漳州木版年画这样的回响,日后肯定也会在你的不经意间,时不时地就会来一次。
责任编辑 林东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