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创建工作亮点纷呈
生长在内蒙古大草原上的山丹花,蒙古语称为“萨日朗”。2012年初,一支名为“山丹花”的爱心服务队组建于乌兰浩特火车站。这支服务队以车站党支部党员为骨干,队员们始终以“凝聚团队魂,服务草原人”为宗旨,为农牧民旅客提供亲人般的服务。
为解决少数民族旅客“民族语言沟通难”问题,“山丹花”爱心服务队推出了“蒙汉双语服务”。在车站,引导、导购、问讯、售票各环节,都有身着民族服装的“山丹花”队员为旅客提供双语服务。流畅的沟通,不仅消除了语言上的障碍,更拉近了“山丹花”与旅客的距离。
为解决边远地区农牧民“电话网络订票难”问题,“山丹花”提供了“上门代订车票”服务。3年来,她们共代订车票2180张,上门送票897张,小小的车票不仅方便了边远地区农牧民的出行,更传递出“山丹花”的一片真情。
为解决有特殊困难的旅客“交通不便出行难”问题,“山丹花”开启了 “站车爱心接力”服务。家住乌兰浩特城郊的蒙古族旅客李晓梅下肢瘫痪,每年都要坐火车到北京做几次康复治疗,得知这一情况后,每次李晓梅有出行需求,“山丹花”都安排人专程为她接站送站。
2013年4月,一名钱包丢失、无法返程的旅客找到“山丹花”求助,队员们出资为其购买了车票、食品和饮料。受这件事启发,“山丹花”集资建立了“山丹花爱心基金”,基金成立以来共救助14名旅客。
为营造宾至如归的出行环境,“山丹花”在候车大厅、售票大厅门楣上、楼梯、栅栏、开水供应处等处设置带有“山丹花”团队标识的欢迎词和蒙汉双语温馨提示。她们还向旅客发放爱心服务队联系卡,制作了《这里有片“山丹花”》电视宣传片在车站候车大厅滚动播放,让农牧民旅客感受到“山丹花”团队就在自己身边。
在车务段党委组织下,“山丹花”队员先后到银行、民航机场等单位学习服务礼仪。12名队员还自编了蒙古语会话小册子,目前,所有成员都能用蒙古语流利对话。2014年初,在段党委的大力支持下,“山丹花”有了自己的队歌——《美丽的山丹花》。在“山丹花”的引领带动下,白城站成立了“苏阳先锋售票班”,松原站成立了“圣水情”爱心服务队,全盟各客运站正涌现出一支支以“山丹花”为样板的服务团队。
兴安盟检察分院现有在职干警115人,其中汉族64人,蒙古族41人。针对兴安盟地区蒙古族人口居多,很多当事人不能用汉语表达诉求的实际情况,分院成立了蒙文蒙语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运用蒙古语解答群众咨询工作机制。他们坚持凡是涉及蒙古族当事人的案件,均使用蒙汉双语诉讼,保障了蒙古族当事人平等合法的诉讼权益。两级检查院都成立了“蒙汉双语接待室”,分别设立蒙汉语接待席,及时为语言沟通不便的当事人提供全面服务,极大地方便了来访群众。年初以来,全盟检察机关运用蒙文蒙语出庭公诉33次,“蒙汉双语接待室”累计接待来访群众2942人,化解各类矛盾212件,涉及群众884人,得到了人民群众的高度认可。
近年来,分院与蒙古族小学开展了“检校共建”活动,每年都组织检察业务骨干和离退休老干警,结合亲身办理的青少年犯罪案件和相关法律知识,为蒙古族小学开展法制讲座16场,服务师生万余人次。分院还成立了“6·26”禁毒宣传工作小组,深入社区、乡镇、村屯、校园,以“依法禁毒、构建和谐”为主题,用蒙汉双语向人民群众开展禁毒宣传。
自2011年以来,分院帮扶科右中旗巴彦胡硕镇准布敦花嘎查、新佳木苏木好力宝嘎查,通过入户走访、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切实找准帮扶村和帮扶对象贫困的症结所在,为他们脱贫致富出谋划策。4年来,干警深入贫困户家中百余次,协调落实扶贫项目资金550余万元,为帮扶点打机井39眼,已全部投入使用,在近年春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帮扶点粮食总产量达到有史以来最高;为村民建设了60平方米的嘎查卫生室;建设安全饮水工程,为600多口人、2000多头大牲畜解决了饮水困难问题;为村民建造154座封闭式卫生厕所;为95户贫困户每户分发种羊7-8只,建成30座养殖大棚;向贫困户捐款捐物达3万余元,为帮扶点“草原书屋”购买2000多册科普图书,支援电脑16台。在全院与帮扶贫困户的共同努力下,贫困户家中的生活条件有了巨大改善,对口帮扶取得明显效果。分院连续3年被兴安盟盟委、行署授予“扶贫帮困先进单位”称号。
分院检察干警在工作中自觉服务民族团结进步大局,通过真情实意地服务群众、化解矛盾纠纷、为群众排忧解难,最大限度地拉近了检民感情,为筑牢民族团结进步实践基础、凝聚精神力量作出了贡献。
兴安盟财政局是一个由蒙古族、汉族、满族、达斡尔族、锡伯族等多民族职工组成的大家庭。加强民族团结进步,促进全盟经济发展,是全体干部职工追求的目标,也是局里的工作重点。
作为老少边穷地区,兴安盟财政自给率低,近90%的支出靠中央及自治区转移支付解决,就是在这样的财政状况下,盟财政局仍然积极确保全国民族团结示范盟创建工作所需资金的顺畅拨付。2014年,全盟共落实少数民族发展资金3755有万元,民族工作专项经费433万元,全力支持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培植、经济发展。
在“全盟民族团结进步十佳窗口单位”创建活动中,盟财政局对所属的国库集中收付局进行了重点打造。支付局在服务大厅设立双语服务岗,工作人员佩戴双语胸牌,在环境布置上突出民族文化特色,吸纳民族文化元素。同时,支付局组织干部职工与蒙古族干部职工“一对一”学习蒙语活动,召开恳谈会听取少数民族干部的意见和建议,帮助他们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
结合盟直机关开展的“万名干部走进城市困难家庭”活动,盟财政局82名副科级以上干部一对一帮联富民社区82个低保对象,重点为帮扶对象解决吃穿用等基本生活保障,困难家庭的养老、看病以及部分家庭的住房、就业、上学问题,使帮联家庭生活状况大为改观。盟财政局与铁西吉庆社区结成民族团结进步共建单位已有5年,多年来,盟财政局一直秉承服务社区、服务居民的共建宗旨,捐助了社区“爱心超市”,建设了社区文化广场,并与社区共同组织“安康杯”趣味运动会。
盟财政局的扶贫点——巴彦高勒镇永合村是以蒙古族为主的村。盟财政局立足永合村实际,统筹考虑交通、绿化、排水、通信等综合布局,帮助该村新建卫生室、幼儿园、活动室共500平方米,新建文化广场13000平方米,新修水泥路13公里,新修水渠3公里,新建了秸秆燃料厂,整修了全部院墙和房屋,对全村危草房进行了改造,在促进永合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保障了永合村“美丽乡村”示范村工作顺利完成。
盟财政局把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与为各族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相结合,从解决各族群众的实际困难入手,在办实事中贯穿思想教育,做到了坚持“一手抓民族团结,一手抓财政发展”,为不断巩固和发展全盟各民族大团结的政治局面贡献了力量。
今年48岁的扎赉特旗绰勒银珠水稻专业合作社社长朴成奎,是地地道道的朝鲜族农民。他是种地能手,他的田里,不论是种大豆还是种水稻,产量总是比别人高许多。他也是头脑灵活的企业家,领着乡亲们办起银珠水稻专业合作社,注册了“绰勒银珠”商标,生产绿色有机优质水稻,带领大家共同致富。
作为村里的农业科技示范户,朴成奎主动将先进的技术向周围的各族乡亲推广,带领周边农户和他一起发展。2006年,他自购大豆垄三精播机3台,在全村推广大豆垄三技术1100亩。2008年,朴成奎带领9个辅射带动户,率先在自家稻田里试种有机水稻。经过几年的努力,朴成奎研发出自己专有的水稻品种“银珠”系列,并申请注册了“绰勒银珠”商标。
2010年1月,朴成奎牵头成立了扎赉特旗绰勒银珠水稻专业合作社,通过把社员的土地流转给合作社统一经营,实现了稻田生产从水稻品种“多乱杂”到统一选种,从漫撒到“钵育摆栽”标准化生产,从卖稻子到卖品牌的大转变。近两年,合作社在盟水产品品种推广部门帮助下,在150亩有机稻田中进行了鱼稻实验性栽培养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千斤稻百斤鱼”生产模式;在旗农业局支持下,在70亩有机稻田中进行了鸭稻种植试验,取得了鸭稻种养双丰收。目前,合作社经营稻田11400亩,发展社员197人,其中100多人是蒙古族,此外还有汉族、朝鲜族和其他民族。在朴成奎的率领下,绰勒银珠专业合作社社员人均纯收入由建社初期的6000元发展到现在的2万元。
随着合作社规模扩大,朴成奎投资50万元注册成立了“扎赉特旗绰勒银珠米业有限公司”作为合作社发展的龙头带动企业,真正实现了“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和统一订单、统一加工、统一销售的目标。公司投资购进了120万元的制米流水线设备,使制米实现加工、色选、抛光、定量包装一次完成,日加工免淘米可达60吨。
在谈到今后的打算时,朴成奎说,“绰勒银珠”专业合作社接下来的发展要分两步走:到2017年,基地面积达到3万亩,“绰勒银珠”品牌争取成为全国驰名商标,产品打入北京、上海、广东等一线城市,合作社社员人均收入达到3万元,社员发展到300人,组建合作联社;到2020年,基地面积发展到10万亩,加工能力达到每年5万吨,社员发展到1000人,社员人均收入达到4万元。朴成奎敢于筑梦,勇于追梦,他正带领着社员们阔步前行。
在乌兰浩特市乌兰哈达镇东苏嘎查,96%的村民是蒙古族,但这里却有一个汉族“荣誉村民”。他就是兴安盟岭南香农产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孙久仁,一名高级农艺师,也是远近知名的农业科技特派员。
孙久仁十几年如一日地深入田间地头,走家串户向农牧民宣传科学种田技术,手把手教村民先进的种植技术。慢慢地,村民就把他当成了自家人。新开的地种什么,哪个条件的地适合种什么、怎么种,水的问题能不能解决,大家都喜欢与他讨论,向他请教。为提高水稻种植效率和质量,孙久仁多年来一直专注于有机水稻插秧覆膜机的研发。研发成功后,他在16户农户230亩试验田中进行试验、示范推广工作。这项研发,解决了有机水稻除草的技术难题,增产效果明显,极大地解放了当地的劳动力。
为实现集约化经营,孙久仁在村里牵头组建了专业合作社,从生产厂家直接购进种子和其它生产资料,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卖给村民,以高于市场的价格向村民收购水稻。此外,孙久仁通过盟科技局与有关部门沟通,争取到不少项目资金,为村里修了路,打了27眼机电井,盖了87栋育秧暖棚。如今,孙久仁培育出的“岭南香”有机大米已成为享誉全区的品牌产品,村民的收入也随之水涨船高,从2000年的1600元增长到2014年的6700元,增长了3倍多。
村里谁家有什么困难,孙久仁也总是主动提供帮助。村民马小红的妻子脑出血,拿不出做手术需要的1万元钱,孙久仁知道后二话没说,当时就借给他8000元,而当马小红还钱的时候,孙久仁只收了5000元。2013年底,村民恩和的儿子大学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取日本一所重点大学的研究生。这本是好事,却愁坏了恩和一家,虽说是公费,可是光生活费家里也负担不起。孙久仁知道后,主动送去1万元,并一再告诉恩和,如果钱不够,他再帮着想办法解决。青年农民宝音图曾经是个游手好闲、好吃懒做的光棍儿,孙久仁把他招到科技示范园区的试验田里干活,手把手教他技术,让他慢慢变得勤快起来,也找上了媳妇。如今的宝音图,一边在自家地里干活,一边在科技示范园打工,一年下来能收入四五万元。他说:“要不是孙总,我可能现在还是个不成器的人,哪能娶妻生子过上好日子呢?”
这些年跟村民打交道,孙久仁付出的是真心,换回的是信任和爱戴。在他和村民之间,没有民族的隔阂,有的只是蒙汉一家亲的温暖。
他心系群众,走在乡土民壤之间,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听民意、访民情、解民忧,被当地村民当作贴心人;他身为蒙古族,却在以朝鲜族为主的村子当起了打造“民族乐园”的带头人,他就是兴安盟乌兰浩特市乌兰哈达镇古城村书记赵晓芳。
“村民们选我当支书,为的就是给他们办实事。”这是赵晓芳常说的话。古城村居住着鲜、蒙、汉3个民族,其中朝鲜族占98%。2009年,赵晓芳当选村书记后,想得最多的就是怎样带领全村人发家致富。2013年3月,面对全村大多数青壮年都外出打工、村里留守的多是老人和儿童的现状,赵晓芳带领村民创办了草原香云水稻种植合作社,全力推进土地规模化经营,让家里缺少劳动力的村民也能顺利地种上地。目前,该村4000亩土地已顺利实现流转,从春播到秋收都是统一管理,并用水稻盘育秧播种机和高速插秧机代替了传统人力插秧,有效节省了人力和物力,社员的收入也有了显著提高。村民刘铁明多年来一直在外务工,家中的耕地一直闲置着,回到家乡的他十分看好合作社的运营模式和发展前景,成了合作社的一名新成员。
“合作社成立以来,我们先后投入170多万元用于购置播种机、插秧机等农机具,大大提高了机械化耕作水平。下一步我们还要建立加工厂,打造自己的品牌,完善合作社的管理机制,引领广大村民发家致富。”赵晓芳说。
朝鲜族素以能歌善舞和孝敬老人著称。每年农历七月初一的老人节是朝鲜族的传统节日,在赵晓芳的倡议下,每到老人节,古城村都与不远处的三合村合办一年一度的盛会,附近嘎查村的各民族老人也会被邀请前去共度老人节。他们的这一做法也得到了附近村嘎查的效仿,邻近的白音特布斯格和乌兰胡硕两个嘎查也学习这种做法,先后举办了规模不一、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老人节活动。为了丰富村民文化生活,赵晓芳还同村“两委”班子成员商议,由村里出一部分资金,组建了“阿里郎老年艺术团”。
如今,古城村各民族群众形成了“蒙汉满鲜一家亲,共建文明富裕村”的喜人景象。他们不是一家人,却亲如兄弟;他们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却心心相印。
(兴安盟民族事务委员会供稿)
(责任编辑/高旭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