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立新 徐天祥
农机化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对农机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2年,为适应农机化发展需要,江苏省财政厅、江苏省农业机械管理局联合出台了《江苏省农机行业职业技能获证奖补资金管理办法(试行)》,新增农机行业职业技能获证奖补专项资金,鼓励农民参加农机职业技能鉴定。农机获证奖补政策的出台为促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实施带来了新的机遇。
近年来,随着国家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特别是购机补贴政策的实施,农民购买和使用农机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购机农民日益增多,农村农机具保有量大幅增加,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截至2014年底,淮安市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0.5%,农机装备总动力达到560万kW,拖拉机、收割机、插秧机保有量均突破两万台大关。与机具的快速增长相比,对农民机手的培训工作则相对滞后,农民购买新型农业机械后,不会用、用不好的问题日益突出,他们对获取农机化操作使用和维修保养知识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农机获证奖补政策是一项新的惠农政策,旨在鼓励农民参加农机职业技能鉴定,提升技能水平。这项政策的出台,体现了政府部门对农机培训、鉴定工作的高度重视。借助获证奖补政策的实施,开展农机获证奖补培训、鉴定,为农机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推行拓展了新的渠道。
农机获证奖补政策是一项“以奖代补”政策,自2012年5月1日起实施。该政策规定,对经江苏省农机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机构鉴定合格、取得农业部核发的农机行业特有工种职业资格证书的本省农机从业人员,按证书取得的等级给予600~1200元不等的奖励补助,以鼓励农机从业人员主动参加培训、鉴定,提高技能水平。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国家考试制度,是指按照国家制定的职业技能标准或任职资格条件,通过政府认定的考核鉴定机构,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或职业资格进行公正、科学规范的评价和鉴定,对合格者授予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农机获证奖补资金兑付是以农机从业人员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为依据的,因而,实施获证奖补政策与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一方面,可以通过培训来提高农机使用和维修人员的技能水平;另一方面,可以通过鉴定来检验培训质量,提高机手的就业竞争力。同时,对取得资格证书的人员给予一定的补助,可提高农机从业人员参加培训、鉴定的主动性,从而更有效、更快捷地提高其技能水平,为农机化事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支撑。
2012年实行农机行业职业技能获证奖补政策以来,淮安市共开展7个工种获证奖补培训鉴定,完成获证奖补鉴定7509人,共兑付奖补资金507.32万元,资金到位率为100%。
2012年,省农机局对农机行业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和受理农机行业职业技能获证奖补资金申请的农机部门进行了认定。目前,全市共有1个市级农机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站、7个省级农机行业职业技能培训基地、8家受理农机行业职业技能获证奖补资金申请的农机部门,形成了市、县二级职业技能开发工作体系,拥有质量督导员8名、考评员32名,培训、鉴定能力基本满足了奖补工作的需要,保证了全市职业技能获证奖补工作的顺利运转。
市农机局将农机职业技能获证奖补工作纳入全市农机化目标考核体系,成立获证奖补领导小组,下发了农机行业职业技能获证奖补工作方案,召开专题工作会议,部署落实奖补工作。市、县两级农机系统充分利用新闻媒体进行广泛宣传,先后在《淮安日报》《淮海商报》《淮安区报》《淮阴报》《金湖快报》和《清浦时讯》等新闻媒体发表宣传报道29篇,在农业部、省、市农机化信息网、市政府网和机关工委网发表信息200多条。
找准切入点,将农机获证奖补工作与农机化业务工作相结合。一是与农机维修网点发证、换证工作相结合,做好农机修理工培训鉴定;二是与机插秧技术推广相结合,做好插秧机操作工培训鉴定;三是与农机购置补贴相结合,做好新购大中型拖拉机、植保机械等补贴机具的操作人员的培训鉴定;四是与农机安全生产相结合,做好拖拉机、联合收割机驾驶员的培训鉴定。
按照农机获证奖补工作的各项规定和要求,各级培训、鉴定、受理部门围绕各自职责,扎实开展工作,力求培训、鉴定规范有序。各培训基地按时上报培训计划,协助审核资格,建立培训台账,认真做好培训工作,并及时、准确录入基础信息。各鉴定职能部门严把资格审查、计划申报、试卷申请、考务考评、质量督导、证书核发、资料归档等关口,规范系统操作使用流程,保证系统平稳运行。受理奖补资金申请的工作部门严格奖补资格审核,加强工作协调,提高服务效率,确保应享受奖补的人员尽快领到奖补资金。
农机获证奖补资金分配的基本原则是“普惠均等、结果导向、终身培训”,目的是促使农机从业人员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鼓励他们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更好地为农服务。这与农机资格证书推行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因为农机职业技能鉴定是面向农业、农村、农民的,也是一项技术性、政策性强的工作,因此,将农机获证奖补政策与农机资格证书的推行相结合,依靠行政和行业管理的力量来促进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实施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是结合农机化重点工作,适应农民机手实际需求,以“缺什么、补什么”为原则,筛选培训内容,制定培训、鉴定方案,确保农机获证奖补任务园满完成;二是整合系统资源,强化农机培训、农机推广、农机监理、农机鉴定等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固定专人抓好农机获证奖补培训、鉴定和资金兑付工作,做到既分工明确,又相互配合,促进农机获证奖补培训、鉴定工作有序开展;三是加强资金的使用管理,积极完善相关管理制度,确保资金专款专用;四是加强培训、鉴定档案管理,建立农机获证奖补培训档案,实行跟踪服务,搞好转移就业指导,确保培训、鉴定出实效。
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农机获证奖补培训、鉴定的需求和农民培训的特点,不断改善教学、鉴定条件,通过邀请生产厂家、销售企业的技术人员现场讲解维修、保养、调试和操作常识等方式,实现教学互动,提升培训鉴定质量和效果。二要加强专业师资和考评员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培训、鉴定水平。三要加强培训、鉴定管理,规范培训、鉴定秩序,确保培训、鉴定工作有序开展。四要注重实效,确保培训、鉴定质量。要按照《江苏省农机行业职业技能培训鉴定管理细则(试行)》要求,确保培训、鉴定工作实实在在,不走过场,切实让农民在短期培训中动脑动手,学有所获,受惠受益。
农机获证奖补培训、鉴定的对象是持有“一折通”的广大农机从业人员,因此,承担农机获证奖补培训、鉴定的农机部门要视角下移,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将培训、鉴定办到基层乡镇、村组、合作社和农场。农机培训基地既可利用本校的教学资源,独立在校内分期分批开办各类农机获证奖补培训班,也可与县乡镇农机站、农机合作社、农机鉴定部门联合办学,科学整合资源,把培训班办到乡镇、村组和合作社,让农民在家门口接受培训,既不误家务事、农田事,又能学到知识、掌握技能,从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