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静 吴庆华
信息化是指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过程。智能化工具又称信息化的生产工具,必须具备信息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再生、信息利用的功能。具体到机械产品上,信息化可以包含各种各样的(微)电脑控制运行方式。信息化是机械产品自动化、智能化的必要条件。
农机信息化产品一般包含获取信息的传感器、各级信号传输线及内部处理方式、信号处理及运算(包含接受、发出信号)的ECU(电子控制单元)、执行信号的执行单元(元器件)。其中,传感器、ECU(电脑类的元件)、执行器是不可缺少的组织部分,否则不能称之为严格意义上的信息化产品。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前提条件,没有农机现代化就谈不上农业现代化。现代化的农机产品呼唤信息化。只有采取信息化的手段,才能感知农田庄家的各种状况,实现自动化生产。
根据感受信息的范围及传感器的多少,目前我国农机产品信息化可初步分为三个层次:
从严格意义上讲,这类产品不属于信息化讨论的范畴。但不能不提,因为它是农机产品信息化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目前我国农村广泛使用的农机产品。
目前市面上流行的高性能乘坐式插秧机、自走式植保机械(喷雾机)可以归为此类。插秧机中,插植臂的调节运用了传感器和控制器以及执行调节的小电机。自走式植保机械在稻田喷药时,能够保持前轮与后轮同一轨迹,原因在于使用了传感器、相应的执行器以及具有运算功能的微计算机(单片机)。与此相类似的还有近年涌现的微电脑控制播种机。这些技术的共性特征是使用传感器、执行器和微电脑。但上述产品与智能化的信息化产品还存在差距,此差距在于它们的传感器感受的信息仅仅局限于机器自身的信号,以及相应的配套设施与能力等方面的差距。
这类信息化产品感受的信号已经超出机器自身范围的信号,发展到了机器外部的(农田)环境信号。这些复杂而接近实际的多种环境信号,被传送到作为机器大脑的控制单元,控制单元经过运算,发出适应不同位置、不同状况下的指令信号,指挥机器实施工作,这就是精准农机的概念。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生物基因技术作物栽培模式以及生产管理决策支持系统(DDS)的发展,精准农业已成为一种全新的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提高农作物产量、降低生产成本、改善生态环境的现代农业生产形式。目前,世界上发达国家精准农业的实践已涉及到变量适时配方施肥、精量播种、快速有效病虫害防治及杂草清除、土壤水分精确管理等相关领域,精准农业正逐渐成为发达国家合理利用有限农业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科学技术基础。目前,我国已在部分地区建立起了有一定规模的生产试验区,从实际出发,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精准农业发展之路,推动了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步伐。
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中心于1999年研究开发了精准农机——2F-VRT1型变量施肥机及1G-VRT1旋耕变量施肥机。该设备装有地理信息系统,可实时接收GPS位置信号及作业机械行走速度信号,依据实际生产需要自动调整排肥量,实现变量施肥。在北京小汤山精准农业基地,作物蒸渗量测量系统、基于杂草光谱识别的变量农药喷洒机、小麦联合收割计产系统、虫情监测系统、室外自动气象监测系统、农业物联网、设施园艺物联网、数字农业等一系列的技术已经开始应用到田间。一些大型的企业和农场已开始研制、生产和使用这些农业高新技术,实践效果很好,发展前景很广阔。
农业机械化发展趋势是由机械化到自动化再到智能化。可以相信,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品科技水平的全面提高,我国的农机产品信息化水平必将有大幅度的提高。
目前农机产品信息化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尚未形成规模效益,研发与生产成本很高,这就需要政府给予财政支持,需要多学科、多部门扶持发展。
信息的内部数据传送与通讯本身有自己的标准。高层次的信息化农机产品是一个涉及到农艺、生物、农机、信息等专业部门的庞大的系统工程。建议相关部门尽快制定出农机产品信息化发展规划和技术标准。有了发展规划与技术标准,社会力量就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参与其中某部分的研究开发。
信息化产品所涉及的技术跨专业、跨学科,包含了信息专业、控制专业、遥感测量专业、机械专业等诸多行业知识。系统集成后,其复杂程度远远超过常规的机械设备和农机产品。越是信息化层次高的产品,其研发生产的难度自然越大。只有政府、企业、社会三方共同参与、共同努力,才能全面提高我国农机产品的信息化水平,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