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巧华
国家启动教育改革,高中教材全面改换,考试内容和出题导向发生巨大变化,以凸显教育对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出题的范围扩大化,题目的灵活性也加大。但经过几年的试验,好像万变不离其宗,最终的考查依然在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运用上,能力考查十分有限。即使是最近几年说得很热的SOLO分类评价方法,看起来很客观公正地对高考41题类的开放性试题给予了不同层次的评价,以体现学生的不同水平、不同能力,最终依然是停留在学生对试题的把握和知识的储备运用上,和具体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一定的距离。现在新一轮教改再次开始,笔者也想到一些不同的评价方式,不在考试题上做文章,而是在考试之外增加新的评价方式,以便能从不同的方面全面评价学生的能力。
一、引入课堂评价机制
学生的能力并不是一场考试就可以衡量出来的,这个结论已经成为共识,也有很多人提倡课堂评价方式,但更多的人认为这样会加入老师的个人主观印象或者其他的人为因素干扰教师对学生评价的客观性,但是大学里对学生的评价不就再使用课堂加考试的方式吗?为什么高中不可以试试?如果大学是为了培养更优秀的学生,那高中为什么不可以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对学生的培养作出更多的贡献?我们不是也没有因此而否定考试的价值吗?那我们为什么不能试试课堂评价的方式?我们为什么不能相信和学生朝夕相处的教师呢?如果这个社会不能给予教师最基本的信任,又如何要求我们的学生从学校学会信任呢?教育是培养人的,而身教更胜于言传。至于可能存在的弊端,我们只要制定规则去规范教师的行为和操作过程就可以尽量避免了,针对过程中会出现的新情况,我们也可以不断地调整去完善规则和管理,相信只要我们努力去做,而课堂的展示也将成为学生在单一考试之外会不会有效地表达自己、会不会解决现场问题的能力反映。
二、引入课后实践课题研究
我们还以高考最受推崇的开放性试题为例进行说明。在最近的一次省训练中,我们遇到了这样的一道试题,给学生一幅残缺的书法作品,让学生提出两条关于书画修复的意见并说明理由。这样的考试题很有人文性,也关注古典文化的保存与传承,但要求一个在这方面几乎一无所知的高三学生提出科学合理的意见真有点强人所难了。虽然在每次高考研讨会上,不管专家学者还是一线教师都会说要给高三的学生补充必要的知识,要高三教师和学生多读书多积累,但大家都知道,这只能是口头上的高调,现实中很难实现。(1)高三不管是学生还是教师都有关于高考的大大小小很多资料、习题需要复习准备,根本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去多读很多书去积累。(2)更现实的问题是每一个出题教师积几十年的所学出的试题,是一个高三学生可以在短短的一年里积累的出来的吗?更何况,试题很多时候还并非出自一位专家之手?所以,笔者的建议就是把这类试题由理论变为实践,让学生在收集整理资料和实地探访专家学者的基础上拿出一份完善的修复计划,并说明理由。这样做时间也许长一点,要求也不像闭卷考试那么严格,但学生要想拿出这样一份计划,他必须首先知道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然后要知道查找什么样的资料,访问什么样的专家,能得到想要的答案,最后还要把这些付诸实践,在实际行动中找到相应的方法。这样的努力之后,学生应该不仅对这样一件文物的修复有了更深的理解,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人交往的能力,以及总结能力都会得到提升的吧。
特斯拉汽车的创办人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在接受杨澜采访时说:“传统的学校要教给孩子螺丝刀的用法,一定会讲给他们螺丝刀是什么、怎么用或者演示给他们,孩子看懂也听懂了,但用什么类型的、什么时候用呢?谁知道。把一台发电机拿给孩子们拆开看看,就要用到,用什么型号的、怎么用他们在实践中就都学会了,根本不用知道那些所谓的理论知识。”也许这只是一家之言,但最近这些年纷纷有成功人士在传统教育之外自己试验新的教育方法,这难道不是对传统教育的一个警示吗?我们应该是时候改改了。
国学大师南怀瑾在他创办的太湖大学附属吴江太湖国际试验小学的教育中坚持了“文武合一、新旧合一”理念,在知识教育的同时,引入了中国传统的射、艺、武,以及新式的露营体能训练、野外生存训练等,他说:“教育的目的是成功做一个人。”所以,如果我们的教育要真的达到培养人的目的,就应该把单一考查知识储备的考试变为更多种多样的评价方式以引领教育的改革,适应多样人才培养的需要。南老师还在他的《二十一世纪初的前言后语》中对中国教育进行过总结,他认为,一百年中教育改革有五次,不过是“扒层皮”“洗个澡”而已。对于教育改革的试验他有一句话:“凡事我但尽心,成功不必在我。”现在我们又处于新一轮的教育改革中,教育部对高考的改革也让大家看到了国家的决心和魄力,但愿大师的遗愿能在我们后来人的努力中一点点迈向成功。
编辑 韩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