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美
【摘要】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文化,并且广泛影响到人们的社会生活,长期发展中就行了成了文化差异性,从而促进世界多元化的发展。多元化文化对英美文学发展影响深远。本篇论文简单介绍了英美文学的概况,又对影响英美文学的几个因素分别介绍。
【关键词】文化差异 英美文学 影响
一、英美文学发展特点
1.英美文学的特点。英美文学,是英美两国人民劳动与智慧的结晶,是英美文化的表现形式。其不单指的是英美语言的艺术,同时也是英美两国人民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世界对英美文化的学习认识,更多也是借助和以来英美文学。英美文学蕴藏着丰富的思想与情感。英国文学阶段先后历经盎格鲁撒克、文艺复兴、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以及到现代主义等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着独特的文学代表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英国文学在经济多元化发展下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2.美国文学的特点。美国属于移民国家,其文学也多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其主要受英国文学影响颇深,其对英国文学的模仿一直持续到19世纪末。随着美国文学的独立自主,其逐渐脱离英国文学独立存在,并形成属于自己民族的文学。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多元化社会的发展,在美国新旧文学斗争的推动下,美国文学也朝着多元化、大众化、平民化的趋势发展。
二、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的影响
1.文化发展载体的差异。语言是民族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载体,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由此,民族文化发展的差异性也必然会通过语言表现出来。在英美文学中,一些作品所创作的语言,多事坐着提炼凝聚而成。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的影响,很大程度上是英式英语与美式英语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带来的。
英国历史发展悠久,有着良好的民族文化底蕴,因此英语属于文化历史发展的正宗语言,有着优越的条件。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在英国文学作品中得到了良好的表现,在英国文学作品评论时,对古老传统文化的崇拜,使得评论中规中矩。
美国英语是英国英语的衍生品,在本质上虽然没有变化,但是美国作为一个独立自由的民主国家,其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都是新生的,由此在发展过程中,美国英语也具有创新特质。因为民主革命的成功,在经济政治及文化方面并没有留下问题负担,使得评论家在评论美国作品时较为张扬与个性。
2.文化内涵的差异。英国文学评论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挣脱中挣扎。英国文学作品与莎士比亚《哈姆雷特》所表现的矛盾挣扎极为相似。英国文学评论有明显的宗教色彩转变为荒诞的创造手法,体现了17-18世纪英国文学对传统的继承与打破之间的抗争。到20世纪,英国文学发生巨大变化,重新审视和思考之前的理论。
美国作为殖民地,其文学作品受到欧洲大陆文学的影响深远,特别是英國文学与印第安文学。美国文学即便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但是最终要的还是其自身特性的影响。在美国,英国文学创新发展形成了美国文学,虽然继承了英国文学的优良基因,但美国文学始终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3.文化历史的差异。在文化历史发展上的差异,英国文学所具有的传统特色为人本主义。英国人的人本主义,是对于禁欲主义与神权主义而提出的。在英国文学作品中,关于描述人本主义的观点相对来说较为保守,这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在文化历史发展中的不彻底性与妥协性有着紧密的关系。例如著名的文学作家啥时毕业,在评论自身创作的文学作品时,他更多的是对人本主义进行的一种广泛的宣传。人本主义发展到最后,就是对全人类和平、自由、友爱的实现。此时人与人之间完全没有阶级的舒服。啥时毕业在文学作品品论中,提出的人本主义观点,在英国文学作品中是典型,对英国文学今后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并形成稳定且牢固的传统人本主义观点。但是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与进步,英国文学所宣扬的人本主义观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质疑,甚至被人们否定。
其主要原因便是:社会若要完善快速的发展,革命是其推动力,只有借助革命的力量,才能支撑和推动社会实现质的的发展。由此,相对于较为保守的人本主义观点,实现社会完善与发展的重要条件就是创新。
美国文学对人本主义观点采取激进的态度同时,还保留着独创性。这一原因,主要取决于美国并不像英国一样背负着沉重的历史包袱,同时也不存在文化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加之受到美国为追求独立自主、民族只有的目标,美国文学在发展中可以实现轻装上阵。由此,在美国文学作品评论中,多数评论者对人本主义观点持有较为激进的态度,有时候还表现出独具特色的创新人本主义。
三、结论
本篇论文指出了影响英美文学的诸多因素,其中文化因素是一项最终要的因素。我们通过对比英国与美国两个国家在载体、文化内涵以及文化历史三个方面的差异性,分析两国文学作品的差异性,由此得出在英美文学作品中,英美文化差异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玉珏.浅谈文化差异性对英美文学的影响[J].课程教育研究.2014.9.
[2]陈彦平.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的影响[J].中国外资.2014.309.
[3]林晓彬.英美文学评价中不同文化的影响[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