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企在非洲更需“走进去”

2015-12-07 11:59
环球时报 2015-12-07
关键词:学者非洲一带

环球时报/2015-12-07/ 第14版面/国际论坛 /作者:周文

不久前,笔者先后受南非开普敦大学、金山大学、肯尼亚内罗毕大学邀请,与来自各大学的非洲学者交流、讨论。特别是在内罗毕大学就中国“一带一路”建设进行研讨时,笔者觉得非洲学者的一些观点和看法值得我们关注和全面思考。

首先,“一带一路”应坚持以企业为主体的市场动作。在交流讨论中,非洲学者们表示,中国是政府主导型体制,他们是市场经济,这种体制上的差异使中非之间的贸易难以平等。目前,中国已连续5年成为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截至2013年底,对非直接投资存量已超过250亿美元,超过2500家中国企业在非投资兴业。

中非经贸合作取得的成绩引来西方一些人的嫉妒和诋毁。他们把中国在非洲的活动贴上“新殖民主义”的标签,并将“一带一路”与“马歇尔计划”相提并论。其实,两者存在本质区别。从方式来看,美国对欧洲的援助施以联合援助等附加条件,而中国在《愿景与行动》文件中明确表示将不干涉他国内政作为共建原则之一;从实施主体来看,“马歇尔计划”是真正由政府主导,而“一带一路”坚持企业主体的市场运作。因此,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政府发挥更好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顶层设计上。

其次,中国企业不但要“走出去”,更要“走进去”。在与非洲学者讨论中,他们也承认,近年来中国对非洲的发展帮助很大,但同时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物价上涨,产品质量问题。笔者在与肯尼亚中国华人商会负责人交流中,进一步得到了印证。现在中国企业进入很多,相互同质化恶性竞争,的确引起了非洲人的一些非议。因此,中国企业不仅要“走出去”,更要“走进去”,要赢得当地对中国企业的尊重与信赖,致力于“一带一路”的中国企业要有国际视野,做有社会责任的中国企业,提升国家的软实力和国际形象。

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既要重视“量”的扩大,更要重视“质”的提升,不断提高中国品牌的国际认知度和美誉度。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更应通过公共外交、人文交流密切与所在国人民的关系,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域外场”。

第三,重视中非文化和价值观差异,推动文化与教育交流合作。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无论是铺路架桥,还是办工厂、做生意,都必须考虑所在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礼俗民情、审美习惯,以及外国人对我们的真实看法,如果缺乏对所到国家政治、历史、经济、文化、社会,以及风俗习惯的了解和尊重,那就存在很大的盲目性。

此外,通过更多的交流得知,非洲各主要大学教师的学源结构基本上都是来自于欧美主要国家,当然也不乏受中国孔子学院教育影响的学者。但是在精英和上层更多接受的是西方的教育和价值观。因此,一些认识和判断深受西方文化与价值观的影响。而文化和价值观的融合和认同,只有通过长期的文化和教育交流才能得到消除。因此,笔者认为,可以组建“丝绸之路大学联盟”,促进中国与沿线各国教育合作和科技协同创新,建成为中国高校与沿线各国高校之间深度合作的桥梁和纽带等。▲(作者是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授)

 

猜你喜欢
学者非洲一带
An Uncommon Trip
非洲村庄
中国家猫起源于非洲
“一带一路”:大美友邦
重庆在“一带一路”中的地理位置
重庆与“一带一路”的缘分
程门立雪
大学者
马达加斯加2:逃往非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