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占红
(青海民族大学 青海 西宁 810007)
论清朝初期青海和硕特蒙古的变化
宋占红
(青海民族大学 青海 西宁 810007)
青海和硕特蒙古在清朝初期(崇、顺、康、雍年间)经历了由兴起、发展、衰落的历程,从其经济、部族关系、地方区域的变化全面体现了这一过程。这也是清朝中央集权在青海的强化表现。
清朝初期;青海;和硕特蒙古;社会制度;变迁
清朝初期(崇、顺、康、雍年间),和硕特蒙古在首领顾实汗的带领下入据青藏地区,建立了政权。但在这一段时期,青藏地区在一系列的政治事件下,青海和硕特蒙古社会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其变化涉及到社会多方面,直接影响青海地区的以后很长时期的政治、宗教、各部族的格局。
自蒙元以来,蒙古各部相继来到青海,特别是在“公元1559年(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阿勒坦率部进入青海湖地区,赶走四十几年前就移居在那里的蒙古族卜儿孩族,留其子丙兔驻守”。后俺答汗(阿勒坦)又数次进入青海地区,征讨蒙藏各部。大量的青海藏族及番族向外迁徙。在俺答汗东归以后,东蒙古各部落如火落赤、永邵卜等部相继留在青海地区。随后又有其他部落进入青海,蒙古各部在青海地区轮番统治长达八十年,对当地的各民族、部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卫拉特蒙古四部之一的和硕特部,是游牧在天山以北乌鲁木齐和塔尔巴哈台一带,面临着和其他部落争夺牧场的纷争,迫切需要寻找新的牧场。格鲁派上层派使者到卫拉特蒙古寻求出兵援助,在这样的契机下,一场改变青海地区的变革即将开始。
清崇德元年(1636年),顾实汗率以和硕特蒙古为主的卫拉特蒙古联军进入青海地区,相继击败青海牧区的却图汗,康区白利土司,卫藏地区的藏巴汗,建立和硕特蒙古汗庭,统治青藏地区,同时也开启了和硕特蒙古在青海的历史。另外,清朝对青海地区的统治的加强及诸多政治事件的影响,青海和硕特蒙古历经了有外藩、近番、臣子的地位的转变,这种转变体现在青海和硕特蒙古社会的多方面。
治藏必先治青,青海是进入西藏地区的桥头堡。青海是青藏地区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之一,宜农宜牧。这对于一个以游牧为主的和硕特蒙古来说,确实是一个天然的牧场。顾实汗也清晰的认识到青海在青藏地区的重要地位,将部众逐渐移往青海。在建立汗庭以后,“‘征收康区赋税,以养青海之众。’……青海……,是汗庭的根基之地”。但是随着清朝在全国范围内的统治的确立,对青海的统治日益加强;顾实汗这样的强势人物逝世以后,其继任者对青海地区的控制远不如前。
顾实汗将青海分给其八字和其他卫拉特蒙古部,“‘八子居青海’,称‘青海八台吉’”,青海和硕特的台吉们的封地是逐步形成的,当顾实汗征服青海之初,他们是游牧在托里地区,随着势力的发展,才逐步的占有青海湖四周的牧地。“初时,托里地区在名义上属固始汗第六子多尔济达赖巴图尔管理,……,其他台吉并未形成世袭领地……”,后来“在多尔济以分斡木齐的形式分给了原来的阿勒巴图和新得到的牧地,才正式成了固始汗诸子的世袭领地”。由于这种领地的世袭性质,随着他们子孙世袭,分成许多小块的世袭领地。这可以从雍正三年(1725年)在青海地区划蒙旗时就基本上是根据当时各自住牧区划编成青海蒙古二十九其,其中和硕特部二十一旗。从八台吉到二十一旗的变化说明游牧区面积的缩小。
顺治到康熙时期,青海和硕特台吉的牧地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出于缓慢变动之中。逐水草而居是游牧经济的特征之一。直到罗卜藏丹津之乱以后,清朝青海牧区划编蒙旗,各旗划定游牧疆界,规定不得强占和私自往来,不得互相统属。清顺康雍时期,和硕特蒙古各部的游牧区呈现界限明显,区域固定的态势。
和硕特蒙古在进入青海的时候是以和硕特为主力,绰罗斯部左翼,土尔扈特部为右翼,随后与杜尔伯特部和辉特部的卫拉特蒙古联军。在加上打败的喀尔喀蒙古和明朝后期迁入青海的土默特部和世居在青海地区的藏族及其他民族,形成了青海多民族聚居的分布格局,但是其中以和硕特蒙古是青海地区的统治者。这里主要讲述的是和硕特蒙古自身和藏族的关系变化。
(一)和硕特蒙古贵族的分化
随着和硕特蒙古政权在青藏高原的确立,顾实汗对其统治广大牧区进行分封,其中将以次子鄂木布为首的其中八字分封到青海,称为“青海八台吉”。青海八台吉虽有一个达赖珲台吉总管青海八台吉,但是青海八台吉是一个松散的部落联盟,各台吉具有很强的自主性,互不统辖,潜藏着青海和硕特蒙古上层的分化的隐患。
顾实汗时期,清朝对青藏地区实行以蒙治藏的策略,对青海和硕特蒙古进行羁縻安抚之策。随着清朝统治在全国范围内的确立,和硕特汗庭的衰落,清朝对青海地区控制增强,开始实行对青海和硕特蒙古贵族实行威慑、利诱、分化政策。康熙三十六年(1777)年,清廷以平定准噶尔部噶尔丹叛乱之威,“招抚青海蒙古和硕特诸部,……,被封为和硕亲王,其他人被分别封为贝勒、贝子及镇国公、辅国公等”。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清廷平定西藏以后,为制衡罗卜藏丹津,于雍正二年(1723年)晋封察罕丹津多罗郡王为亲王,贝勒额尔德尼二、厄尔克托克托鼐晋升为多罗郡王,罗卜藏丹津并没有得到期望中的新蒙古王。雍正元年(1723年)罗卜藏丹津召集青海诸台吉会盟反清,割据一方,遭到以察罕丹津亲王和额尔德尼可托克托鼐郡王为首的部分蒙古王公的反对。后有些被裹挟的20多名贝勒、贝子、台吉等先后脱离叛军,接受清廷招抚。清廷平叛之后,对参与叛乱和硕特诸台吉进行清洗,青海和硕特蒙古部落联盟至此分崩离析。
(二)青海和硕特蒙古与藏族的地位变化
明清之际,以和硕特蒙古为主的大量的蒙古部落入驻青海湖地区,迫使原来游牧于青海湖四周及黄河两岸的藏族部落大部分向外迁徙到黄河南岸,“番人失其地,多远徙。其留者不能自存,反为所役属”,形成了以黄河为界,“南番北蒙”分布格局。随着人口的发展,和硕特蒙古向东南一带拓展牧地。至康熙后期,其势力已进入黄河南岸和河曲地区,南迁藏族又受其役使。由于藏族长期受蒙古贵族的统治,当地藏族“但知有蒙古,不知有厅卫营伍官员”。
在雍正以前,以桌子山为中心的大通河东西两岸的藏族部落和今迭部藏族和贵德所管辖的藏族各部落,他们或是罗卜藏丹津的同盟军或是同情者,都遭到了清军的镇压、清洗。清廷平定叛乱之后,在青海藏族中设置千百户制度。不再由和硕特蒙古台吉管辖,不许再向青海台吉交纳租赋;封青海藏族上层人物千百户之职,全面推行千百户制。至此青海藏族脱离和硕特蒙古的管辖。
(一)由和硕特汗庭的封地成为清廷的盟旗
和硕特蒙古在进入青海之初,青海各台吉尚未形成自己的封地。随着和硕特汗庭的建立,“裔分为三”青海成为以顾实汗汗第二子为首的八子的封地,将卫拉特蒙古的牧区管理方式加以改良,运用于青海地区,形成了以和硕特汗庭—达赖珲台吉—青海八台吉—左右翼—青海诸台吉行政管理体系。作为一个游牧民族,封地成为他们的游牧区域,虽有一定游牧疆域,但是游牧的特性决定封地一直处于变化之中,和硕特蒙古贵族的牧地争夺成为常见问题,甚至觊觎清廷辖地。
清廷根据青海形势的变化,日益加强对青海和硕特蒙古的控制。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清廷分封和硕特蒙古诸部贵族为清朝爵位代之以蒙古旧号,“青海和硕特蒙古从作为清朝的‘外藩’,大体上又与清朝中央政府恢复了‘朝贡’关系”,青海和硕特蒙古从名义上成为清朝的属藩,并未实际上触及到青海和硕特蒙古的实际管理体系。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后,清廷根据年羹尧的《青海善后事宜十三条》和《禁约青海十二事》,对叛乱的公、贝子的贵族革爵为民,划分青海蒙古各部的游牧范围,规定游牧地不得私自改变,私相往来:编旗,设佐领,全面进行编旗,将青海蒙古编为29旗,和硕特蒙古21旗,改变了原先各台吉的涣散状态,这样青海和硕特蒙古贵族实质上成为清廷辖下的王、公、贝勒、贝子。
(二)和硕特蒙古部的属民的变化
和硕特蒙古入驻青海是以伴有其他卫拉特蒙古部的,顾实汗在进入青海之时,“其中昆都仑乌巴什与布雅鄂特欢仍留据乌鲁木齐……其余皆随顾实汗入青海,同来的还有土尔扈特部、辉特部各一部。后来准噶尔部的一支也迁至青海,附牧于和硕特部,称‘绰罗斯’。故青海厄鲁特包括和硕特、土尔扈特、辉特、绰罗斯四部,而以和硕特部为首”。再加上征服的喀尔喀蒙古和之前的土默特裔部火落赤部和藏族部落,构成青海和硕特蒙古各台吉封地的属民。
雍正元年(1723年),罗卜藏丹津叛乱,曾有一些蒙藏王公参与。后叛乱平息之后,清廷对青海蒙古王公进行清算。清廷对根据《青海善后事宜十八条》和《禁约青海十二事》,极力削弱青海和硕特蒙古,其中废除对藏族的统辖的隶属关系,在藏族全面设立土司、千百户,裁汰所辖军队。“不许把喀尔喀、辉特、图尔古特占为青海和硕特台吉的属下”,“不许在父殁之后娶继母或强娶兄弟之妇为妻”,削减青海和硕特蒙古台吉的属民数量,上瓦解和硕特蒙古的经济基础。
“清圣祖康熙六年(1667年),清廷分陕西省为陕、甘两省,青海东部属甘肃管辖”,明显可以看出清廷将青海东部改为和内地一样的行政区划建制;“雍正二年(1724年),将西宁卫改为西宁府,隶属甘肃省……下辖西宁、碾伯和大通卫”。清廷这样改变青海某些地区的行政级别,明细辖区,在分割和硕特蒙古的地方下去的同时,也改变了和硕特蒙古贵族部分辖众到封建王朝下的编户齐民的身份转变。
自清朝初期,青海和硕特蒙古经历兴起、发展、鼎盛、衰落的阶段;同时也是清朝中央政府从各个方面加强对青海地区的控制,青海和硕特蒙古从一个青海地区的霸主成为清朝中央政府下的臣民。
注释:
(1)青海省志编纂委员会.青海历史纪要[M],青海人民出版社,1980
(2)芈一之.青海蒙古族历史简编[M],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
(3)王昱.青海简史[M],青海人民出版社,2013
(4)赵盛世校注.清·梁份.秦边纪略卷1·河州卫[M],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
(5)清·西宁府新志[M]
(6)秦永章.甘宁青地区多民族格局形成史研究[M].民族出版神,2005
(7)马大正,马汝珩.厄鲁特蒙古史论集[M].青海人民出版社,1984
(8)牛海桢,李晓英.简论青朝初年对青海蒙古的政策[J].兰州大学学报,2007(2)
(9)朱普选.青海蒙藏部落的地域变迁.青海民族研究[J],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