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升
甘肃地处黄河上游,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会宁地处甘肃中部,自古“地控三边,县居四塞”,为丝绸古道之重镇,有“秦陇锁钥”之称,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史前文化遗存丰富。境内现已登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50余处。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牛门洞遗址,该遗址是一处延续时间较长、文化遗存分布较为密集的新石器时代的特大型遗址,总面积约40平方公里。遗址包含有距今约5000~3000年间的仰韶文化晚期石岭下类型,马家窑文化的马家窑、半山、马厂类型,齐家早期文化和辛店文化等文化遗存。曾出土大量的石器、陶器、玉器。其出土的彩陶形体较大,打磨光滑,彩绘精美,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现将会宁县博物馆馆藏部分精品彩陶按时间先后顺序介绍如下:
一、石岭下类型是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到马家窑类型的过渡期,属于马家窑文化的初期阶段。它主要分布在甘肃东部、中部及青海的东北部。距今为6000年左右。石岭下类型彩陶既有庙底沟类型之遗风,又有马家窑类型之特征,器形以敞口长颈圆腹平底瓶或敞口圆腹平底罐最具特色。彩绘以鲵鱼纹最具特色,以变体鸟纹和鱼纹最为常见。胎质主要以橙红色和橙黄色为主。
马家窑文化石岭下类型弧线锯齿网纹彩陶壶(见图1),高30厘米,腹径29厘米,底径14厘米,口径15厘米。泥质橙黄陶,侈口、溜肩,用泥条盘筑而成,打磨精细,颈腹部用黑彩绘有两排变体鸟纹和鱼网纹图案。
马家窑文化石岭下类型变体鸟纹彩陶瓶(见图2),高23厘米,腹径24厘米,底径13厘米,口径7.5厘米。泥质橙红陶,口颈部已残失,打磨精细,颈腹部施以黑彩,饰有两排变体鸟纹和鱼网纹图案。该种纹饰的特征说明石岭下的写实鱼鸟已演变成抽象鸟纹与鱼网纹,并向马家窑类型过渡,成为研究石岭下类型与马家窑类型转型关系的一件精品彩陶。
马家窑文化石岭下类型漩涡纹双耳彩陶瓶(见图3),高34厘米,腹径19厘米,底径10厘米,口径9.5厘米。泥质橙黄陶,侈口、溜肩,腹部双耳,颈部绘弧线三角纹,腹部正面饰漩涡纹,背面饰“×”纹,图案简洁明快,寓意深奥,器物纹饰兼具石岭下类型及马家窑类型的双重特性。
二、马家窑类型主要分布在甘肃中南部、青海东北部及宁夏南部地区,年代约为距今5000~4700年。马家窑类型彩陶器形丰富多样,典型的有长颈瓶、曲腹盆、壶等器形,外形比例均衡,棱角分明,线条流畅,橙黄陶居多,打磨光滑,部分器物表面着陶衣。图案主要以漩涡纹、水波纹、同心圆纹为主,线条流畅,图案流利生动、结构巧妙,表现出富有韵律的动感,给人以美的愉悦与享受。
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水波纹双耳彩陶瓶(见图4),高43厘米,腹径22厘米,底径9.5厘米,口径12厘米。细泥橙黄陶,侈口、口沿微外翻,长颈,折肩,长腹内收,小平底。正面颈部绘浪花纹,肩腹部饰多层平行线纹和波浪纹,背面饰两道弧线波浪纹。线条优美流畅,画工精巧娴熟,造型与构图完美结合,尽显雍容华贵之气,堪称马家窑文化彩陶之精品。
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喇叭口水波纹双耳彩陶盂(见图5),高10厘米,腹径10厘米,底径5.5厘米,口径9厘米。细泥橙黄陶,喇叭口、短束颈、溜肩、斜腹急收、平底,施黑彩。口沿内饰漩涡纹,颈肩部饰平行线纹,腹部饰水波纹。线条流畅,动感强烈,器形与彩绘完美结合。
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水波纹彩陶壶(见图6),高26厘米,腹径22厘米,底径13厘米,口径12厘米。泥质橙红陶,尖唇喇叭口,长颈、斜腹、平底,施黑彩。颈、肩部饰平行线纹,腹部饰灵动翻卷的卷浪纹。造型端庄优美,纹饰酣畅淋漓、极具动感。
三、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因1924年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首先发现于甘肃省广河县洮河西岸的半山遗址而得名。距今约4500年。分布在陇西、兰州、临洮、永昌、武威、古浪、景泰,西至青海的大部分地区。马家窑文化发展到半山时期,其造型与纹饰有了进一步的繁荣,在器形方面主要有壶、罐钵等。器物最突出的特征就是鼓腹,整个器形浑圆、饱满。与这种器形相得益彰的纹饰色彩富丽、严谨规整,装饰效果很强,匠心独具。常用黑红两色相间的线条勾画各种图案,纹饰主要有螺旋纹、圆圈纹、葫芦网纹、平行弧线纹、锯齿纹等,其中锯齿纹是区别半山彩陶与其他类型彩陶最主要的特征,集实用、美观于一身。
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葫芦柳叶纹双耳彩陶壶(见图7)。高30厘米,腹径29.5厘米,底径11厘米,口径14厘米。泥质橙红陶,侈口、直颈、溜肩、鼓腹、平底。腹部饰对称桥形双耳,口沿饰对称两小鸡冠錾,黑红彩,口沿外绘斜线网格纹,颈部饰网纹及锯齿纹,肩腹部绘葫芦网格纹与柳叶纹。整个器物器形饱满、美观大方、画工精湛。
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蛙纹双耳彩陶壶(见图8)。高42厘米,腹径43厘米,底径11厘米,口径13厘米。泥质橙黄陶,侈口、直颈、圆肩、鼓腹、平底。腹部饰对称半环形双耳,器形饱满大方,口沿内饰黑彩弧线纹,颈部饰网格纹,肩腹部饰具有神性图腾的蛙纹和圆圈纹,每个蛙纹两边饰六个大圆点,下腹部又饰一圈黑色宽带纹和水波纹。造形与彩绘结合完美,可谓匠心独具。
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平行锯齿纹双耳彩陶壶(见图9)。高44厘米,腹径42厘米,底径13厘米,口径14厘米。泥质橙黄陶,侈口、直颈、溜肩、鼓腹、平底。腹有对称双耳,施黑红彩。口沿内饰一圈弧线纹,颈部饰网格纹,肩腹部饰平行锯齿纹。纹饰精致、严格规整,有很强的装饰效果,俯视效果更有艺术性。
四、马厂类型因最早发现于青海省民和县马厂塬乡而得名,距今4350~4050年,分布范围与半山类型基本相同。马厂类型彩陶是在半山类型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器形有相似之处,但仍有自己独特的造型特色,主要表现在:器形腹部最宽径明显提升,似倒置卵形,高度大于最宽径,也增加了一些新的器型,如筒状杯、陶鼓等。纹饰方面与半山时期相比较,显得更加概括简练,四大圆圈纹、变体神人纹、波折纹、回形纹、菱格纹和三角纹成为主要纹饰。整个胎体有粗糙化的倾向。
马厂类型四圆圈内填三圆圈网纹双耳彩陶(见图10),高38厘米,腹径36厘米,底径11厘米,口径16.4厘米。泥质橙黄陶,侈口、短束颈、弧腹、平底。腹部饰对称桥形耳,黑红彩。口沿用黑红彩施锯齿弧线纹。颈部饰网格纹,折角处贯穿线纹。肩腹部黑红彩饰四大圆圈纹,圆圈内又填绘三小圆圈和黑彩绘斜线网格纹,主体花纹下黑彩饰一周宽带纹和波浪纹。整体图案疏密有致,得体大方。
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菱形网纹双耳彩陶(见图11),高44厘米,口径13厘米,腹径40厘米。泥质橙黄陶,侈口、直颈、圆肩、圆腹、平底。腹部有对称的双桥形耳,施黑红彩。口沿内饰一圈弧线纹,彩有轻微脱落,颈部饰网格纹,肩部饰五道平行线锯齿纹,腹部饰菱形细网格纹。
马厂类型折线圆点纹双耳彩陶壶(见图12),高40厘米,腹径38厘米,底径11厘米,口径13厘米。泥质橙黄陶,侈口、直颈、溜肩、鼓腹、平底。腹部有对称双耳,施黑红彩。口沿内饰弧线纹,颈部饰网格纹,肩腹部饰三角纹,下层三角纹内填饰圆点纹。
精美绝伦、灿烂丰富的马家窑文化彩陶是用之不竭、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反映了先民的生存状况和精神面貌,也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艺术创造力。当我们再一次面对历史,面对这些饱含着先民智慧结晶的彩陶时,我门由衷地为之骄傲,并从中感受到永恒的大智、大德、大美!