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俊 魏海洋
2015年以来,淮安市各级农机部门针对“谁来种田、怎么种田”的现实问题,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致富的核心目标,积极实施农机合作社提质增效工程,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运行发展机制,延伸拓展产业服务领域,大力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有效提高了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目前,全市农机装备总动力达583万kW,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1.4%,主要粮食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6%,高效设施农业主要环节机械化水平达52%。
充分集聚全市农业农机的资源优势,通过扶持农机大户、农机服务组织,开展适度规模种植,提供粮食耕种收、产加销全程服务,引进龙头企业开展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机化新技术向一、二、三产业不断延伸,与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推动现代农业转型升级。一是大力推广水稻机插秧、秸秆机械化还田等农机新机具新技术,在促进农业增产增效的同时,扩大生态效益。与传统手工插秧相比,水稻机插秧不仅可节本增效1500元/hm2左右,而且能够保障粮食生产安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连续三年实施秸秆机械化还田的土地不仅平均每亩少施尿素40 kg,而且能够增强土壤肥力,保护生态环境,节约农业成本。微孔曝气增氧技术在渔业生产中的应用,能增加养殖密度,提高养殖产量30%~50%。二是农机购置补贴强农惠农政策的规范实施,调动了农民购机积极性,使农民“买得起、用得好、有效益”。2015年该市争取省级以上补贴资金1.87亿元,购置机具6913台(套),拉动了农机工业的发展。仅清拖农业装备有限公司就获得农机补贴3800万元,实现销售收入1.8亿元。三是开展粮食烘干、加工、销售服务,拓展产业链,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全市农机合作组织累计流转土地22.67 khm2。其中,流转土地面积在200 hm2以上的“四联”农机合作社有6家。农机合作社完成社会化服务面积占全市农机作业面积的70%。淮安区根本农机合作社依托农业龙头企业“淮安市圣玉米业有限公司”,积极开展“联耕、联种、联管、联营”+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种植,服务范围实现了从供种、育秧、插秧、植保、收割、运输、烘干、进仓到原粮的保管、加工、销售的全覆盖,所产系列优质大米年销售量超万吨。
坚持把农机合作社作为农机化服务经营的主体、跨越发展的主角和新农村建设的主力,扶持其规范管理、跨越发展。2012-2014年,全市共组织实施农机服务体系建设项目105个,争取省、市财政投入近1000万元,引导农机服务组织建设“三库二间一室”累计超过5万m2。2015年争取省级机库维修点项目22个(扶持资金220万元),争取市财政投入850万元,重点扶持合作社开展秸秆还田及综合利用、维修服务体系建设和新机具新技术推广应用。上半年,全市新增工商注册登记农机合作社103个,总量达到804个,其中国家级农机示范合作社15个。合作社社员达6万多人,拥有各类机具32万多台(套),服务农户60多万户。市农机部门主动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协作配合,联合人行淮安支行开展农机具抵押贷款试点。在2014年帮助22家农机合作社争取贷款1938万元的基础上,2015年上半年帮助12家农机合作社协议贷款530万元,有效化解了农机合作社发展的资金瓶颈的制约。积极引导合作社依法办社,鼓励不同类型的合作社进行农机、技术和人才等生产要素的整合重组,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全市共组建农机合作联社12个。重点帮助有一定经营规模和服务能力的合作社健全规章制度,强化内部管理,依法经营、规范运作、诚信服务,推进农机合作社“双主体”建设,积极争创省级示范农机合作社,打造服务品牌。全市达到省规范化建设标准的农机合作社有50家,合理配置农机具的家庭农场有20家。真正将农机专业合作社打造成为农业抢收抢种的主力军、新机具示范推广的先行者、农民增收致富的助推器。
针对跨区作业市场由买方市场向卖方市场转变的新形势,完善农机跨区作业市场的运行机制,开展规范化管理,提供信息化服务,引导市场化运作。一是创新工作理念,广泛开展跨区作业市场调研,通过“跨区作业直通车”和开通短信平台,为机手提供市场信息服务,增强跨区作业组织指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使农机跨区作业项目由传统机耕机收逐步向机插秧、秸秆打捆和土方工程拓展,作业范围也由原来跨县、区逐步向跨省、市突破。二是创新组织方式,加强对跨区作业队伍的组织管理,改过去几十台机具的“大兵团作战”为3~5台机具的“小分队作业”,组织543个作业队开展跨区作业,有效地规避了市场风险,促进了农民增收。三是创新服务内容,在全市范围内设立15个农机跨区作业服务接待站,提供24小时技术、信息、后勤和安全服务,实现全市范围内的优质服务全天候、全方位、全覆盖。与中石化公司合作,在全市范围内设立农机作业用油供应站点70座,保证了农业用油充足供应。2015年上半年,全市投入农机跨区作业机具9200台(次),实现作业收入5.3亿元。农机跨区作业不仅是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的伟大创举,更是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为加快建立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操作、善经营的农机技能人才队伍,更好地服务于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农业发展,该市充分利用农机行业职业技能获证奖补、基层农机人员培训和农机科技入户工程等项目实施的机遇,联手农机生产企业,通过“厂区+基地+农户”的形式,对农机手进行专项培训,共落实项目资金180万元,完成培训2410人(次),提升了机手的职业素质和技能水平。农忙期间市农机部门还组织青年志愿者到田间地头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和维修帮助,“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赚”。鼓励农机企业和合作社开展“企社共建”,组织人员赴清拖集团和无锡洋马公司开展实地操作培训,取得了较好的培训效果。全市共举办各类培训班180余场(次),培训人员8400余人(次)。免费为机手办理“双优”加油卡6210张,优惠充值10多万元。与市移动公司联合推广“平安农机通”用户63717户。组织专人进村入户开展农机免费实地检验、维修保障、政策性保险等工作,强化安全生产源头管理。开展“送检上门”服务52次,免费实地检验农机具7091台,落实拖拉机和驾驶人政策性保险18541单,减免农民保费420万元,解决了农机手的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