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农机维修能力建设提升农机服务保障水平

2015-12-07 11:58江苏省农业机械管理局生产管理处
江苏农机化 2015年5期
关键词:维修点农忙农机具

江苏省农业机械管理局生产管理处

农机维修是农业机械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农机维修能力建设,有利于提高农机具使用效率和效益,保证农机作业顺利进行;有利于促进节能减排,保障农机生产安全,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实现农业现代化。

1 农机维修主体类型

从调研情况看,目前江苏省农机维修主体主要有三种类型:

(1)农机企业维修点。以销售农机为主,配备服务车辆,储备必要的零部件,落实农机“三包”规定和提升用户满意度,免费对“三包”有效期内、有偿对超过“三包”有效期的农机进行维修。农忙时优先对“三包”期内农机进行抢修。此类维修点的业务量占农机维修市场总业务量的50%以上,起主导作用。

(2)农机合作社维修点。农机合作社添置必要的维修工具和设备,主要负责农机合作社内农机具日常保养和维修。大部分农机合作社只有少量零部件库存,农忙时难以开展对外维修服务,对高性能农机具维修能力较弱。此类维修点的业务量占农机维修市场总业务量的30%左右,起重要作用。

(3)社会维修点。储备少部分零部件,以维修业务带动零部件销售。农忙时抢修收费较高,农闲时维修收费较低。此类维修点的业务量占农机维修市场总业务量的20%左右,起补充作用。

2 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省农机局在举办全省农机合作社维修和机务管理培训班期间,专门就当前农机维修遇到的最大困难及主要问题进行了调查,结果见表 1:

表1 农机合作社维修人员调查问卷统计

2.1 配件价格高,可靠性差

(1)配件市场管理缺失。对价格、质量缺乏监管,相同农机零部件售价不一,随意性大。

(2)国产和进口农机零部件价格和质量差距较大。国产零部件使用量大,市场供应相对充足;独资、合资企业生产的零部件有垄断性,质量可靠但价格高。经销商层级多,零部件利润空间小。为了增加盈利,部分经销商擅自提高零部件售价,有的甚至用国产件替代进口件。由于整机销售享受购机补贴和免税政策,而零部件销售没有补贴也不免税,因而,维修用户深感配件贵,修不起。

(3)机具更新变化快。农机具品牌和种类多、更新快,通用零部件少,加大了保障换件的难度。

2.2 抢修难度大

(1)农机具使用时间短而集中。一般农机具在夏、秋两季使用时间约两个月,而插秧机使用时间更短。农机具使用分散,发生故障的时间集中,抢修很难在较短时间内完成。有的维修点实行24小时抢修,仍难以化解农机故障频发的矛盾。

(2)农机具种类多而分散。据调查,2014年溧阳市新增了12个大中拖、6个插秧机、7个联合收割机、12个烘干机品牌。品牌越多,零部件库存的压力和风险也越大。有些品牌的农机具分布范围达80~100 km,而维修网点基本上都设在县城或乡镇,离村庄较远。

(3)维修人员年龄老化、文化水平低,维修能力差。据调查,全省农机维修人员年龄在50岁以上的超过80%,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85%以上,维修人员的技术能力跟不上机具变化发展的需要。多数维修点为家庭门店式、作坊式经营资金有限,设备简单,修理种类单一,零部件不齐,业务能力差,效益低,经营者不愿加大设施、设备投入。

2.3 维修效益低

(1)维修条件差。农机抢修工作经常需要头顶烈日、脚踩泥水,工作环境艰苦。如解决插秧机“拉缸”故障,需在水田抢修1~2小时,还时常会浸湿衣服。

(2)劳动强度大。农机作业时间紧,季节性强。如插秧机每年仅有10多天作业时间。农忙时报修电话不分昼夜,许多修理工每天只能睡2~3小时,有时要连续工作十几天,十分辛苦。

(3)经济效益低。农机整机销售免税,而零部件销售和维修须交纳增值税和营业税。另外,近年来维修人员工资上涨快,店面租金高,库存零部件占用资金大,导致维修成本高、效益低。

2.4 机手忽视机具维修和保养

大部分农机手对补贴机具爱惜程度不够,重视个人投入成本,忽视财政补贴成本。因整机购买有补贴,维修更换零部件无补贴,有的机手就靠拆卸整机零部件搞修理。有的机手在保修期内超强度使用机具,过了保修期就转手卖掉。国家规定家用汽车保修期限不低于3年,而财政补贴购买的农机具保修期才1年。农机大多数在夏秋农忙季节使用,年均使用时间短。如果出现较大故障,耽搁使用,作业时间更短。由于保修期过后维修农机费用由用户承担,用户宁可买有补贴的整机,也不愿更换无补贴的零部件。

3 提升农机维修能力的对策与建议

3.1 改善零部件供应

零部件价格和质量是影响农机维修质量的重要因素。

(1)积极鼓励企业对农机常用零部件实行标准化生产,让更多的零部件能通用,禁止享受补贴机具的农机制造企业垄断经营零部件。

(2)建立和完善农机零部件质量价格监督机制,网上公示常用零部件价格,引导农机手索取维修票据,建立维修质量与价格投诉和纠错机制,实行价格监管和零部件质量抽查制度。

(3)引导和支持企业积极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技术,开展“互联网+”农机维修服务,让用户利用互联网直接订货,快递送达,化解常用零部件配送不及时和质量不可靠等矛盾。

(4)探索对农机维修服务外包和购买配件给予补贴,聘请相关维修人员对重点时节、关键环节所使用的主要农机具提供检查调试、故障维修、保养入库等服务。根据机具保有量和分布状况,选择综合能力强的维修点,对使用量大、易损、通用的零部件给予适量存储补贴,降低零部件成本和库存风险。

(5)免除或降低零部件销售和维修税收。

3.2 增强抢修能力

农机是七分保养三分维修。

(1)农机生产制造企业和经销商必须指导机手正确使用农机具。要对初学者进行操作和保养培训(包括使用前注意什么、如何规范使用操作、使用后怎样保养等),教会他们做好农忙前后的机具保养检修。

(2)加强维修点硬件(设施设备、配件供给)和软件(维修人才队伍、管理制度)建设。引导合作社集中购买同品牌农机具,便于企业做好机具使用和调试保养、检修维修工作。鼓励作业量大的合作社及抢修量大的维修点,储备农忙抢修替换农机具(备用机),增强应急能力。

(3)扶持维修点购置农机抢修服务车辆。对既能检查又能修理农机的车辆,参照扶持农机监理检验车辆的办法给予购置补贴;对农机售后服务车辆参照农机跨区作业的做法,免收过路过桥费。

3.3 提高培训质量

依托农机制造企业、销售商以及农机职业技能院校和部分业务能力强的维修点,对农机操作人员进行操作、调试、保养等知识培训,使农业机械像汽车一样得到定期(时)保养。利用光盘、视频、模型等开展教学,采取现场帮带、以老带新等办法,少讲课、多动手、勤拆装,提高维修人员实际操作本领。加大农机维修人才培训资金扶持力度,增加维修培训(包含农机经销商的维修人员培训)费用,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

3.4 加大扶持力度

对群众反映维修质量好、服务能力强的维修点给予奖励。重视对维修点尤其是高性能农机具维修点的建设扶持及合理布局;坚持农机销售、维修和使用保养相结合,农机维修与其它维修、租赁相结合,拓宽维修可持续发展渠道。从农机购置补贴中划出专项资金用于农机维修能力建设,鼓励农机合作社和社会维修点增强维修能力。

3.5 积极化解矛盾

(1)建立“黑名单”制度。将农机售后维修服务情况纳入购机补贴绩效考核,将售后服务不及时、群众投诉多、用户意见大的企业列入“黑名单”,在一定时间和区域内暂时取消其补贴资格。

(2)延长机具保修期。建议有关部门结合农机产品使用特点,征求制造、销售、使用、管理等有关方面意见,参照汽车“三包”规定,按农机发动机工作小时,将保修期限延长为整机包修2年,主要零部件包修3年。

(3)加大农机维修法规宣传力度,引导农机维修从业人员依法经营,诚实守信。支持开展农机维修信用、服务能力评价,加强农机维修信用体系建设。

(4)农机部门应积极会同工商管理、价格监管等部门建立维修质量与价格投诉和纠错机制,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机配件等违法行为。

猜你喜欢
维修点农忙农机具
农忙
乡村的乐园: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农忙托儿所(1949—1957)
智慧农机 让农忙不再忙
试论大型农机具的维修与保养
农忙
如何正确使用和维护农机
浦江开展农机维修点安全生产检查宣传活动
我国农机维修人员达92.8万人
数字
共享单车能骑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