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如何提高备课的有效性

2015-12-07 21:31:19陈强
新课程·中学 2015年10期
关键词:洋流表层规律

陈强

地理课堂教学是高中课程教学的重要部分,要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有效完成,备课是非常关键的环节。

一、问题的提出

课堂教学中总是或多或少地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具体表现在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学目标与课程标准的要求不相吻合;教学的重难点与详略处理不当;学生活动停留在“一问一答”的层面上;课堂上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等。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上课前的备课环节。据了解,目前的备课存在备课走形式、备课网络化、集体备课难落实等现象。

二、合理安排备课程序

1.正确认识课标的作用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基本依据。新的课程理念提倡教科书的多元化,但由于不同教材编写者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存在差异,所以,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依据课程标准,要注重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把握,而不能完全依赖教材。

2.正确认识教材的作用

教材是教与学的材料,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不是唯一的资源,更不是教学的基本依据。新课程理念特别强调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师在备课中,对教材的合理取舍是必要的前提。

3.合理安排备课程序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始终把落实课程标准放在非常突出的位置。首先要清楚模块内各部分课程标准与教材单元的关系;然后要明确每条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对应关系;最后再依据每条课程标准进行备课。

三、把握备课关键环节

1.解读课程标准

一节课需要教哪些内容?教学的重点、难点是什么?教学的目标及达成的过程是怎样的?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对课程标准的认真分析、详细解读才能得出。那么,一条简短的课程标准如何能够得出包含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内的课程目标呢?

为了便于对课程目标进行分析,不妨把每条课程标准分解成主体名词、目标名词、行为动词、限制定语四个部分。

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1“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为例,对应的课程标准如下:

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把该条课程标准分解成以下四个部分:

主体名词:洋流。

目标名词:分布规律、地理环境的影响。

行为动词:归纳、说明。

限制定语:运用地图。

由上分析,可得出本节的三维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运用地图,从分布位置、运动方向、寒暖流的位置来归纳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画出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简单模式图;能举例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气候、渔场、海洋航行、海洋污染)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对比、分析,根据教师给出的学法指导归纳出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读图对比归纳法;根据归纳出来的分布规律,能画出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简单模式图——分组合作学习法;运用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态度;培养学生能时时刻刻用一双“地理眼”看待周围的地理事物和现象;理解海水要素和运动过程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使学生关注全球的环境问题,培养具有人文关怀和国际视野的人。

2.制订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落实的途径,实际上就是把其转化成具体的、可操作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目标确定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课程标准的落实。制订教学目标需要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的情况而定;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过程和方法的采用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依据上述要求,可以把“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掌握洋流的主要成因,根据全球风带的分布,能初步分析说明洋流的形成及分布规律。

(2)根据全球风带的分布,能画出世界表层洋流分布的模式图;

(3)根据给出的学法指导,分析、归纳出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4)运用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5)培养用一双“地理眼”看待周围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地理思维。培养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辩证思维。

3.设计探究问题

新课程重视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就是设计课堂教学问题。设计教学问题时有几点需要注意:

(1)要围绕教学的中心内容设计问题,做到目标明确

如,在学习“世界表层洋流”时,可以设计如下的问题:

观察世界表层洋流图,找出以副热带和以副极地为中心的洋流分布;观察两个中心大洋东西两岸的洋流性质有何不同;以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为例,画出大洋洋流分布模式。

(2)问题的设计要层层递进,环环相扣

问题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做到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如,在学生画出三个大洋的洋流模式之后,要求学生对比分析并思考如下问题:

北印度洋为什么没有形成类似于太平洋、大西洋的洋流模式?南半球的高纬度和北半球的高纬度洋流模式有什么不同?西风漂流在北半球是暖流而在南半球为什么是寒流?

这些问题的分析,让学生明确理想模式和实际模式的差异,问题的解决,又联系了已经学习的知识(季风的分布、影响洋流形成的因素)。

(3)问题的设计要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

学生的认知冲突是激发求知欲和探究欲最有利的因素之一。如由理想的大洋洋流模式到实际洋流模式、由对称分布到不对称的分布,实际上就要求学生回归到已经学习的内容,利用已有的知识解决认知冲突,进而引导学生探究地理知识。

(4)问题设计要有合理的密度

教学中设计的问题,如果数量过多,学生会过度紧张,容易造成学生疲劳,不利于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如果数量过少,师生、生生互动的机会就不多,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同时,实际教学中,除了预设的问题外,还要留意课堂上生成的且有价值的问题。

(5)要有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

问题设计得好,关键还要学生去参与、思考。如果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有限,学生的潜能将不能够完全激发出来,也会使得问题探究仅仅是走过场、摆形式。

4.设计教学板书

依据课程标准设计教学,教学内容可能与教材差别很大,学生依据教材复习难度会增大。通过板书的构建,可以帮助学生构建主体内容、获得复习方法,帮助学生再现教学过程,有利于课后的自主学习。板书的设计要能够反映教学过程,体现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要体现思维和知识获得的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要符合地理学科的特点,突出图像语言在地理学科中的应用。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的板书设计如下:

猜你喜欢
洋流表层规律
“生生不息”的海洋循环运动——洋流
半潜式平台表层卡套管处理与认识
海洋石油(2021年3期)2021-11-05 07:43:10
规律睡眠中医有妙招
今日农业(2021年7期)2021-07-28 07:07:32
水体表层沉积物对磷的吸收及释放研究进展
找规律 画一画 填一填
找排列规律
你认识洋流吗
跟踪导练(五)6
一类洋流运动方程的显示行波解
巧解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