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让贤观念的推陈出新及其双重维度

2015-12-07 07:46韩中谊
黑龙江史志 2015年3期
关键词:贤者儒家

韩中谊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广东 佛山 528000)

一、让位与让贤观念的起源

《左传》和《国语》存在妃嫔、大臣妻妾的礼让史事,如《左传·文公六年》载,赵孟言及公子雍之母杜祁的德行:杜祁甘愿让逼姞和季隗位高于己;《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载,赵姬让赵盾位居其所生的三个儿子之上,同时甘愿赵盾之母叔隗成为赵衰的嫡妻。其中原因有三:一是为了维护母以子贵的礼制;二是为了维护夫君的声誉和威望;三是为了维护族群的和谐和国家的安定。

更多史事的主角则是朝廷之臣和家臣,其原因各异:《左传·文公七年》载,昭公削弱公族势力,导致公族与公室的矛盾激化并爆发内乱,后来双方言和,乐豫把司马之职让给公子 。这里的让位是双方妥协的结果,是出于调和矛盾的现实需要;《国语·晋语五》载,范武子告老而让位,是为了让郄献子继位并率兵攻打齐国,让他的怒气得以向外宣泄,而不会危害国内安定;《左传·襄公三十年》载,子产推辞执政大位,是对国内现状评估之后的知难而退;《国语·晋语七》中,公族穆子不愿受事于朝,是评估自身能力之后的知难而退。

大臣让位更多的缘由则是出于对贤能者的赏识:

搜于被庐,作三君,谋元帅。赵衰曰“:郄縠可……”乃使郄縠将中军,郄溱佐之。使狐偃将上军,让于狐毛,而佐之。命赵衰为卿,让于栾枝、先轸。使栾枝将下军,先轸佐之。荀林父御戎,魏犫为右。(《僖公二十七年》,亦见于《晋语四》)

晋韩献子告老,公族穆子有废疾,将立之。辞曰“:……无忌不才,让,其可乎?请立起也。……恤民为德,正直为正,正曲为直,参和为仁。如是,则神听之,介福降之。立之,不亦可乎?”(《襄公七年》,亦见于《晋语七》)

悼公使张老为卿,辞曰“:臣不如魏绛……”(《晋语七》)

荀罃、士鲂卒,晋侯搜于绵上以治兵。使士匄将中军,辞曰“:伯游长。昔臣习于知伯,是以佐之,非能贤也。请从伯游。”荀偃将中军,士匄佐之。使韩起将上军,辞以赵武。又使栾黡,辞曰“:臣不如韩起,韩起愿上赵武,君其听之。”使赵武将上军,韩起佐之;栾黡将下军,魏绛佐之。新军无帅,晋侯难其人,使其什吏率其卒乘官属,以从于下军,礼也。晋国之民是以大和,诸侯遂睦。(《襄公十三年》)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为宰,辞曰:“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齐语》)

公使(按:免余)为卿,辞曰:“大叔仪不贰,能赞大事,君其命之。”乃使文子为卿。(《襄公二十七年》)

施氏之宰有百室之邑。与匡句须邑,使为宰,以让鲍国而致邑焉。施孝叔曰“:子实吉。”对曰“:能与忠良,吉孰大焉?”(《成公十七年》)

相较于齐、鲁等国,大臣让贤在晋国更为盛行。让贤相比于占卜,对于维系家国的吉利具有更大意义,展现出原始宗教的蜕变和理性思维的跃升。从如上文本的论述来看“,让贤”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贤者居位能够有效地策划和组织战争,二是能够体恤民众,富民保民,团结民众并使用民力,三是能够制定礼义,增强公室,治理官吏等,有效开展各项国内政事。

让贤被时人所重视,不仅因它发挥着重要功能,还因它构成了崇高德行的重要内容:

公曰:“赵衰三让。其所让,皆社稷之卫也。废让,是废德也。”……公曰:“夫赵衰三让不失义。让,推贤也。义,广德也。德广贤至,又何患矣。请令衰也从子。”(《晋语四》)

大臣推举贤能而自己甘居下位,是把道德、才能视为重要价值并作为评价标准,反之,不让贤能、自以为是、夸耀己能,即是贪图自身利益而无视道德。所以说,“废让,是废德也。”

臣僚让贤的进一步升级,则是偶有让国于贤的动议,此即被人熟知的子臧让国(《左传·成公十五年》)、吴子诸樊和季札让国(《左传·襄公十四年》和《史记·吴太伯世家》),伯夷叔齐让国(《史记·伯夷叔齐列传》)、泰伯让国(《史记·吴太伯世家》)等史事。应当说,诸侯争霸的情势下国君可以统而不治,任用贤能大臣即可,但此时亦开始出现君父有意传位于贤能公子、公子阶层让国于贤能者的动议,一方面表明国家危机的加深,期望着明君执政而扭转乾坤和保有社稷;二是表明嫡庶制的松动;三是表明“让贤”观念的影响日深。

最后,本文需要强调的是,“让贤”理念是因运后来的时势而逐步形成的。在“血而优则仕”[1]108的封建建立之初,其核心精神是“亲亲”与“尊尊”,并且远远强于“贤贤”,因而在官爵的继替问题上,周初推崇嫡长子继承制,“让贤”也自然就不是被极力推崇的德性。随着割据兼并开始萌动并在此情势愈演愈烈之际,平庸无能者和败德失民者执政将难以统帅国民和使民用民,难以在国际争霸格局中获得一席之地,于是在“官爵世袭”的既成制度框架依然位居主流的时候,推举让位于贤能者就成了官爵世袭下的一种必要而适度的补充(并非常态的主流制度安排),从而保存提升自身国力以应对危机和战略扩张。并且,结合春秋时代背景来看,让贤的对象当是特指贵族阶层即卿、大夫、士,即让贤不仅基本与庶民无关,而且由于世族的强盛[1]108而又往往局限在名爵相当或职位略低于己者之间。因此,“让贤”的个别事件可能来源更早(如《尚书·舜典》所载),但作为较为有影响的时代思潮应当在西周末期国际纷争情势下随着“贤贤”观念的传播和让贤功能的被察识而兴起的,其范围也基本局限于贵族内部而已。

二、礼贤举贤与推贤让能

西周春秋属于“血而优则仕”的时代,臣僚让贤主要发生在世族内部和世族之间,并偶尔有公子因赏识贤能之弟而提出让国的动议。然而,“春秋中年以后,封建组织渐渐向统一国家转移,因之宗族观念的一部便被国家观念所取代;到了战国,‘治国平天下’的学说大张,于是世族制度便不由得不完全崩溃了。”[2]260-261随着封建组织渐渐向统一国家转移,加之社会的地区流动和上下流动[3]1-69,儒家则开始在抽离世族繁盛的背景下弘扬贤能居位的理想,将“贤”的对象从世族内部扩展到社会各阶层当中,让贤既可让位给有一定地位的贤能者,也可以是有德无位者。这是先秦儒家与西周春秋时期相比的重大差异,呈现出背景、论域与观念的转换,此亦即“连续”之上的重要思想“突破”。

就君王层面言,“古之贤王好善而忘势;古之贤士何独不然?乐其道而忘人之势,故王公不致敬尽礼,则不得亟见之。”(《孟子·尽心上》)“贵德而尊士。”(《孟子·公孙丑上》)“悦贤不能举,又不能养也,可谓悦贤乎?”(《孟子·万章下》)儒家尚贤,一是由于对贤者之“德”的赏识,二是由于贤者居位是治国的关键。作为君王,尚贤需要礼贤、尊贤、养贤与举贤,但在世袭制之下无须让出君位。如果主张君王让位,则是涉及“禅让”观念和制度的探讨。

就大臣层面言,尚贤的观念包括三个层次。一是需要礼让于贤:

不自尚其事,不自尊其身,俭于位而寡于欲,让于贤,卑己而尊人,小心而畏义。(《礼记·表记》)

三、举贤而不隐贤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论语·子路》)

仲尼:“夫贤才不可掩也。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之诸?”(《中弓》)[4]270(本处从[5]改)

柳下惠不羞污君,不辞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孟子·万章下》)

孟子曰:“言无实不祥。不祥之实,蔽贤者当之。”(《孟子·离娄下》)

其实,礼贤,是保持谦卑而对贤者给予尊敬之意,并无涉及让出重大有形好处,主要停留在礼仪层面;举贤与不隐贤,则是使贤者有适当的位置以发挥其贤德,虽不必然使自身地位降低或让出好处,但未来可能造成对自身权位的挑战,因而需要有一定的循礼践德的情怀;在这两个道德规范的践履下,能够培养臣僚对贤德的赏识与贤者的恭敬,从而跳出狭隘的个人私利的算计,使主动放弃好处而成就德性的“让贤”之举成为可能。

于是,不贪恋权位而让贤,是儒家尚贤的第三层次:

子曰:“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论语·卫灵公》)

《集注》:“窃位,言不称其位而有愧于心,如窃得而阴据之也。”[6]164《左传·文公二年》引仲尼曰:“臧文仲,其不仁者三,不知者三。下展禽,废六关,妾织蒲,三不仁也。作虚器,纵逆祀,祀爰居,三不知也。”“下展禽”,即是使柳下惠身居下位,这是臧文仲“不仁”的体现。臧文仲不仁不智,而臧文仲则“贤”。“不与立”,应如俞樾《郡经评议》所说,“立”应同“位”,“言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之禄位也”[7]1096,意即臧文仲自身并无德能,不称职却贪恋权位,明知柳下惠贤良却不让给他官位。儒家理想中的圣贤政治,应当是举贤而不隐贤,自身德能不如人则需让贤。正如荀子所说,这才是“必无后患之术”:

求善处大重,理任大事,擅宠于万乘之国,必无后患之术:莫若好同之,援贤博施,除怨而无妨害人。能耐任之,则慎行此道也。能而不耐任,且恐失宠,则莫若早同之,推贤让能而安随其后。如是,有宠则必荣,失宠则必无罪,是事君者之宝而必无后患之术也。(《荀子·仲尼》)

孔子立足修德的立场,强调应当把官职而让给贤能者,否则则是“窃位”、“不仁”。而荀子融入了更多的政治经验,从政治运作规则的角度说明让贤对人臣自身的益处,有着一种明哲保身的意味。

需要指出的是,儒家所说的大臣让贤,是要和勇于承担职责统一起来的: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

劳苦之事则争先,饶乐之事则能让,端悫诚信,拘守而详,横行天下,虽困四夷,人莫不任。(《荀子·修身》)

力事不让。(《大戴礼记·曾子事父母》)

对于责任繁重劳累的苦差,儒者需要勇于承担而不逃避推卸;对于安逸享乐的差事,则应当施让于人。在这个意义上来看“让位”,则是以不推让职责,在面临重任时“当仁不让”为前提,只有在不推卸责任下的让贤才是正当的。

并且,大臣让贤还与君德密切相关:

人主胡不广焉,无恤亲疏,无偏贵贱,惟诚能之求?若是,则人臣轻职业让贤,而安随其后。(《荀子·王霸》)

故上好礼义,尚贤使能,无贪利之心,则下亦将綦辞让、致忠信而谨于臣子矣。(《荀子·君道》)

君上“无恤亲疏,无偏贵贱”,即是超越“亲亲”、“尊尊”的等级秩序而“贤贤”、“尚贤使能”,客观衡量臣下的功劳成绩,并以贤能作为选择和提拔官员的依据。君上礼贤尊贤,能够给臣下以示范,“人臣轻职业让贤”,“下亦将綦辞让”。可以看到,儒家倡导的让贤,并非一味的对臣民提出要求,而是重在上行下效,以君王的良好示范移风易俗。

除了儒家推崇让贤外,墨子同样倡导,但又提出了让贤的另一缘由:

(曹公子曰:)“有家厚谨祭祀鬼神。然而人徒多死,六畜不蕃,身湛于病,吾未知夫子之道之可用也。”子墨子曰:“不然。夫鬼神之所欲于人者多,欲人之处高爵禄则以让贤也,多财则以分贫也,夫鬼神岂唯擢季拑肺之为欲哉?今子处高爵禄而不以让贤,一不祥也;多财而不以分贫,二不祥也。今子事鬼神,唯祭而已矣。”(《墨子·鲁问》)

曹公子为墨子弟子,当其未出仕时,生活困窘,时常不能供养祭祀;仕宋之后,家厚于始,祭品丰盛且敬慎地祭祀鬼神,但却家人、家仆、家禽均遭受病死之殃。子墨子面对曹公子的困惑,并未完全否定祭品丰盛的必要性和祭祀求福的合理性,但认为鬼神对人的欲求众多,敬慎鬼神并不停留于祭品丰盛和祭祀时的仪容,还应当以仁义之道规范自身言行——作为身居高位的治民者,不可以依仗自身的官位、爵位和俸禄而傲慢于下位者,而是应当礼让贤能的下位者,甚至让出职位。这样才能获得鬼神的赐福而获得吉祥。可以看到,墨家处高让下让贤的主张与儒家同,但墨家利用原始宗教的思想资源加以规劝和警示,为让下让贤在社会各阶层的贯彻提供了另一动力。

四、至礼不让的理想

与贤者居位的理想相关的,不仅有“让贤”,还有“至礼不让”:

曾子曰:“敢问何谓三至?”孔子曰:“至礼不让而天下治,至赏不费而天下之士说,至乐无声而天下之民和。明主笃行三至,故天下之君可得而知也,天下之士可得而臣也,天下之民可得而用也。”曾子曰:“敢问何谓也?”孔子曰:“昔者明主以尽知天下良士之名,既知其名,又知其数;既知其数,又知其所在。明主因天下之爵以尊天下之士,此之谓至礼不让而天下治。……”(《大戴礼记·主言解》)

如上材料也汇编于《孔子家语·王言解》。黄怀信先生认为:“此篇叙事完整细致,无有纰漏,而且描写具体生动,如云曾子‘肃然抠衣下席’,‘退负序而立’,给人一种非亲见者不能之感,近乎实录,当为孔门弟子或曾子弟子所记,可谓之《记》。”该篇为孔子与曾子的对话,如上断语待寻找更多史料或出土文献佐证,《主言解》的成篇年代仍可进一步探究[8]20,但从内容上看属于战国到汉代间隶属儒家派别的思想家所作所记。“至礼不让而天下治”,其前提是君主的贤明,辅于层层选荐贤能的制度,能够对天下良士的“名”、“数”、“所在”有透彻了解,从而按照良士的德能逐一分配到合适的爵位上去。如此,天下良士可以根据自己的德能各尽所能,而无需进行“让贤”。可以看到,这段对话试图把圣贤政治的理念具体落实于社会政治建制中,与“谲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使贤不肖皆得其位,能不能皆得其官,万物得其宜,事变得其应”(《荀子·儒效》)的观念相似。

实际上,“礼”虽然确立了尊卑上下的政治结构,但已经授予爵位的天下良士只是少数,会有更多优秀人才被不断发掘和推举出来;同时,即使已经获得爵位的良士,其德能需要在一定时间的观察中才能被人发现。因此,让贤(大臣根据自身与他者的对比而让给更贤能的人)之所以被视为美德,是与这种开放的、动态的政治结构相联系的。反之,“至礼不让”,其目的在于使天下良士都能得到合适任用,按照贤能而非亲疏来全面统一地规划尊卑上下的政治秩序,不失为一个美好理想,但它把政治结构看成了一个封闭的、静态的结构,不符合政治生活的实际。因此,“至礼不让”与“让贤”,虽然同是儒家贤者居位理想指引下的思想阐发,但后世更为强调“让贤”,而“至礼不让”则终因“过犹不及”而缺乏思想回应,被吸收进“推贤让能”的观念之中。

[1]何怀宏.世袭社会及其解体——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代[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

[2]童书业著,童教英整理.童书业著作集(第一卷)[M].北京:中华书局,2008.

[3]徐复观.两汉思想史(第一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马承源.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5]陈剑.上博竹書《仲弓》篇新編释文(稿).简帛研究网.http://www.jianbo.org/admin3/html/chenjian01.htm#_edn13

[6]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

[7]程树德.论语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90.

[8]黄怀信.大戴礼记汇校集注[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贤者儒家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儒家“礼乐教化”与新时代设计人才培养
贤者与魔镜
Taking Confucian Religiousness On Its Own Terms* #
刘涛《音调未定的儒家——2004年以来关于孔子的论争·序》
善言者,非俱贤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竭其力以事父母
知耻自律
从“以直报怨”到“以德报怨”
——由刖者三逃季羔论儒家的仁与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